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建筑的文化精神: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艺术就是整体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 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例如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例如诗歌常于乱世而更见其盛的情况不同,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宗亲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22楼
三层楼后半部用中式建筑,前半部有一个两坡顶凉棚,做为中西两种风格的过渡,门上有石匾,匾名“大通银号”。
二层搂门上有石匾,匾名“万丰银号”。 小巷西端是钱市的两排平房,中间天井升高,上加五撰悬山式屋顶,两侧升天窗。 钱市胡同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
同时,在一片狭小的土地中创造出紧凑而多样的建筑空间环境,既反映这条街巷特有的属性,也显示出建造设计者的聪明才智。
象来街和虎坊桥
北京宣武门西边路北有一幢长方形的十层办公楼。那个院子30年前原是北京大学第四院的所在地,北洋政府时期是旧“国会”,明、清两代,则是饲养为宫廷服务的大象的“象房”。
养象,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三国时代,“曹冲称象”是大家熟知的故事。唐朝《酉阳杂俎》笔记中也有关于饲养象的记载,有个名叫独孤绶的人还写过《驯象赋》。
到了明朝,宫廷更是大量饲养象为帝王家服务。御马监(原北京图书馆一带)就是养象的地方,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里边养过九只母象,各居一房,不够时则由外象房递补。
外象房建在宣武门内即今天十层办公楼的地方,它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从那时起附近“象来街”的地名就一直流传到现在。明朝养象是要象参加皇帝朝会时仪仗队的活动。象要学会各种礼仪,学会驾驭驮宝,必须有个演习的场所,叫“演象所”。
“演象所”就在西单的双塔寺(现已拆除)。每年农历六月象要到宣武门外护城河内洗澡,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去看热闹。仕女们浓妆打扮,文人们结伴同行,护城河畔万头攒动,人山人海,观看象在河中喷水游戏。养象活动一直持续到光绪时候。
从象来街一直往东南走,就是虎坊桥了。这是明朝宫廷圈养老虎的地方。明朝饲养老虎有好几个地方,主要是皇宫内部的虎城——太液池之西北隅yú。老虎养在地下井里,上面筑有小墙,老虎在下面咆哮跳跃。
除虎城外,虎坊桥就是最大的养虎地方(今魏染胡同一带)。附近的铁门胡同就是当年虎圈西边铁栅栏所在。老虎也要参加朝会活动,所以有些老虎也是驯服了的。《明史·江彬传》记载正德皇帝经常“搏虎为戏”,老虎未经驯服,皇帝当然不会去接近它们。
由象来街往东,紧邻宣武门有条未英胡同。明朝皇帝喜欢饲养老鹰,相传这条胡同原来的名字是喂鹰胡同。这样看来,北京南城象来街、虎坊桥一带,在明朝时候还是个动物饲养区呢!
元明两代的教坊 ——记历史上北京市东城区演乐胡同等三条胡同
北京市东城区有三条紧邻的胡同,它们是演乐胡同、本司胡同、内务部街。翻开历史,这里是元明两代的文化中心,当时管理演出排练的机构——教坊就设在这里。
教坊作为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远自唐代就有了。元朝的教坊设在东皇华坊,从地图上查对,它正是明朝黄华坊的地方。明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黄华坊地区已经有了勾栏胡同(今内务部街)、东院、演乐胡同等与演出有关的地名,可以说明今日演乐胡同一带就是元、明两代教坊的所在地。教坊设在本司胡同。勾栏胡同是它的演出场所,演乐胡同则是排练节目的地方。
元代杂剧繁盛,作为元代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文化也非常繁荣,具体表现那就是东城教坊的崛起。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情况。《坚瓠集》记载:“齐亚秀者,京师名倡,常侍长陵宴,出语人曰,‘知音天子也’。每唱到关目处,即为有举卮。”
