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类旅游资源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类型建筑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经过设计、施工修建而成的供人类生产、生活使用的一定形体的地物。它集中反映了某一历史时代的科技文化水平。做为旅游建筑,除具有实用性外,重要的是它的观赏价值。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在目前保存的文物古迹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自从北京猿人加工利用天然山洞开始,我国建筑迄今已有50万年的历史。1万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已表现出超凡的建筑能力,能够构筑出具有基础、墙壁、屋顶的地面房屋。到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日趋完善。奴隶主驱使奴隶为他们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坛庙、陵墓及其它各种土木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科技文化、休息娱乐和防御等需要的日益增长,帝王将相、富贾豪绅、士大夫阶层以建筑豪奢相夸耀,促进了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筑类型日益丰富。在现存古建筑中,有宫殿、坛庙、陵寝、城墙、堡垒、园林、佛寺、道观、清真寺、民居、衙署、桥梁、堤坝、亭台楼阁、门阙、坊表等等。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且为今天的新建筑、新艺术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古建筑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类型
建筑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经过设计、施工修建而成的供人类生产、生活使用的一定形体的地物。它集中反映了某一历史时代的科技文化水平。做为旅游建筑,除具有实用性外,重要的是它的观赏价值。
我国古建筑历史悠久,在目前保存的文物古迹中,古建筑占有很大比重。自从北京猿人加工利用天然山洞开始,我国建筑迄今已有50万年的历史。1万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已表现出超凡的建筑能力,能够构筑出具有基础、墙壁、屋顶的地面房屋。到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日趋完善。奴隶主驱使奴隶为他们建造了豪华的宫殿、坛庙、陵墓及其它各种土木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科技文化、休息娱乐和防御等需要的日益增长,帝王将相、富贾豪绅、士大夫阶层以建筑豪奢相夸耀,促进了建筑技术不断提高,建筑类型日益丰富。在现存古建筑中,有宫殿、坛庙、陵寝、城墙、堡垒、园林、佛寺、道观、清真寺、民居、衙署、桥梁、堤坝、亭台楼阁、门阙、坊表等等。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且为今天的新建筑、新艺术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2楼
二、我国古建筑特征
我国古建筑以其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我国建筑是从穴居、巢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梁柱式结构。它以木材为建筑材料,柱、梁、檩为主要构件,结点处以榫、铆相吻合。后又发展为“斗拱”式,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结构形式,外观优美,坚固耐用、抗震性强。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为宋代建筑,虽经历多次大地震,至今完好无恙。
(二)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寝、衙署、寺庙宫观以及四合院式民居,都是采用中轴线对称均衡布局,以表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宗教教义的庄严肃穆、礼敬崇高。而普通民居、风景园林则大多利用山川形势、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而灵活布局。
(三)优美的艺术造型
中国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十字形、圆形、半圆形、桃形、扇形、日型、月型和梅花型等。
在建筑屋顶上所表现出的线条柔美、曲直有致的艺术形象就可再分为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等形式。其中坡面屋顶变化最为丰富,还可细分为:
1.庑殿顶
又称四注(四面流水)式,有四个坡面。在宫式建筑中规格最高,如故宫的太和殿、孔庙的大成殿均属此类。
2.歇山顶
因有九条脊,又称九脊顶。用于规格稍低的建筑物,如故宫的保和殿。
3.悬山顶
因屋顶的两端自山墙上挑悬出来而得名。多见于大型古建筑群中的次要配殿、配房。也常见于一般民居、寺庙。
4.硬山顶
因山墙一上到屋面,侧观如同一块硬板壁,故称硬山顶。多见于大型建筑群中小殿配房、一般民居和寺庙。
5.攒尖顶
屋顶之上收为一个尖顶,有园形、方形、多角形等,如天坛的祈年殿。
6.盝顶
在四坡屋顶之上做成一个小平顶,如故宫的钦安殿。
回复
3楼
(四)绚丽与雅淡相结合的色彩
宫殿、坛庙建筑以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显得分外辉煌壮观;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室内梁、柱、天花板上绘有精美彩画,使整个建筑光彩悦目。
民居、道观和园林,或为白色粉墙、青灰瓦顶,或土墙青瓦。前者与青山绿水相掩映,后者与岩影土色相协调,形成朴素淡雅、返璞归真的和谐意境。
(五)丰富的雕刻装饰
雕饰是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墙壁上有砖雕,台基的栏杆、柱上有石雕,殿、塔上有金雕、银雕、铜雕等不一而足。其技法之娴熟,表现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令人叹为观止。如安阳修定寺砖塔,整个布满砖雕。
(六)建筑物与环境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施工时,十分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力求建筑物的体量、形式、色调和布局与地形、气候、河流、林木植被相协调。如“依山就势”、“远取势、近取质”、“借景”等手法,都是使建筑与环境“天人合一”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 长城、城墙、宫殿
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为了防御其他部落的侵扰和野兽的袭击,在村落的周围挖成壕沟或用土堆成厚厚的城墙,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城”。进入奴隶社会,由部落形成王朝,开始修建城郭。据史书记载,夏禹之父鲧发明了构筑城郭的方法。周朝实行分封制,全国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并对城的规模、高度有严格规定。按诸侯大小决定城郭大小:大的不能超过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争雄,兼并不断。各诸侯国为提高防御能力和扩大防御范围,各国又相继在彼此边界上把原来的大河堤防和附近的山脉逐段相连,修筑起城墙和关寨,这就是万里长城的雏型。
回复
4楼
(四)绚丽与雅淡相结合的色彩
宫殿、坛庙建筑以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显得分外辉煌壮观;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室内梁、柱、天花板上绘有精美彩画,使整个建筑光彩悦目。
