古城保护“两条腿走路”破困局 通过利用来保护今年6月初一名瑞典商人欲购买安徽省石台县源头村一幢徽式古建筑“翠屏居”,并整体搬迁到瑞典。此事虽被叫停,但其暴露出的古建筑保护资金匮乏的问题发人深省。同为皖南古村,“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近年来,我们共投入2000多万元,对一批古民居进行了维修,并完成了一批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安徽省黟县宏村党委书记熊志伟说。就在一个月前,江苏省扬州市凭借其在古城保护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据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介绍,扬州市5年来投入近300亿元进行城市改造和古建筑保护修缮是其获奖的关键。
今年6月初一名瑞典商人欲购买安徽省石台县源头村一幢徽式古建筑“翠屏居”,并整体搬迁到瑞典。此事虽被叫停,但其暴露出的古建筑保护资金匮乏的问题发人深省。
同为皖南古村,“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近年来,我们共投入2000多万元,对一批古民居进行了维修,并完成了一批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安徽省黟县宏村党委书记熊志伟说。
就在一个月前,江苏省扬州市凭借其在古城保护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据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介绍,扬州市5年来投入近300亿元进行城市改造和古建筑保护修缮是其获奖的关键。
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宏村和扬州等地为何能为古城保护投入大量资金?
通过利用来保护
“保护资金严重不足一直是古城、古镇保护的普遍困扰”,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一些古城保护极为出色的发达国家,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投入和民间基金的捐助。“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我国相关部门能投入的资金相当有限,目前也没有专门用于古城保护的民间基金。”陈晓丽说。
“要改变目前财政‘一条腿’的困局,地方的融资能力成为解决这一困扰的关键。”
去年,扬州市投入2800万元,修复了一处著名的古宅卢宅。修复完成后,将其作为抵押,贷款1亿元,并将这笔钱重新投入其他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在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我们将卢宅改建成饭店,用经营收入偿还贷款。目前生意非常好。”扬州市建设局计财处马宁告诉记者。
近年来,扬州市政府先后成立了名城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古运河旅游有限公司,修复了一批古宅,整合了古运河沿线的资产,将其利用起来。本着“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将古城发展成产业,通过创造经济效益,为古城保护投入了大量资金。
陈晓丽认为,这种模式是可行的。“就是应当通过利用来保护。国外的古建筑修复以后也都建成博物馆、文化研究所等。当然,这种利用必须是合理的,必须有严格的监管,必须防止拥有经营权的公司只顾赚钱,不顾保护。”
突破财政“一条腿”困局
古城保护突破财政“一条腿”困局,民间资本的身影正越来越活跃。
在离宏村古镇仅一河之隔的新镇区,黄山市水墨宏村旅游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的“水墨宏村”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拍下这块地花了两千万元,我们看中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号召力”,来自浙江的公司总经理孙健说,“我们将在这里建一个集旅游购物、娱乐休闲、商贸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镇区。”在他们的规划中,新镇区的建筑风格与古镇区几乎一致,但内部功能却十分现代化。新镇区的建设不会触及任何古镇区的建筑,同时,将古镇区中的学校、商店和一部分居民全部搬迁到邻近的新镇区,更有利于古镇的保护。
陈晓丽表示:“我们应当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古城、古镇的保护进行资助。但切不可采取‘杀鸡取卵’的方法,以牺牲历史遗产的风貌景观和周围环境为代价去获得保护资金。”(记者 王炜)
融资重要,保护意识更重要(编后)
古城保护,资金一直是一大困扰。安徽、江苏等地通过模式创新,解决了古城保护的融资难题,初步实现了保护与开发并举的目标,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的确,在古城保护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如果沦为无米的巧妇,我们再有保护的意识和决心,恐怕也只有看着祖上留下的建筑遗产,一点点地从颓败走向消亡。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并非有了钱就解决了一切。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往往是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古旧建筑破坏的速度也越快。在一些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方,古城镇反而幸存下来。这一普遍现象不能不令我们反思。
从前些年一些地方走过的弯路看,如果不彻底解决观念问题以及保护的制度问题,即便有了钱也难以拯救古城镇,有时甚至会加速毁坏古城镇。因此,只有我们真正认识到传统建筑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彻底摈弃在城市建设上贪大求洋、求新的思维,这样,资金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才能真正将古城镇保护好。(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