这是明初的情况。齐亚秀,从名字上看,她是元朝教坊旧人,《青楼集》中记载凡是元朝的伎女,名字都带个“秀”字。明成祖不仅精通武韬战略,也有很深的文学艺术修养,他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而且有较高的欣赏评论能力。明初,他召集元末教坊旧人入宫演出,每唱到精彩的地方,就举杯满饮,表示喝彩。难怪齐亚秀演唱完后出宫对人说:“这真是个知音天子。”这个故事说明明初帝王重视歌乐演出,它渊源于元代灿烂的文化生活,其发源地就是东城区演乐胡同一带的教坊。
《坚瓠集》称齐亚秀为“倡”,当然是指“乐人”而言,不是指妓女的“娼”,唐宋以来的教坊不是妓院性质。齐亚秀能到皇帝面前演唱,足以说明她是个技艺高超的艺人。
成祖之后,明朝的几个皇帝都喜欢杂剧,演剧之风一直很盛。《竹轩杂录》载:“成化(明宪宗年号)三年,教坊司只存乐户八百余,不敷应用,乃行文山(西)、陕(西)各布政署,选收乐户应役。”
八百户乐户尚嫌不够,还要从远方征役,可见当时教坊的文艺活动是多么活跃呀!教坊的衰落应该从明武宗时大批艺人应召入宫说起。武宗是明朝以荒淫无耻著称的皇帝,他嫌艺人入宫演出不方便,索性让他们住在宫内长期演出,男性演员都施以宫刑。这样教坊就衰落下来了。《书影》记载天启年间人们访问武宗时代遗留下来的杂剧演员梁三姑的情况,可以看出教坊衰落的情况。
苏武子曰:“武宗时,东院梁氏,弹筝独妙,家世善声,备供奉。天启甲子(四年)二月中,予同刘君过之,则已无弹筝者矣。刘少时,以豪闻局中,比入梁氏,记忆庭经,慨然当时。居有间,问其家三姑善筝者,下世今几年。一环应声曰:‘客何从知予家三姑也,今九十余,尚能饭。然二三十年来,内廷静慑,教坊、乐部皆湮废。时好新声,三姑筝尘久矣。每家人小集,风月闲好,姑悲来,或一弹。促节哀音,听者失悦。’刘因请见三姑,冀弹数柱。辞再四,则列幛座右,为奏一曲。洪往舒归,鲸骇鸾续,更时时闻折柱状。已若风雾烟雨,其泠泠也。座客听者,悄然气叹云。”
这是一段天启年间回忆正德时候情况的回忆录,既生动地说明了梁三姑弹技之妙,也正确地说明了教坊是在武宗时期衰落下去的。
教坊的衰落导致了它后来同妓院的结合。明初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把反对他的建文帝的忠臣齐泰、黄子澄、铁铉等人的妻女送到教坊司充当军妓,供军人轮番蹂躏,这是一种极其野蛮的行为。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尽管有人提出铁铉妻女以死殉,这段史料有出入,但鲁迅坚信有当时奏文和皇帝的批示为证,这段史料是真实的(见《病后杂谈之余》)。
明成祖的这一行动使得当时教坊具有了妓院的性质,但看来明初只是一部分教坊是这样的,其他教坊仍是排练演出的机构,明成祖亲自听取齐亚秀的演唱就说明了教坊的性质。
到武宗时教坊衰落,优秀的艺人应召入宫了,散落在外的艺人逐渐和邻近的妓院合流,这时演乐胡同一带就逐渐成为妓院的集中场所。嘉靖时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在演乐胡同附近已经有了以暗娼名字命名的宋姑娘胡同、粉子(妓女又称粉头)胡同等地名,可以说明这个变化。
万历时这一带有名的妓女是薛素素,胡应麟著《甲乙剩言》记载她“能书,作黄庭小楷,尤工兰竹,下笔迅扫,各具意态。又善驰马挟弹,能以两弹先后发,使后弹击前弹,碎于空中。又置一弹于地,以左手持弓向后,右手从背上反引其弓,以击地下之弹,百不失一也。”薛素素能表演精湛的杂技,这的确是教坊的特点,唐代教坊伎人差不多都能表演走索、扛竿等难度很大的技术。万历离正德不远,那时的妓女无疑还带有教坊的特色。
薛素素后来嫁给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为妾。她藏有一方端砚,砚盒底有小楷书款“万历癸酉姑苏吴万有造”,盒盖内刻细暗花纹薛素素肖像,出于仇十洲之女仇珠的手笔。这方砚台后来落入一个珍藏者手中,他在砚边刻隶书小字“脂砚斋所珍之砚其永保”,这就是《红楼梦》有名的评论家,脂砚斋命名的理由就在于这一方砚。这方砚后来又落入端方手中,最后转辗地归近代收藏家张伯驹所有。
岁月流逝,当年的教坊、妓院都已成为历史遗迹,但演乐胡同等三条胡同自然保留下来,成为首都东城居民的居住区域,在北京,每寸土地都有斑驳的历史可以查考,只要您去研究它,就能增强对社会主义首都的无限热爱。
回复
23楼
北京的胡同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
的四合院.