民居、道观和园林,或为白色粉墙、青灰瓦顶,或土墙青瓦。前者与青山绿水相掩映,后者与岩影土色相协调,形成朴素淡雅、返璞归真的和谐意境。
(五)丰富的雕刻装饰
雕饰是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墙壁上有砖雕,台基的栏杆、柱上有石雕,殿、塔上有金雕、银雕、铜雕等不一而足。其技法之娴熟,表现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令人叹为观止。如安阳修定寺砖塔,整个布满砖雕。
(六)建筑物与环境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施工时,十分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力求建筑物的体量、形式、色调和布局与地形、气候、河流、林木植被相协调。如“依山就势”、“远取势、近取质”、“借景”等手法,都是使建筑与环境“天人合一”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 长城、城墙、宫殿
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为了防御其他部落的侵扰和野兽的袭击,在村落的周围挖成壕沟或用土堆成厚厚的城墙,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城”。进入奴隶社会,由部落形成王朝,开始修建城郭。据史书记载,夏禹之父鲧发明了构筑城郭的方法。周朝实行分封制,全国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并对城的规模、高度有严格规定。按诸侯大小决定城郭大小:大的不能超过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争雄,兼并不断。各诸侯国为提高防御能力和扩大防御范围,各国又相继在彼此边界上把原来的大河堤防和附近的山脉逐段相连,修筑起城墙和关寨,这就是万里长城的雏型。
一、长城
长城,完整、复杂、庞大的军事工程体系,也是我国人文景观第一景。它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其威名早已蜚声世界。
(一)长城特点
1.长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虎山,全长7350km,并不形成封闭城圈,东西延伸,蜿蜒万里之遥,故名“万里长城”。
2.壮观
在八达岭段,平均高7.8m,最高达14m,底宽6.5m,顶宽5.8m,可容五马并驰、十个列队并行。远远即可见到高大城墙。
3.结构复杂
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组成。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多建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它由方形或多边形的城墙、城门、城门楼(战斗观察所、指挥所)、瓮城(城门外再构筑成的“门”形城墙,以增大防御纵深)、罗城(类似瓮城,但比瓮城城墙长)、护城河组成。
城墙,由券门(内墙拱形小门,供战士登城之用)、垛口(为瞭望敌情、射击敌人的掩体)、守墙(女儿墙)、马道、城门洞、城楼、城台等组成。城台,即城墙上每隔200~300m有一高出城墙顶面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用于侧翼射杀架梯攻城的敌人。还可分墙台、敌台、战台。
烽火台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瞭望的山顶上。有敌人到来,白日升烟,晚间点火,起通讯联络的作用。
4.布局走向合理
长城依山而筑,因地形用险制塞。蜿蜒起伏,盘旋于丛山峻岭之中,宛如群龙啸天,巨蟒窜洞,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二)长城修筑历史
历史上最先出现的长城是楚长城和齐长城。楚是战国时的大国,疆域很大,但楚怀王时,常受北方秦、韩、魏的侵犯,于是利用渑水、泚水的堤防,再接伏牛山,筑成长500km的“楚方城”;齐长城建于春秋,以防鲁、楚之入侵,沿泰山、鲁山、沂山,于小珠山入海,全长500多km。其余的秦、魏、赵、韩、燕等国都修筑了长城。有的完全是高墙,有的墙、堑、沟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在山河险要处筑寨,把孤立的据点联接起来,形成防御体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于公元前213年,派大将蒙恬组织军队、民夫、战俘、有罪官吏近200万人,大举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长城没连在一起的进行补筑,年久破坏的进行整修,对新扩疆域进行新修,形成西起临洮(甘肃岷县)经甘、宁、晋、冀、辽五省区,直到朝鲜大同江,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汉代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曾于公元前121年、108年和102年,将长城由永登延伸到酒泉,由酒泉延伸至玉门,再由玉门延伸至罗布泊。使长城东西蜿蜒一万多公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汉以后各朝代都有修长城之举,唯独唐、元两个朝代,因威鼎盛,边界远在长城以外,所以无需修筑原长城或增筑新长城。明代北部满族兴起,不得不派重兵把守,并组织修筑从嘉峪关至虎山的长城,其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都有较高的发展。特别是在大量用砖、改进敌台和增设墙上障墙等工事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长5000余年,前后经历20多个朝代,若把各个朝代所筑长城的长度相加起来,大约有5万km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三)长城的重要关隘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已失掉了做为军事工程的意义,但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却是中华民族大智大勇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尤其关隘之地,城墙完好无损、地势雄伟、关塞险峻、是长城的典型代表。如“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气壮山河的嘉峪关、“重关迢递接燕山”的居庸关、紫荆山上的紫荆关、重峦深处的平型关、九塞要隘雁门关、临渊据险的娘子关、蓊郁秀丽的慕田峪关等等。
二、城墙
历史上,自城市出现,就产生了城防问题。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郡、州、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围绕。目前保存完整的城墙只有北京故宫紫禁城、西安、平遥、兴城、寿县和江陵。其它古城墙都已成断壁残垣,不复往昔的丰彩了。现仅存的几处较完整的城墙,由城门、城楼、角楼、墙台(马面)、敌楼、堞墙、垛口等,构成一整套的城防体系。中国古代的城垣建设,不仅有很高的防御功能,而且在建筑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险峻的城墙、高耸的城楼、宽阔的护城河,显示出雄伟森严的气势、烘托出恢宏壮观的艺术氛围,使游人凭吊之际,抚今追昔,发古之幽思,怎能不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叹服折腰!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角楼、重檐金宝顶、檐折角、十字交叉屋顶,倒映在护城河中,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西安城墙是在明初、唐长安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我国六大古都中保存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城墙。城的形制为长方形,周长11.9km,高12m,顶宽12~14m,底宽15~18m,有四个城门,门上建有城楼。门外有瓮城,瓮城设有箭楼、闸门和闸楼。角台4座,台上建有角楼。敌台93座,台上建有敌楼。垛口5984个,构成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明代西安古城虽小于北京、南京,但做为军事重镇,城墙高大,形势雄浑,结构严谨,厚度大于高度,不啻为异常坚固的军事堡垒。从1983年起,经大规模修葺,恢复护城河并进行绿化、美化,建成了全国仅有的“环城公园”。
