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专家亲题“中华民居之瑰宝”
zsd_3489468014
2022年11月02日 16:13:54
只看楼主

古城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者,记录了人类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兴衰演变。古城也是旅游爱好者的必去之地,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朝圣。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古城。历史的迁移,这些古城承载了数千年文化的辉煌,延续至今,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是郭峪古城。 郭峪古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相府南300米,皇城相府实为郭峪古城的北翼城,侍郎寨为郭峪古城的东翼城。郭峪古城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古城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见证者,记录了人类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兴衰演变。古城也是旅游爱好者的必去之地,吸引着无数人前往朝圣。


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古城。历史的迁移,这些古城承载了数千年文化的辉煌,延续至今,它们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是郭峪古城。


图片


郭峪古城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相府南300米,皇城相府实为郭峪古城的北翼城,侍郎寨为郭峪古城的东翼城。郭峪古城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末,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为郭峪亲笔题词:“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郭峪古城的建筑特色


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12宅、王家13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余间。


郭峪古城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开三门,东为景阳门,西为永安门,北为拱辰门。另外,为便于排洪,在城的东南,还设有两个水门。


图片


郭峪城墙用于防御,为中国罕见的蜂窝城墙。为防止乱寇入侵和骚扰破坏,于崇祯8年(公元1635年)正月十五日开工,当年十一月十五日告竣,仅用了不到十个月时间,便建成了这座雄伟壮阔、固若金汤的城堡。这在生产力落后的封建社会,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城墙高20米,宽5米,长1400余米,城头列垛450个,建敌楼、城楼13座,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正是由于这些层层密密的窑洞,因此人们称之为“蜂窝城”


这种建造法,不仅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且屯兵有了营房,储物有了仓库,这既是郭峪古人聪明才智的表现,也是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



城内古老的巷道以石条铺就,曲径通幽。巷道两边均耸立着两层楼高的明代民宅。民居多为四合院,为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式。民宅内多是多重院落,门口有影背墙,墙上砖雕精美,园内楼阁多为木结构,也都是雕梁画柱精美绝伦。


该村民风淳朴,居民生活中仍有用纺花车、织布机、碾磨、车驾、犁耙等物者。村内曾建有大小寺庙20余座,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汤帝庙,为九开间大殿,庙内飞檐挑角的元代戏台高达20多米,气势恢宏,中国少有。


位于城内中央的“豫楼”,取“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而命名,长15米,宽7.5米,高30米,共七层,顶层砖堞后建有歇山顶的楼屋,可登临而瞭望庄堡四周,楼顶城墙上设有炮台。


图片

豫楼底层以石块砌筑墙体厚约2米,设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必备设施,通过石门暗洞,可进入两条暗道分别通向城外。二层设有炮眼,三层以上均为住所。顶层墙厚0.8米,设有垛口和堞楼。对外可远眺料敌预警,对内可避难坚守,为军事防御建筑。


郭峪村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由唐至清,村内考取功名者多达八十余人,民间有“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的美誉,也有民谣“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流传至今。这里历史上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图片


郭峪古城是一座城池,更是一座坚强的堡垒。将城市民居、城墙、楼牒、地道与城市防御作战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护自我的目的。古人的聪明才智、奇思妙想,在残酷的战争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城垣城墙、宅第民居、店铺作坊、门楼影壁,一下子让人们有梦回明清之感。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古人的生活,郁的古风古韵仿佛将时光扭转,带着观赏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古城的百年风霜。


在中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值得人们实地去游历一番!


知识点:郭峪城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