因此 ,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
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 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
就是胡同。
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 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
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 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
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 .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
情的根本原因。
北京最窄的胡同是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还有些曲折幽深的胡同呈九曲回肠之状,
如北新桥原有条九道弯,实有20多道弯,后划分成五条胡同;前门外也有九道弯,实则要 拐13个弯.北京街巷胡同同名称好
比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 又展示了社会风情,近年,被开发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也将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过,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
许多著名的胡同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们新兴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
现在,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已经开发出了一项旅游新项目——串胡同。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朋友乘坐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
三轮车,经舒畅刹海西沿,过银锭桥到鼓楼,登楼俯看北京旧城区和四通八达的胡同,然后 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南北
官房胡同、大小金狮胡同、前后井胡同,走进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
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和御花园。
外国朋友们在北京的胡同里流连忘返,连声称赞:“北京的胡同太美了,太迷人了!” 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
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回复
24楼
咂摸老北京的滋味
一提“老北京”,您也许一下子说不清这里头的意思,真要是抠哧概念,就有点蒙。不过,谁都能感觉到,这里说的是一种“文化味”。
今儿个,咱们就先往北京的胡同里遛个弯,咂摸一回老北京的滋味。如果从显性的文化特征来讲,北京的胡同简直就是一种标志。
上周笔者去了趟法兰西,逛巴黎的时候,感觉就是一个字:“美”。主要还是巴黎的老城区,街区庭院,楼宇通衢,四庭雕梁画柱;像模像样的现代化大楼一个没有。人告诉咱,政府有规定,在这儿不许盖。要问为什么,很明白,就是要保留一个“老”巴黎。时髦的东西,您到新区那儿去撒开了折腾。
北京的胡同,就是“老”北京挂在胸前的标牌。老外也好,外地人也好,到京城转悠一圈,先能从眼神里看见的北京味,就是胡同。
前两年,出书的出书,拍电视的拍电视,把北京的胡同炒得跟热窑似的,那就是因为这是咱“老北京”话题的起头。
甭说老外,就是外地人也不明白,胡同一说是怎么来的?要是真抠字眼儿,觉着那说的就是街道。就是一般的北京人闲聊,也说不清。那北京现在有多少条胡同?还是说不清。
咱先放下这个话头往下说。北京的胡同真个就是北京人生活的标志。生活在胡同里的各色人等、五行八做、规矩门道、家长里短的“文化”都是从胡同里漾出来的。
京城建设现在是越来越美,高楼大厦平地春笋;不过小胡同却在减少,这可能也是没辙的事儿。好在眼下还有不少,行家们也在呼吁保留古都风貌。这样,京城的小胡同不会就此消亡。
回复
25楼
为什么叫胡同
南方朋友到了北京总要问:“你们北京人干吗管街道叫胡同呢?” 从史籍中看, 光是对“胡同”这个词的写法从元朝到清朝就有:通、火弄、火疃、胡洞、 衙等等。
已故北京史研究会会员曹尔驷先生1981年在《北京胡同丛谈》一文中曾谈到: “胡同”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元曲。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曹先生曾设想胡同是由“浩特”的音转,因“浩特”最早是居民聚落之意,后来发展为城镇。