世界上有些国家如朝鲜、印度、德国、英国、希腊、丹麦等也有以防御为主的长城,但在工程规模、结构、持续年代和保存状况方面均无法同中国的万里长城相媲美。可是在长城的现有保护措施和为旅游业所利用程度上却比我国略胜一筹。我们应切实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充分发掘长城的旅游价值。
回复
5楼
(四)绚丽与雅淡相结合的色彩
宫殿、坛庙建筑以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显得分外辉煌壮观;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室内梁、柱、天花板上绘有精美彩画,使整个建筑光彩悦目。
民居、道观和园林,或为白色粉墙、青灰瓦顶,或土墙青瓦。前者与青山绿水相掩映,后者与岩影土色相协调,形成朴素淡雅、返璞归真的和谐意境。
(五)丰富的雕刻装饰
雕饰是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墙壁上有砖雕,台基的栏杆、柱上有石雕,殿、塔上有金雕、银雕、铜雕等不一而足。其技法之娴熟,表现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令人叹为观止。如安阳修定寺砖塔,整个布满砖雕。
(六)建筑物与环境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施工时,十分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力求建筑物的体量、形式、色调和布局与地形、气候、河流、林木植被相协调。如“依山就势”、“远取势、近取质”、“借景”等手法,都是使建筑与环境“天人合一”的成功经验。
第二节 长城、城墙、宫殿
原始社会末期,各氏族为了防御其他部落的侵扰和野兽的袭击,在村落的周围挖成壕沟或用土堆成厚厚的城墙,这就形成了最原始的“城”。进入奴隶社会,由部落形成王朝,开始修建城郭。据史书记载,夏禹之父鲧发明了构筑城郭的方法。周朝实行分封制,全国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并对城的规模、高度有严格规定。按诸侯大小决定城郭大小:大的不能超过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争雄,兼并不断。各诸侯国为提高防御能力和扩大防御范围,各国又相继在彼此边界上把原来的大河堤防和附近的山脉逐段相连,修筑起城墙和关寨,这就是万里长城的雏型。
一、长城
长城,完整、复杂、庞大的军事工程体系,也是我国人文景观第一景。它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其威名早已蜚声世界。
(一)长城特点
1.长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虎山,全长7350km,并不形成封闭城圈,东西延伸,蜿蜒万里之遥,故名“万里长城”。
2.壮观
在八达岭段,平均高7.8m,最高达14m,底宽6.5m,顶宽5.8m,可容五马并驰、十个列队并行。远远即可见到高大城墙。
3.结构复杂
由关隘、城墙和烽火台组成。关隘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驻兵据点,多建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它由方形或多边形的城墙、城门、城门楼(战斗观察所、指挥所)、瓮城(城门外再构筑成的“门”形城墙,以增大防御纵深)、罗城(类似瓮城,但比瓮城城墙长)、护城河组成。
城墙,由券门(内墙拱形小门,供战士登城之用)、垛口(为瞭望敌情、射击敌人的掩体)、守墙(女儿墙)、马道、城门洞、城楼、城台等组成。城台,即城墙上每隔200~300m有一高出城墙顶面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用于侧翼射杀架梯攻城的敌人。还可分墙台、敌台、战台。
烽火台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瞭望的山顶上。有敌人到来,白日升烟,晚间点火,起通讯联络的作用。
4.布局走向合理
长城依山而筑,因地形用险制塞。蜿蜒起伏,盘旋于丛山峻岭之中,宛如群龙啸天,巨蟒窜洞,前不见首,后不见尾,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二)长城修筑历史
历史上最先出现的长城是楚长城和齐长城。楚是战国时的大国,疆域很大,但楚怀王时,常受北方秦、韩、魏的侵犯,于是利用渑水、泚水的堤防,再接伏牛山,筑成长500km的“楚方城”;齐长城建于春秋,以防鲁、楚之入侵,沿泰山、鲁山、沂山,于小珠山入海,全长500多km。其余的秦、魏、赵、韩、燕等国都修筑了长城。有的完全是高墙,有的墙、堑、沟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在山河险要处筑寨,把孤立的据点联接起来,形成防御体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于公元前213年,派大将蒙恬组织军队、民夫、战俘、有罪官吏近200万人,大举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长城没连在一起的进行补筑,年久破坏的进行整修,对新扩疆域进行新修,形成西起临洮(甘肃岷县)经甘、宁、晋、冀、辽五省区,直到朝鲜大同江,绵延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汉代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曾于公元前121年、108年和102年,将长城由永登延伸到酒泉,由酒泉延伸至玉门,再由玉门延伸至罗布泊。使长城东西蜿蜒一万多公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汉以后各朝代都有修长城之举,唯独唐、元两个朝代,因威鼎盛,边界远在长城以外,所以无需修筑原长城或增筑新长城。明代北部满族兴起,不得不派重兵把守,并组织修筑从嘉峪关至虎山的长城,其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都有较高的发展。特别是在大量用砖、改进敌台和增设墙上障墙等工事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中国修筑长城的历史长5000余年,前后经历20多个朝代,若把各个朝代所筑长城的长度相加起来,大约有5万km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三)长城的重要关隘
随着时代的变迁,长城已失掉了做为军事工程的意义,但其高超的建筑艺术却是中华民族大智大勇的历史见证,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尤其关隘之地,城墙完好无损、地势雄伟、关塞险峻、是长城的典型代表。如“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气壮山河的嘉峪关、“重关迢递接燕山”的居庸关、紫荆山上的紫荆关、重峦深处的平型关、九塞要隘雁门关、临渊据险的娘子关、蓊郁秀丽的慕田峪关等等。
二、城墙
历史上,自城市出现,就产生了城防问题。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郡、州、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围绕。目前保存完整的城墙只有北京故宫紫禁城、西安、平遥、兴城、寿县和江陵。其它古城墙都已成断壁残垣,不复往昔的丰彩了。现仅存的几处较完整的城墙,由城门、城楼、角楼、墙台(马面)、敌楼、堞墙、垛口等,构成一整套的城防体系。中国古代的城垣建设,不仅有很高的防御功能,而且在建筑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险峻的城墙、高耸的城楼、宽阔的护城河,显示出雄伟森严的气势、烘托出恢宏壮观的艺术氛围,使游人凭吊之际,抚今追昔,发古之幽思,怎能不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叹服折腰!
北京故宫紫禁城的角楼、重檐金宝顶、檐折角、十字交叉屋顶,倒映在护城河中,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西安城墙是在明初、唐长安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我国六大古都中保存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城墙。城的形制为长方形,周长11.9km,高12m,顶宽12~14m,底宽15~18m,有四个城门,门上建有城楼。门外有瓮城,瓮城设有箭楼、闸门和闸楼。角台4座,台上建有角楼。敌台93座,台上建有敌楼。垛口5984个,构成严密的防御工程体系。明代西安古城虽小于北京、南京,但做为军事重镇,城墙高大,形势雄浑,结构严谨,厚度大于高度,不啻为异常坚固的军事堡垒。从1983年起,经大规模修葺,恢复护城河并进行绿化、美化,建成了全国仅有的“环城公园”。
世界上有些国家如朝鲜、印度、德国、英国、希腊、丹麦等也有以防御为主的长城,但在工程规模、结构、持续年代和保存状况方面均无法同中国的万里长城相媲美。可是在长城的现有保护措施和为旅游业所利用程度上却比我国略胜一筹。我们应切实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充分发掘长城的旅游价值。
回复
6楼
第三节 坛庙
坛庙是祭祀性建筑物,在中国古建筑中占很大比重,其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造型之精美,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主要类型有:
一、坛
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后逐渐发展成用土筑坛。早期,坛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师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不同祭祀对象而有圆有方,由土台变为砖石砌;并且发展成宏大建筑群。
在科学不发达的农业立国的封建时代,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和山川河流也都各有神明,支配着农作物的丰欠与人间祸福。所以自古以来,从封建帝王到州、郡、府、县的各级官员,以及黎民百姓都要祭祀天地,并制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和礼仪制度。当然以帝王的祭坛建筑最为宏伟。北京城内的清代祭祀坛有天坛(圜丘坛)、地坛(方泽坛)、日坛(朝日坛)、月坛(夕月坛)、祈谷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太岁坛、先蚕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
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是保存下来的封建帝王祭祀建筑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组建筑,也是现存艺术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优秀古建筑群之一。天坛整个组群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围墙的平面接近正方形,但北面两角采用圆形、南面则为方角,以附会“天圆地方”之说。按使用性质分四组。在内墙内,沿南北轴线,南部有祭天的圜丘;北部有祈祷丰年的祈年殿;内墙西门南侧是皇帝祭祀前斋宿的宫殿斋宫;外墙西门以内有饲养祭祀用的牲畜的栖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其中圜丘和祈年殿是建筑群的主体,中间为400m长砖砌的南道,通称“丹陛桥”。
圜丘,是汉白玉石砌的三层露天圆形台子,是皇帝每年冬至日祭天的地点。周围环绕着两重矮墙,内墙圆形、外墙方形。两重矮墙的四面正中都建有白石棂星门。古人认为天为阳性,又以奇数为阳,故圜丘的台阶、栏杆、铺地石块等都取奇数,以象征同天的联系。这一组露天建筑,主题明确,造型简单,气氛庄严而开朗。
祈年殿,是皇帝每年正月举行祈谷礼的地方。它在天坛建筑群中是主体建筑。下面是三层圆形台基,高约6m,直径90.9m,称祈谷坛。坛中央建有直径24.5m的圆形大殿。周围12根朱柱,上覆三重檐蓝琉璃瓦攒尖顶,总高38m。殿内外围以12根金柱,12根檐柱共同承托中、下层檐。中心用4根龙井柱承托天花藻井和上檐屋顶。这些设计体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的密切关系。坛和殿面圆形象征上天,四根龙井柱象征着四季,12根金柱和檐柱象征着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此殿雄伟、高耸,同扁平的圜丘形成鲜明对比。殿内部结构精巧,层层升高,向心聚拢,造成强烈向上的动感。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与天相接,更添十分神秘色彩。殿周围是大片苍翠浓郁的古柏林,使人倍感肃穆庄严。
回复
7楼
第三节 坛庙
坛庙是祭祀性建筑物,在中国古建筑中占很大比重,其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造型之精美,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主要类型有:
一、坛
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后逐渐发展成用土筑坛。早期,坛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师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不同祭祀对象而有圆有方,由土台变为砖石砌;并且发展成宏大建筑群。
在科学不发达的农业立国的封建时代,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和山川河流也都各有神明,支配着农作物的丰欠与人间祸福。所以自古以来,从封建帝王到州、郡、府、县的各级官员,以及黎民百姓都要祭祀天地,并制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和礼仪制度。当然以帝王的祭坛建筑最为宏伟。北京城内的清代祭祀坛有天坛(圜丘坛)、地坛(方泽坛)、日坛(朝日坛)、月坛(夕月坛)、祈谷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太岁坛、先蚕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