有位在中国多年的日本人多田贞一,1944年曾写了本《北京地名志》说:胡同 相当于小通路、横街、小巷等。它是从蒙古语来的。在蒙古,比村稍大的部落就叫胡同。
■北京有多少条胡同
编印于1986年8月的《北京市街巷名称录汇编》,收集了北京市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门头沟、燕山十个区的街、巷、胡同、自然村的名称,并依据1982年各区《地名录》和近两年来各区街巷实际变化情况编写而成。它公布的数字是北京共有街、巷、胡同、村约6104条(个),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约有1316条。但近年来,北京旧城区的折迁改造工程使得这一数字应该有所改变。
■北京胡同之最
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较早说崇文区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有人曾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
最古老的街巷胡同在现今宣武区长椿街国华商场后身的三庙街一带。这里辽代叫檀州街,比金代的广安门大街还要早呢,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北京”比“胡同”晚了一个世纪
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 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北京胡同的名称
北京胡同的名称看上去包罗万象,既有江(大江胡同)河(河泊厂胡同)湖(团结湖)海(海滨胡同)、山(图样山胡同)川(川店胡同)日(日升胡同)月(月光胡同)、人物(张自忠路)姓氏(贾家胡同)、官府(帅府胡同)衙署(大兴县胡同)、寺(柏林寺胡同)庙(娘娘庙胡同)庵(观音庵胡同)堂(老君堂胡同),又有市场(菜市口)、商品(银碗胡同)、第宅(赵府胡同)仓库(海运仓胡同)、工厂(打磨厂街)、地形(高坡胡同)、标志(麒麟碑胡同)、花(花枝胡同)草(草园胡同)鱼(金鱼胡同)虫(养蜂夹道),还有云(云居胡同)、雨(雨儿胡同)、星(大星胡同)、空(空厂)、水(水道子胡同)、井(井儿胡同)、港(港沟)、湾(湾子)、风(风发胡同)、雷(雷震口)、电(电报局街)、火(火药局胡同)、树木(枣树胡同)瓜果(果子胡同)、鸡(鸡爪胡同)鸭(鸭子店)鱼(鲜鱼口)肉(肉市街)等等。
■胡同的实质是什么
胡同最实质的特色是:鳞次栉比的北京人居住的四合院。
四合院的的确确是北京风貌的一大特征,就如同一看到窑洞就会让人想到陕北,一瞧见吊脚楼就明白是湖南,一瞅见蒙古包就知道是内蒙古一样。而北京的四合院,也是随着北京城的兴建才形成的,四合院不仅是我国古建筑形式中的一种典型,而且是我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表现物。
■胡同有胡同的规则
就是这些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排排地连接起来,每排之间用来通风、采光的间隔地带就成了胡同,当然它又自然而然地起着通道的作用。因为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们总得通过胡同才能走出去,又只有通过胡同才能回到家中。
为了保证胡同的畅通无阻,明朝严禁违章建筑,据《典故纪闻》卷十四中记载,成化年间,有的官员在“京城内外居民辏集处所”任意修建寺观庙宇(这“居民辏集处所”当然指的就是胡同了),这样不仅造成街道胡同拥挤,而且对严整的城市布局十分不利。
为此,明宪宗朱见深曾面谕礼部查处此事。礼部尚书姚夔等人发布了禁约,并作出严格规定:“继今不许于原额外增修请额,违者许巡街御史、五城兵马司擒治。”
此外,对于在街道上私搭乱建房屋,阻碍交通者,也给予严肃处理。据《万历野获编》载:“京师……有一工部曹郎管街道厅,毅然任其事,特疏请旨。即得之,大书圣谕,揭之牌上,导以前行,凡房舍稍侵街巷者,悉行拆毁。”违章建筑拆除后,从而就保证了当时街道胡同的整齐和畅通。打这儿就不难看出胡同和四合院及房屋建筑的关系,也不难看出胡同所起的通道作用。
如果房屋和四合院多出一块儿,胡同就会不畅或受堵。为什么?因为胡同就是四合院的房屋的后檐墙连起来后的交通衢道啊。
这一户户的人们居住的房屋组成了四合院,四合院连起来又形成了胡同,一条条、一片片的胡同沟通起来又构成了整座北京城。说到这儿,胡同的实质内涵不就很明白了吗!
■胡同的发展
解放后,北京的胡同才得到改善和发展。现如今哪里还瞧得见土路的小胡同?只要是能并排走两辆自行车的胡同都铺上了沥青路面,就连那最窄小的小巷和死胡同也都铺上了水泥方砖。要是前清那年月,也只有皇宫和王府内外才铺得上方石砖呢。
这两年随着北京胡同危旧房的改建,出现了一批“京”味十足的四合院式住宅楼,使居民们不仅住房条件有了根本改善,而且保持了老北京的风貌,便于居民间的感情交流,尊重了北京人的心理特点。像西城区小后仓、东城区菊儿胡同,现今都有了这种住宅楼,仍保持着原来胡同模样
回复
26楼