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是保存下来的封建帝王祭祀建筑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组建筑,也是现存艺术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优秀古建筑群之一。天坛整个组群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围墙的平面接近正方形,但北面两角采用圆形、南面则为方角,以附会“天圆地方”之说。按使用性质分四组。在内墙内,沿南北轴线,南部有祭天的圜丘;北部有祈祷丰年的祈年殿;内墙西门南侧是皇帝祭祀前斋宿的宫殿斋宫;外墙西门以内有饲养祭祀用的牲畜的栖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其中圜丘和祈年殿是建筑群的主体,中间为400m长砖砌的南道,通称“丹陛桥”。
圜丘,是汉白玉石砌的三层露天圆形台子,是皇帝每年冬至日祭天的地点。周围环绕着两重矮墙,内墙圆形、外墙方形。两重矮墙的四面正中都建有白石棂星门。古人认为天为阳性,又以奇数为阳,故圜丘的台阶、栏杆、铺地石块等都取奇数,以象征同天的联系。这一组露天建筑,主题明确,造型简单,气氛庄严而开朗。
祈年殿,是皇帝每年正月举行祈谷礼的地方。它在天坛建筑群中是主体建筑。下面是三层圆形台基,高约6m,直径90.9m,称祈谷坛。坛中央建有直径24.5m的圆形大殿。周围12根朱柱,上覆三重檐蓝琉璃瓦攒尖顶,总高38m。殿内外围以12根金柱,12根檐柱共同承托中、下层檐。中心用4根龙井柱承托天花藻井和上檐屋顶。这些设计体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的密切关系。坛和殿面圆形象征上天,四根龙井柱象征着四季,12根金柱和檐柱象征着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此殿雄伟、高耸,同扁平的圜丘形成鲜明对比。殿内部结构精巧,层层升高,向心聚拢,造成强烈向上的动感。蓝色琉璃瓦象征青天,与天相接,更添十分神秘色彩。殿周围是大片苍翠浓郁的古柏林,使人倍感肃穆庄严。
二、庙
庙,是中国古代又一类祭祀性建筑、其形制要求严格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祭祀祖先的宗庙
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称为太庙。庙制历代不同。夏5庙,商周7庙。东汉以后只立一座太庙,分供各代皇帝神主。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后世惯用庑殿顶。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是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太庙建筑。
太庙二重围墙,平面呈南北矩形。南面并列三座琉璃门,门内有金水河通过,跨河有7座单孔石桥。金水河北为太庙主体建筑,有内围墙环绕。它的南面为戟门,门外原有120杆戟作仪仗用。戟门内中轴线上布置前殿,中殿和后殿三座大殿。前殿,是主殿,皇帝祭祀时行礼的地方,共11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殿前有月台和宽阔的庭院,东西两侧各建配殿15间,分别配飨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中殿,供奉历代帝后神位,面阔9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后殿,供奉世代久远的从中殿迁出的帝后神位,面阔9间,黄琉璃瓦殿顶。在设计中,以大片林木包围建筑物,并在较短距离内安排多重门、殿、桥、河等,以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造成肃穆、深邃的气氛。大殿的体积巨大,座落在三层台基上,庭院广阔,周围廊庑环绕,以增强雄伟气氛。
贵族、显臣、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的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已超出祭祀范围。广州的陈家祠是现存祠堂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规模较大、建筑极为精美的世家宗祠,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二)奉祀圣贤的庙
祭祀圣贤先哲的庙遍及全国。其中以祭祀孔子的文庙和关羽的武庙最多。孔庙以曲阜孔庙最大、历史最久、规制也最高。它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巨大古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型,保存着宋金以来的总体布局和金元以来的十座古建筑。现存孔庙总平面为一不等边的近似长方形,东西宽141~153m,南北宽637~651m,总面积144亩。其建筑仿皇宫建制,共分九进庭院,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整个建筑包括5殿、1阁、1坛,2庑、2堂、17座碑亭、3祠、2斋、共466间。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成为我国古代建筑、雕刻、绘画、书法之集锦。这一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势之宏伟、历时之久远、保持之完美,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同孔府、孔林(简称“三孔”)被联合国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门、至圣庙坊、圣时门、壁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其中大成殿是孔庙主体。从金声玉振坊至大成殿,共经过3座牌坊、2座桥、7座门、7进院落,如此以多重空间组成前导,在我国建筑群中也是少见的。即使明清的宫殿建筑也无此例。中轴线的两侧,还有两条次要道路作两翼,用桥梁、掖门、串联、分割,从而加强了主轴线的分量。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改为此名,意指孔子应属天上星宿奎星。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至今。高23.35m,面阔7间30.1m,深五间17.62m,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重斗拱。楼三层,二明一暗,“上厅下殿”。工艺上实行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半拱。斗拱上再立上层木柱。此种结构,坚固异常,历经493年,虽经康熙年间大地震,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安然无恙。至今完好如初,是我国成功的古代建筑之一。
回复
8楼
大成殿,取《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同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三大殿。正中供至圣孔子像,两侧为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及十二哲像。殿始建于宋天嬉元年(1017年),明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建,成现状。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九脊,覆黄色琉璃瓦。殿建于2.10m石砌两层高台上,规制相当于故宫保和殿。高24.80m,阔45.78m,进深24.89m。突出于周围建筑物之上,表现孔子的崇高地位。东西两庑长达80开间,意味着孔子弟子众多和儒家传统源远流长。尤其前檐10根石龙柱是艺术精品,柱高6.11m,直径0.85m,用深浮雕手法,每柱有升龙降龙各一条,作对翔争戏大球之状,龙身周围均布朵云作填充,下端刻有海涛,山峦,以象征二龙腾海而飞翔于空中。云龙突起8~10cm,不论远观近看,龙翔栩栩如生,使大殿平添华美壮丽韵味。这等规格的石柱,北京故宫也没有。据说乾隆来祭孔时,龙柱用红绫包裹,以防皇帝看到雕刻,因超过皇宫而怪罪。
大成殿前露台宽阔,为祭祀时舞乐之处。相传殿前是孔子讲学的所在,建有“杏坛”亭,周围古柏参天。大成殿后为寝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枋檩围龙和藻井团凤由金泊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戏牡丹,仿皇后宫室制。再后为圣迹殿,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现存仍为原物。孔子一生被刻成石画120幅,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人物的连环画,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成殿东西两侧是一批较小的庭院和殿堂。东侧有诗礼堂(祭祀前演习礼仪),崇圣祠(供奉孔子五代祖)、孔子故宅;西侧有供奉孔子父亲的启圣殿、供奉孔子母亲的启圣寝殿和演奏韶乐的金丝堂。这群建筑在祭祀上起分祭、准备礼乐牺牲供品的作用。
孔庙的整体建筑设计旨在突出孔子至圣地位和形象。沿中轴线延伸,空间由窄而宽、建筑由少而多,高度由低而高,由郁郁葱葱的丛翠环抱进入金碧辉煌的庭院。其大成殿无论高度,规模,还是装饰点缀,都称得上规格最高的建筑,使进谒者情绪于此达到高潮,沉浸于庄严崇敬的气氛。同时大成殿前导部分的六层庭院和左右后侧小庭院相呼应,起着陪衬作用,使大成殿处于众星拱月之地位,外观更加庄严巍峨,形成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层次丰富、色彩鲜明的建筑艺术整体。
此外,北京的孔庙,四川富顺孔庙,贵州安顺孔庙、上海嘉定文庙等,在建筑规模和艺术水平上也相当可观。
祭祀武圣关羽庙以山西解县最大。此外北京的武庙规模较大,安徽亳县关帝庙的花戏楼和砖坊雕刻艺术堪称一绝。
还有一些祭祀圣哲先贤的祠堂,如成都杜工部祠、眉山三苏祠、北京文天祥祠、扬州史可法祠等,规模虽不大,建筑也不甚华丽,但纪念性较强,建筑布局亦有独到之处。
回复
9楼
(三)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首先看到天上的日月星辰、雷雨风云影响地上草木庄稼的生长,认为有神灵佑佐,从而产生对天地的崇拜;高大的山像个柱子立在大地上,支撑着苍穹,与天相接,因而产生了对大山的敬仰。中原大地上,以黄河为中心,西有华山、北有恒山、南有衡山、东有泰山,中有嵩山,尤以泰山雄伟高大,立于东方,因此成为自黄帝起,历代帝王的柴望、巡狩、封禅到设神祭祀的对象。由“秦既作畴”、“汉亦起宫”,到唐封泰山“天齐王”、宋封“天齐仁圣帝”,并建庙,以帝王规格祭祀泰山神。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岳庙。位于泰安市东北,从旧泰安城南门始至通往泰山极顶封禅祭祀的古御道的中轴线上。庙南北长406m,东西宽237m,面积9.6万多m2。有古建筑,仿古建筑160余间,碑碣175块,汉画像石48块,古柏桧212株、观赏植物290多种。城堞环围、宫阙重叠,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泰山上下最大古建筑群。
岱庙是按照唐宋以来祭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仿效帝王的宫城体制修建的。采用了以三条主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风格。沿中轴线的主要建筑有:遥参亭、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正寝宫、原载门。同时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四个别院:西为唐槐院(原延禧殿院)、雨花道院;东为汉柏院(原为炳灵殿院)、东御座。由正阳门向北,过两个庭院进入岱庙中心、主体建筑天贶殿。岱庙四周高筑城堞,四向碎门八个,四角按八卦方位建艮、巽、乾、坤四个角楼,俨然一个小紫禁皇城。
岱庙在建筑色彩上享有皇宫的规格,即红墙黄瓦。黄色在我国古代是最尊贵的色彩,五行说认为黄色代表中央方位。从唐以后规定,只有皇帝宫殿、陵墓和奉旨修建的坛庙等建筑才准许使用黄琉璃瓦。红色则美满、喜庆的象征,意味着庄严、幸福、富贵。自周代开始,宫殿建筑普遍用红色,显示“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
在组群建筑处理上,岱庙以遥参亭作前导,独立存在,以烘托岱庙的尊严气氛。是帝王驾临后举行简单参拜仪式的地方。为二进院落,主要由山门、正殿、配殿、方亭和后山门组成。整体建筑规模不大,但设计、布局和建筑形式非常规范,同岱庙保持协调,起衬托作用。这在古建筑艺术的处理上是不多见的事例,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岱庙与遥参亭间有岱庙坊,以烘托,突出岱庙的祭祀地位。它是泰山现存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坊。