古人曾用“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来概数北京的胡同,据近期统计北京共有胡同6000多条,直接称为“胡同”的共有1316条,要是把这些胡同连在一起,不比万里长城短。
在众多的胡同中,辈份最大的该是三庙街。从宣武门往西,过国华商场,你就会看到这位不起眼的“胡同祖宗”,九百多年前它叫“檀州街”,几经变迁,街巷易位也是几经沧海,而它终始是一条胡同,历经荣辱趋于平淡。
北京最长的胡同要数东西交民巷了,它与长安街平行,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在明清的地图上称为“东西江米巷”。全长6.5公里,再稍短的是前门东、西打磨厂街和东、西绒线胡同了。
北京最短的胡同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原来叫“一尺大街”,不过十来米长,东西走向,听一位老人讲胡同里原有几家门店,路北是刻字店,路南的店铺已记不清为何了,虽叫一尺大街,其实是条胡同,现已划入杨梅竹斜街,成了小街的西段。最近有人又发现,就在这儿附近,有一条更短的胡同,叫贯通巷,只有20多米长,可算是北最短的胡同了。
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也可称为胡同的精华。胡同东进口宽80多厘米,中间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俩人相遇,得有一人退入胡同的门洞里才能相错通行,胖子朋友最好绕道而行,无论侧身还是正行,都有可能被卡在那里动弹不得。
北京的胡同多是直来直去,但您万一走进北新桥附近的九道湾胡同准要迷路,小小的胡同一分为五却拐了十九道弯,不迷路才怪。西城区也有一条九道湾胡同,不过现已改名为百代胡同了,前门外的九弯胡同仍在,实际上要拐十三个弯。
三庙街宣武门往西,国华商场南侧。地铁长椿街站、44路、48路、5路长椿街或四新路下车即可步人胡同。 东西交民巷东起崇文门内,西至北新华街,两侧建筑多为西洋风格,是过去的使馆区和租借地,多各国使馆和银行,医院、教堂的遗迹。今正义路过去是条秀丽的河。
东西打磨厂街 虽名“街”,其实是条民风古朴的胡同。在前门大街东侧,可步行而入。地铁前门站、22路、44路、48路等公共汽车前门站。
一尺大街(今杨梅竹斜街西段)可从前门煤市街往西,也可自琉璃厂东街东行。地铁和平门站,14路琉璃厂站,105、23、50路珠市口站。
百代胡同 105、 107、 111路电车新街口站,22路公共汽车新街口站。
九道湾胡同北新桥附近,现己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巷,呈分布状弯曲形状。13路、113路、104路、108路、107路、106路北新桥站
从民国以来,北京胡同名的改订大约达到三百以上。其中还有许多没有经过当地人民承认的,如礼士胡同、寿比胡同、慕义胡同、福绥境等,在群众中还是按着以前的驴市胡同、臭皮胡同、马尾胡同、苦水井等去叫。
首先是有关动物的地名被改了。这或许是人们对于动物的亲近感减少了,很多叫马圈、牛圈、羊圈、牛角、马尾、驴蹄等的地名,今天都变成了佳名。
其一是带"尾巴"的胡同。羊尾胡同改成扬威胡同;狗尾巴胡同改成高义伯胡同;猪尾巴胡同改成寿逾百胡同或朱苇箔胡同;猴尾巴胡同改成侯位胡同;马尾胡同改成慕义胡同等等。 其二是带"肉"的胡同。驴肉胡同改成礼路胡同;羊肉胡同改成洋溢胡同,熟肉胡同改成输入胡同;生肉胡同改成寿刘胡同;灌肠胡同改成官场胡同;驴市胡同改成礼士胡同;猪市胡同改成珠市胡同等等。 其三是带"毛"、"皮"、"猪"、"粪"的胡同。 羊毛胡同改成杨茅胡同;猪毛胡同改成朱茅胡同;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母猪胡同改成梅竹胡同或墨竹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等。其四是带"虫鸟鸡鱼"的胡同。鸡鸭市改为集雅士;鹰房胡同改为英房胡同,鸡爪胡同改为吉兆胡同;屎壳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蝎虎胡同改为协和胡同;蝎子庙改为协资庙;干鱼胡同改为甘雨胡同。再有是有关人体的胡同名被改了。嘴巴胡同改为醉葩胡同;胳膊胡同改为百寿胡同;大脚、小脚胡同改为达教、晓教胡同;心尖胡同改为新建胡同等。
其次是带有人名的胡同名被改了。姚铸锅胡同改为尧治国胡同;张秃子胡同改为长图治胡同;王寡妇斜街改为王广福斜街;沙锅刘胡同改为沙锅琉璃胡同;豆腐陈胡同改为豆腐池胡同;汪太医胡同改为汪太乙胡同;宋姑娘胡同改为颂年胡同;张皇亲胡同改为尚勤胡同等。
回复
27楼
再次是有关服饰、器物的胡同名被改了。例如;裤子胡同改为库司胡同,又为库资胡同;裤腿胡同改为库堆胡同;烟袋胡同改为燕代胡同;荷包厂改为河泊厂;烟筒胡同改为源通或淹通胡同;轿子胡同改为教子胡同;汤锅胡同改为汤公胡同;锅腔胡同改为国强胡同或国祥胡同;罗圈胡同改为罗贤胡同等。
从名称别致方面着眼改动的也较常见。如劈柴胡同改为辟才胡同;干井胡同改为甘井胡同;井儿胡同改为警尔胡同;佟府胡同改为同福胡同;烧酒胡同改为韶九胡同;廊坊胡同改为良乡胡同;油炸鬼胡同改为有果胡同等。更名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把认为下品的地名一个个地改为上品。
以井命名的胡同