正阳门是岱庙南面正门。其门早圮。如今的正阳门高6.8m,是1986年修成,为仿宋建筑。整体建筑仅次于宋天贶殿,形体宏大,富丽堂皇。用以渲染庙宇的宏伟气势。经正阳门、配天门和仁安门便到达宽阔的中心院落,四周围廊组成廊院,东西廊房中间又置重檐高大的钟鼓楼,北面是矗立在露台上的主体建筑物宋天贶殿。天贶殿,是宋真宗祥符元年(1008年)为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借“君权神授”,在泰山导演“降天书”,而感谢上天恩赐,于祥符二年建庙,封泰山神为帝,进行祭祀,因此有了这如同皇宫一样的天贶殿。天贶殿面阔9间48.7m,进深5间,19.79m,高22.3m,端座于白碉栏环绕的高2.65m的847平方米的露台上。檐下竖八根红木明柱,檐施彩绘。重檐庑殿,四注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梁、檩、枋、额遍绘沥粉金琢石碾玉彩画。天花板彩绘金龙。内槽殿顶为四个覆斗式藻井。大殿两层出檐较短,五彩缤纷,檐下结构形式尽览无余。双檐中间,高悬“宋天贶殿”,巨制匾额。整体建筑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庄严肃穆,金碧辉煌,俨然一座“金銮宝殿”。
为加重大殿崇高威严的气氛,1984年重塑了41.4m泰山神像,头顶冠冕十二旒,身着衮袍,手执圭板,肃穆端庄,尽显帝王威仪。供案上陈设着乾隆御赐铜质五供。其东、西、北三面内壁上是一组高3.3m,长62m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画面上金銮殿前有卫士和18位大学士为其送行,东岳大帝端坐4轮6马大辇,文武百官前簇后拥。前有两乘亮桥陪行,左为炳灵王,右为延禧真人。再前是祥兽奔腾,旌旗飞卷,骑士严阵、仪仗列队。先头是夜叉鸣锣、麒麟开道、18位城隍接驾。回銮图与出巡图基本相同,仅增加两夜叉抬虎和骆驼驮卷宗,以示出巡圆满成功。这幅壁画人物众多(691人)、场面宏大、加以祥兽坐骑、山川林木、宫殿桥涵,内容极尽丰富,但布局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我国壁画中上乘之作。
按着帝王宫殿礼制“前朝后寝”和“三宫”的规定,天贶殿后为寝宫。泰山既成神,又封帝,有帝就要有后,于是宋真宗又“封”泰山“夫人”为“淑明后”,遂建寝宫祭祀之。寝宫一字排列,分东、西、中三宫。寝宫后花园为岱庙五进院落。
岱庙的文物价值,不仅在于祭祀历史、古建筑、文物、古树等,其珍贵书法更加深了岱庙的文化内涵。李斯篆书《泰山刻石》,历经2100年沧桑,今仅存10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国宝。其字风格严肃、功底深厚、行笔平稳,立意端宁;字形工整匀称,线条圆健似铁,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巧内拙,疏密适宜。李斯上承籀篆,下拓汉隶,为书法家鼻祖,被历代书法家师法和敬仰。元代翰林郝经赋诗颂赞:“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其它各岳,华山、嵩山、衡山、恒山都有祭礼庙,但规模均不如岱庙。山西万荣“金后土庙碑”,以祭祀河流、土地神,其规格同岱庙相仿。
第四节 亭、台、楼、阁、厅、堂、榭、舫、廊
亭台楼阁是古建筑群或园林中的单体建筑类型,其中有的独立存在,成为风景区中主景。
回复
10楼
一、亭
亭是周围开敞的小型点式建筑,供人驻足、观览,也用于典仪,俗称亭子,出现在南北朝中后期。随着园林建设的发展,亭子利用也越来越广泛,种类也越来越多,造型富于变化。
(一)特点
1.造型
亭子一般小而集中,有其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建筑形象。亭子的立面由屋顶、柱身、台基三部份组成。屋顶形式变化多姿;柱身仅几根承重立柱,空灵通透;台基随环境而异。亭的造型,比例关系,比其它建筑物更自由地按设计意图来确定。不同角度观之,都富于独立、轻巧、玲珑的韵味,成为风景区观景和点景不可或缺的建筑,常常是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画龙点睛之笔。
2.结构
亭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施工也较方便。过去筑亭,常是木构瓦顶为主,现多为钢骨水泥结构,也有用预制件和竹石等地方材料的。
3.功能
主要用于游览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的需要,亦可存放文物碑石等,在使用上没有严格要求。单体式的亭子与其它建筑物间也没什么必须的内在联系,因此可从构图出发,自由安排布置。
(二)类型
亭子按平面可分:(1)正多边形亭,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角形、正六角形、正八角形、正十字形等;(2)圆亭、蘑菇亭、伞亭;(3)长方形亭、圭角形亭、扁八角形亭、扇面形亭等;(4)组合式亭,如双三角形亭、双方形亭、双圆形亭、双六角形亭等;(5)平顶式亭;(6)与墙、廊、屋、石壁等结合起来的亭,如半亭等。
亭的立体造型,有单层、双层、甚至三层之分。
亭的立面有单檐、重檐之分,也有三重檐的。
亭顶的形式,多采用攒尖顶、歇山顶、也有盝顶式、平顶式。其中攒尖顶最多,一般为正多边形和圆形。攒尖顶的各戗脊由各柱向中心的上方逐渐集中成一个尖顶,用“顶饰”来结束,成伞状。屋顶的檐角一般反翘。北方起翘比较轻微,显出平缓、持重的风度;南方檐角兜转耸起,如半月形翘得很高,做飞状,显得轻巧雅逸。
按造型,亭可分如下几类:
1.三角攒尖亭
三根支柱支撑成三角形亭,规模小、轻巧。如兰州白塔山的三角亭、矗立在山坡陡立的突出部位,俯视着滚滚黄河东逝水和繁华扰攘的市区。亭顶平缓,层层挑出的斗拱,把翘角挑得特别深远。看上去,好象三角攒尖屋顶扣在三组倒立的斗拱群上,再传力到三根支柱上。因此,该亭深厚中见秀丽,稳重中见轻巧。
2.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单檐攒尖顶亭
这三种亭子是常见的,形态端庄,结构简单。峨眉山清音阁牛心亭为一六角攒尖顶亭,位于黑龙江与白龙江两条溪水交汇处,左右横跨两座石拱小桥。坐在亭内,见两股飞瀑直泻而下,冲击着前面水潭中的中心怪石,溅起层层水花,其声悦耳。两侧石壁陡峭,丛林繁密,水、石、桥、亭融为一体,构成峨眉“双桥清音”名景。
3.重檐攒尖顶亭
重檐结构复杂,轮廓线更加丰富。在北方皇家园林中,因园林面积大,要求建筑体型丰满而持重,因此多采用此类亭子。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景山五亭等。景山的五亭,中为万春亭,三重檐,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宏大壮丽;两侧为富览亭和周赏亭,重檐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最外侧为观妙亭和洱芳亭,为重檐蓝琉璃瓦圆攒尖顶。五亭并列,高低、色调、造型排列有序,与金碧辉煌的故宫相映成趣,显示出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
4.正脊顶亭