北京过去生活用水主要靠井,因此以井命名的胡同很多。井,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至今仍有不少带“井”字的街巷,过去北京有80多个地名与井有关。
明、清时直接叫井儿胡同的就有十几条,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换和井水的干涸都改名了。
崇文门的镜子胡同、南锣鼓巷的景阳胡同、新街口的景尔胡同、东华门的景丰胡同,过去都叫井儿胡同。前门外的肉市街二巷、天桥北粉店胡同、天坛半壁街,过去也称井儿胡同。
朝阳门南小街的井儿胡同并入了遂安伯胡同,位于东四十四条的井儿胡同并入八宝坑胡同。今思源胡同、恭检一巷、后英房胡同花园大院过去都称四眼井。
阜成门内的福绥境胡同过去叫苦水井。崇文门外的金鱼池东巷过去叫牟家井。牛街的天景胡同过去叫大井胡同。
天坛东路有四块玉胡同,四块玉也是井名。过去那里是一片菜地,井很多,其中有一口井的井台是用四块汉白玉石做的,十分引人注目,因此留下了四块玉的美名。
位于琉璃厂西街的琉璃巷,过去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八角琉璃井。
北京东城的王府井大街是最有名的带井字的地名了。
另外还有大甜水井胡同、东水井胡同、西水井胡同、沙井胡同;
北京西城的龙头井街、井楼胡同、石红井胡同、大铜井胡同、铜井大院、水井胡同;宣武区的琉璃井胡同、三井胡同、七井胡同、湿井胡同、甘井胡同、金井胡同、姚家井一二三巷;
崇文区的板井胡同等。
(l)以水命名的街巷;
(2)以城和牌楼命名的街巷;
(3)以形状命名的街巷;
(4)以官署衙门、驻军营卫命名的街巷;
(5)以文化教育命名的街巷;
(6)以工厂作坊命名的街巷;
(7)以市场命名的街巷;
(8)以人物命名的街巷;
(9)以庙宇命名的街巷;
(10)以少数民族和省名、国名命名的街巷;
(11)以动植物命名的街巷。
北京城是一个四方四正的城,街道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北京只有几条斜街,如烟袋斜街、李铁拐斜街、杨梅竹斜街。北京人的方位感特强。你向北京人问路,他就会告诉你路南还是路北。过去拉洋车的,到拐弯处就喊叫一声“东去!”。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沟通这些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街道的,便是胡同。胡同把北京这块大豆腐切成了很多小豆腐块。北京人就在这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里活着。北京有多少条胡同?“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胡同有大胡同,如东总布胡同;有很小的,如耳朵眼胡同。一般说的胡同指的是小胡同,“小胡同,小胡同”嘛!
胡同的得名各有来源。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如手帕胡同,当初大概是专卖手绢的地方;
头发胡同大概是卖假发的地方。
有的是皇家储存物料的地方,如惜薪司胡同(存宫中需要的柴炭),皮库胡同(存裘衣)。有的是这里住过一个什幺名人,如无量大人胡同,这位大人也怪,怎幺叫这么个名字;
石老娘胡同,这里住过一个老娘--接生婆,想必这老娘很善于接生;大雅宝胡同据说本名大哑巴胡同,是因为这里曾住过一个哑巴。有的是肖形,如高义伯胡同,原来叫狗尾巴胡同;
羊宜宾胡同原来叫羊尾巴胡同。有的胡同则不知何所取意,如大李纱帽胡同。有的胡同不叫胡同,却叫做一个很雅致的名称,如齐白石曾经住过的“百花深处”。其实这里并没有花,一进胡同是一个公共厕所!
胡同里的房屋有一些是曾经很讲究的,有些人家的大门上钉着门钹,门前有拴马桩、上马石,记述着往昔的繁华。但是随着岁月风雨的剥蚀,门钹已经不成对,拴马桩、上马石都已成为浑圆的、棱角线条都模糊了。现在大多数胡同已经成为“陋巷”。
回复
28楼
胡同里是安静的。偶尔有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来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响)的声音,算命的盲人吹的短笛的声音,或卖硬面饽饽的苍老的吆唤--“硬面儿饽--阿饽!”。“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时间在这里又似乎是不流动的。
胡同居民的心态是偏于保守的,他们经历了朝代更迭,“城头变幻大王旗”,谁掌权,他们都顺着,像《茶馆》里的王掌柜的所说:“当了一辈子的顺民”。他们安分守己,服服贴贴。
老北京人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真是北京人的非常精粹的人生哲学。永远不烦躁,不起急,什幺事都“忍着”。
胡同居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蒸一屉窝头,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来一碟臭豆腐,一块大腌萝卜,足矣。
我认识一位老北京,他每天晚上都吃炸酱面,吃了几十年炸酱面。喔,胡同里的老北京人,你们就永远这样活下去吗?