有两坡、歇山、卷棚等形式,采用梁架结构,平面可作长方、扁八角、圭角形、梯形、扇面形等。歇山顶与攒尖顶亭不同处在于有方向性,一般以垂直正脊的方向作正面安排。歇山顶因结构简单,多见于南方园林中。由于屋面一般平缓,戗脊小,轮廓柔婉,翼角轻巧,利于与环境结合。苏州沧浪亭,为歇山四方形亭,四角高高翘起。亭子立于假山高处,潇洒俊逸,丰富了庭院环境的立体轮廓。
5.复合式亭
为两个以上相同亭子组合,或一个主体与若干个附件组合。颐和园万寿山东山脊上的荟亭,平面是两个六角单檐攒尖顶亭的并列组合。从昆明湖上望去,仿佛两个并列的大伞,婷婷玉立在山脊上,显得轻盈明快。苏州天平山的白云亭,由一个长方形亭和两侧斜放的两个方形亭组合而成,成环抱状。屋顶用梁架作成坡顶,平台及体型上都显得自由活泼,与环境十分协调。
6.半亭
依墙而建的亭子,有单独的,有位于围廊中间或其一端的。苏州网师园入口处的一半亭,屋顶呈歇山式,两个戗角翘得很高,一侧与矮廊相连,另一侧为假山环绕,在白粉墙的衬托下,轮廊线条秀丽,乌黑的片片青瓦,赭黑的梁枋构架,看上去宛如墨笔勾勒一般,好不清逸淡雅。
7.伞亭、蘑菇亭
一个中心支柱,向上张开喇叭口柱帽,上覆一片薄板,轻巧,明快。这种亭子在园林、街道绿地中广泛运用。桂林杉湖小岛上一组蘑菇亭,大大小小、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这组蘑菇亭与岸边的十二层漓江饭店相呼应,在体量大小、高低组合上相衬托,丰富了杉湖空间环境。
8.平顶式亭子
近几年南方风景区和园林中,用钢筋水泥建造平顶式亭子。由于没有屋顶的限制,可以更自由、更灵活地布局。
回复
11楼
(三)亭子的位置选择
1.山上建亭
多选山巅、山脊上建亭。取其眺览范围大、方向多,可点出景的主题,引导游人游览的优势。使游人于登山疲劳时,登亭揽胜,闲谈休憩。如桂林的叠采山是鸟瞰全市风貌的最佳景点之一,从山脚到山顶在不同的高度上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亭子,最下部是叠采亭、亭侧崖壁上刻有名人题字“江山会景处”,这是观景序幕,是风景荟萃之处;行至半山,有望江亭,青罗带似的漓江就在山脚下盘旋而过;登上明月峰绝顶,立于其上的拏云亭,可以使人联想其高可抚云,站在亭中,极目千里,使桂林市面貌、漓江及其周围诸峰尽收眼底。
承德避暑山庄在近平原和水面的西北部的几个山峰上建有北枕双峰亭、南山积雪亭、锤峰落照亭、四面云山亭和古俱亭,不仅点明各山峰特色,而且形成立体交叉的视线网络,使平原风景区与山区建筑群在空间上联系起来。
2.临水建亭
多建于岛上、堤上、岸边、桥上,主要目的是丰富水景和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荷花四面亭,为攒尖顶六角亭,三面环水,一面临山。驻亭四望可获得最大景深。月夜有“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意境。
北京颐和园西堤六桥中的柳桥、练桥、镜桥、风桥和荇桥上都建有桥亭,其结构各异,长方、四方、八方、单檐、双檐等,都与桥身协调一致,与全园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相统一,成为万寿山西麓延伸到昆明湖最南端绣绮桥的一条精致练桥。从东岸看,这条练带增加了空间层次,丰富了湖面景色。
3.平地建亭
通常位于道路交叉口,路的一侧,或厅、堂、廊、室建筑一侧。亭子的建筑材料、造型、色彩力求与环境相吻合。南宁南湖公园的六角形竹亭,建在翠绿的金丝竹丛中,为钢筋水泥仿竹结构。用白水泥、石粉、黄粉塑制成竹子形状,竹节中嵌有绿色有机玻璃,随同一起磨光,与金线竹一样。亭柱、屋脊、梁枋、靠椅全塑成竹竿状,瓦垅、顶饰塑成竹叶状。亭子的比例、尺度恰到好处,感觉亲切、动人,与环境气氛浑然一体。
二、台
台,是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物。它的上面可以没有屋宇,供人们休息、眺望、娱乐之用。也可建造屋宇,使其更为高耸、壮丽。我国筑台历史悠久,早在殷纣王时就筑有鹿台,距今3000多年。战国时筑台之风最盛,如:齐国的路寝台、楚国的章华台,燕国的黄金台、韩国的鸿台、赵国的丛台、魏国的文台等。
根据台的地理位置,可分为:
1.天台
建在山顶上(台上或建屋宇),为眺望远景之用。著名的庐山绝顶之汉阳台,青岛胶南的琅琊台和九华山上的天台均属此类。
庐山最高峰大汉阳峰,峰顶呈馒头状,海拔1474m。上面用石头砌成平台,居高临下,有“登高壮观天地间”之感。每当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登台而望,楚山环拱,江汉倒悬,汉阳烟树,隐约可见。
青岛胶南琅琊台,临海而立,海拔183.4m,上面人工堆土夯成平台,为齐景公、越王勾践和秦始皇所筑,周长150余m。登台可望东海,遥望东方“神仙”所在。秦始皇两次登临。公元前219年始皇第一次来琅琊,被仙境一样的海景所吸引,流连三个月,乐而忘归,并移民三万户于琅琊。
九华山的天台峰顶,在悬岸峭壁之上,以天然岩石就自然山势筑起高台,上建殿阁和捧日亭,入口处又有万阶陡峭石级像天梯一样直泻而下,从下仰望高空禅林,其势如天上行宫。
2.叠落台
在山坡地带,根据地势变化,利用平坦地面作基础,其上筑台,成为点景、观景和丰富景区的特色建筑。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佛仙阁,泰山的中天门、南天门就是此类建筑。佛仙阁建在山坡上高达20m的石岩上,建筑物鹤立于建筑群中,具有极大的表现力,身临其上,可以一览湖山景色。泰山的中天门与南天门为梯级断层南缘的平坦陡峭处,中天门石坊建在海拔800m的黄岘崖上,登其上可西望西溪秀景、傲徕雄姿;南望似屏徂徕、如带汶水;北瞻巍巍岱蜂、众山拱立、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然后经十八盘1633级的攀登,到达海拔1400多m平台上的南天门。南天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高10m。上部为摩空阁,下面为拱形门洞。从下向上看,楼阁在天,高插云霄;俯瞰“山伏若丘,河环如蚓,天空地阔”,大有“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之感。
3.挑台
建于悬崖峭壁处、自然或人工的突出巨石,形成平坦台面。如黄山北海的清凉台,三面临壑、孤悬空际,面宽3m,长9m,如浮在云海中的小艇,在此台上观云海,日出,如入神话世界。
4.飘台
临水建台,如浮在水上,使游者如泛舟水上;尽享开阔、清凉之感。
5.月台
楼阁、殿堂前的宽敞平台,是建筑物与庭院间的过渡。
6.土台
在平地上夯土筑台,供军事、 之用,现今已是历史遗迹。如汉中市南环中路南侧,高3m,面积7000多m2的刘邦拜将台。北台正中有一亭,南台正中立一石碑。正面题字,“汉大将韩信拜将坛”,阴面刻字,“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纪念刘邦拜将和凭吊韩信一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