钱市胡同
在大栅栏相邻的珠宝市街西侧,有条北京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街长55米,宽0.7米,街内南北共有九组建筑。
尽端是一庭院,上有罩棚,旁有铺房,是清代官办的银、钱交易的“钱市”遗存,是早期金融市场的雏形。
“钱市”的形成与“炉行”有关,炉行即官家批准熔铸银锭的作坊。
珠宝市街是清代炉行最集中的地段,形成了钱市,民国以后炉行萧条,钱市无市,才改建成银号铺房,形成一条窄胡同。
街南四组三合院和一间铺面,每组三合院占地80平方米,从门上匾书有更改的迹象分析,当时是炉行,后改为商店作坊。街北四组均为独立式房屋,有二层、三层楼,原是银号。
三合院结构均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砖门楼,抬粱式屋架,仰合瓦顶,屋顶现尚存气窗,是炉行冶炼银锭的作坊,北面楼房是中、西两种式样,栓、窗套、檐口线脚及铁花护栏等装饰,都体现中西结合。
三层楼后半部用中式建筑,前半部有一个两坡顶凉棚,做为中西两种风格的过渡,门上有石匾,匾名“大通银号”。
二层搂门上有石匾,匾名“万丰银号”。 小巷西端是钱市的两排平房,中间天井升高,上加五撰悬山式屋顶,两侧升天窗。 钱市胡同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
同时,在一片狭小的土地中创造出紧凑而多样的建筑空间环境,既反映这条街巷特有的属性,也显示出建造设计者的聪明才智
胡同与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讲究,是我们研究明清社会的参考资料。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
武安侯郑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来错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条。
明初大将军徐达长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长女嫁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时,徐达第四子增寿为朱棣通风报信,被建文帝杀掉。朱棣进南京后抚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不久又封定国公,定国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于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监郑和故居所在地。郑和人称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来讹称为三不老胡同。
东城的无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红星胡同,是吴良大人胡同的误称。吴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将。
明朝中叶以后商业经济发达起来,当时有些个体劳动者也以他们出色的劳动为他们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
如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们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
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
东城有个姓姚的手工业劳动者,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
北城有个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
明朝还有个特点,当时制作祭祀用的纸马铺很多,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动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都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
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三倍多。新建各类房屋面积,相当于建了10个旧北京城。
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回复
29楼
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
每条胡同一形成,人们 自然会给它起个名,这个名称一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叫开了,就确确实实地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这是胡同名称的实用指代作用。 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北京的胡同虽然看起包罗万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云雨星空(云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
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
1.以形象标志来命名
因而好多胡同都是以一个较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这也表现出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象较宽的胡同,人们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的有“一尺大街”、低洼的有“下洼子”、细长的叫“竹杆”、扁长的称“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等等。
还有以特殊标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柏树胡同(今百顺胡同)、铁狮胡同等。此外,还有以当地特点或形状命名的胡同,如耳朵眼胡同、罗圈胡同、椅子圈胡同等。
2.以地名命名
早年间,最显眼、最突出的标志就要数城门、庙宇、牌楼、栅栏、水井、河流、桥梁厂,所以就出现了以此命名的西直门内、外大街、前、后圆恩寺胡同、东四(牌楼)、西单(牌楼)、大栅栏(老北京人读成:大市腊)、水井胡同、三里河、银锭桥胡同等胡同名称。
3。树木植物
有的小胡同附近没有这些特别显眼的标志,胡同中种的树多,就有了柳树胡同,枣林胡同、椿树胡同等以树命名的胡同。
4、方位
许多胡同在起名时为了好找,还在胡同名称前加上了东、西、南、北、前、后、中等方位词,象东坛根胡同、西红门胡同、南月牙儿胡同、北半壁胡同、前百户胡同、后泥洼胡同、中帽胡同等。
5、北京的土语
因为胡同名称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自发起的,所以有不少北京的土语在里边,象背阴儿胡同、取灯儿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答帚胡同、胰子胡同、嘎嘎胡同等。
还有不少胡同带有儿音,更显得京味儿十足,象罗儿胡同、鸦儿胡同、雨儿胡同、上儿胡同、帽儿胡同、盆儿胡同、井儿胡同等。
6、吉祥话
有些胡同名称还能表露出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们总乐意用一些吉利的字儿来给胡同起名。象带有什么“喜”啊、“福”啊、“寿”啊等字眼的胡同就有喜庆胡同、喜鹊胡同、福顺胡同、福盛胡同、寿长胡同、寿逾百胡同等等。还有带着“平”啊、“安”啊、“吉”啊、“祥”啊字眼的平安胡同、安福胡同、吉市口胡同、永祥胡同等等。 还有富于浪漫色彩的胡同名称,如百花深处、杏花天等,也有可笑的狗尾巴(老北京人读作“狗乙巴”)、羊尾巴烊乙巴)胡同等等。
7、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的胡同
如禄米仓、惜薪司、西什库、按院胡同、府学胡同、贡院胡同、兵马司等,以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官衔命名的胡同如永康侯胡同、武定侯胡同、三保老爹胡同(三保太监郑和故居今名三不老胡同),吴良大人胡同等。
8、以市场贸易命名的胡同
如鲜鱼口、骡马市、缸瓦市、羊市、猪市、米市、煤市、珠宝市……
9、以寺庙命名的有隆福寺街、大佛寺街、宝禅寺街、护国寺街、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方居寺胡同等。
10、以手工业工人和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砂锅刘胡同(今大沙果胡同)、汪纸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骟马张胡同(今栓马胡同)、孟端胡同、刘汉胡同(今刘海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
11、胡同与人名
北京的胡同,名字很有讲究,是我们研究明清社会的参考资料。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他的功臣大都居住在北京,不少胡同以此得名。
如永康侯徐忠住宅所在的胡同就叫永康侯胡同,即今天北城的永康胡同。武安侯郑亨住宅所在的胡同叫武安侯胡同,后来错叫武王侯胡同,即今天的西四北八条。
明初大将军徐达长期居住在北京,他的长女嫁给了当时的燕王朱棣。朱棣攻打南京时,徐达第四子增寿为朱棣通风报信,被建文帝杀掉。朱棣进南京后抚尸痛哭,他即位后就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不久又封定国公,定国公徐氏居住的街巷就叫定府大街,也就是今天北城的定阜街。
至于今天的三不老胡同是三保太监郑和故居所在地。郑和人称三保老爹,他居住的胡同叫三保老爹胡同,后来讹称为三不老胡同。东城的无量大人胡同,即今天的红星胡同,是吴良大人胡同的误称。吴良是明太祖手下大将。
明朝中叶以后商业经济发达起来,当时有些个体劳动者也以他们出色的劳动为他们居住的胡同留下了名字。如明朝南城有个姓唐的洗布帛的劳动者,他们居住的胡同就叫唐洗白街,即今天崇文区的唐洗泊街。
宣武区有条粉房琉璃街,那是粉房刘家街的误称。东城有个姓姚的手工业劳动者,铸锅铸得好,他家所在的胡同就叫姚铸锅胡同,后来被讹称为尧治国胡同,就是今天北京站西街附近的治国胡同。
北城有个豆腐陈胡同,后来讹称豆腐池胡同。明朝还有个特点,当时制作祭祀用的纸马铺很多,这反映了明朝宗教活动盛行。胡同名字中就有汪纸马胡同、何纸马胡同,今天都已讹称为汪芝麻胡同、黑芝麻胡同了。
北京的胡同名称,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有的胡同直接以人名来命名。也有不少胡同虽没以人名来命名,但其中却有名人故居,像米市胡同里有康有为故居、北半截胡同中有谭嗣同故居、珠朝街有孙中山先生到过的中山会馆、小杨家胡同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护国寺街有梅兰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西四北三条有程砚秋故居等等。而其它各类胡同名称虽不是直接以人名来命名的,但也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关系。
象文丞相胡同、张自忠路、赵登禹路等胡同的名称都是人们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命名的,从而明显表达了人们对民族英雄的敬慕。这就说明胡同的名称绝不仅仅只有实用的指代作用,还具有美学功能和人文倾向。
8、胡同名字的变化
有的胡同名称从元朝一直叫到今天也没有什么变化,像砖塔胡同就是一例。
从明朝叫到如今没有什么大大变化的还有门楼胡同、罗儿胡同、翠花胡同、绒线胡同、头发胡同、松树胡同、史家胡同、灯草胡同等三十多条。可许多胡同的名称却随着改朝换代,而一再变更着,最多的一条胡同竟会有五、六个曾用名。
象现在宣武门的菜市口胡同,明朝时本叫绳匠胡同,清朝乾隆年间讹传为神仙胡同了,后又讹传为丞相胡同。 也有些胡同名称,本来取得比较粗俗,后来一点点逐渐改文雅了,如驴市胡同改成了礼士胡同、猴尾巴胡同改成了侯位胡同、鸡爪胡同改成了吉兆胡同、瘦肉胡同改成了寿刘胡同、屎壳郎胡同改成了时刻亮胡同、臭皮胡同改成了寿比胡同、牛血胡同改成了留学胡同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听的字。属谐音转换,而且叫起来与原音又差不多,胡同里的人们都乐意接受,因而就能流传开来。 但如果未经广大群众认可,强加给人们的,就不会叫响。如文化大革命时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把一些带有明显标语口号式的字眼强安在胡同名称上,象把戴家胡同改名为红哨兵胡同、将北豆芽胡同改名为红小兵胡同、将豆角胡同改名为红到底胡同、把珠市口西大街改名为红卫东路等等,结果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
这就说明胡同名称也并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给改了的。可也有些胡同名称,其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实际上已经失去,如琉璃厂已不再烧琉璃瓦而变成书业文物集中的文化街、煤市街也已不卖煤、菜市口已不卖菜、米市胡同已找不到米市了、鸦鸽市也已不见鸿鸽了,但其旧名称却一直到如今还在这么叫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与人们日常生活还是密切相关的
回复
30楼
楼主我太佩服你上传了这么一片长篇大论,不过还是谢谢了,我是做古建筑设计的你的文章我收藏了:)
回复
31楼
非常需要,看看,急的很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