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型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建筑的文化精神: 世界文明古国、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国家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建筑艺术就是整体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 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也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如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例如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例如诗歌常于乱世而更见其盛的情况不同,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而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宗亲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2楼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而与西方宗教建筑的外向暴露,气氛动荡不安完全不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大别而言,佛道寺观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属于自然式,而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而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在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而且以其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而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其代表性杰作,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以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又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同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但中国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它们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有的虽然还没有被古人总结为文字,但从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们还是有可能读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中国建筑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继续前进着。特别是在最近一二十年中,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契机,更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已经产生了初步可喜的成果。 在这本小书里,我们将全面展现中国建筑艺术,她的光采照人的美丽风貌,她的波澜起伏的发展历史,和蕴藏于其中的中国文化精神。
回复
3楼
中国建筑的大致分类: 中国的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 一、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 二、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堞楼、村堡、关隘、长城、烽火台等。 三、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市楼、钟楼、鼓楼、过街楼、牌枋、影壁等。 四、陵墓建筑。如石阙、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寝宫殿等。 五、园囿建筑。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 六、祭祀性建筑。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祠宇等。 七、桥梁及水利建筑。如石桥、木桥、堤坝、港口、码头等。 八、民居建筑。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 九、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 十、娱乐性建筑。如乐楼、舞楼、戏台、露台、看台等。
回复
4楼
中国建筑艺术简史
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历商周至秦汉,为萌芽与成长阶段,可以秦汉为代本。
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未,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未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秦汉建筑艺术总的风格可以“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即以后“举折”或“举架”的初步做法,但曲度不大;屋角坯没有翘起,呈现出刚健质朴的气质。建筑装饰题材多飞仙神异,忠臣烈士,古拙而豪壮。
中国建筑历魏晋隋唐而宋,是发展与高峰阶段,可以隋唐为代表。
魏晋时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形成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复杂局面。中原士族南渡,江南地区开始进入了建筑艺术舞台;人生多难,促使佛寺、佛塔和石窟大量出现,成为中国仅次于宫殿的重要建筑类型;文人常退迹山林,促使了自然美的更深发掘,中国园林美学获得发扬的契机。
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隋唐在长期动乱以后复归统一,尤其盛唐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与西域交往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盛期,建筑艺术也取得了空前成就,
隋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主。都城规划已完全规整化,气势恢宏,格律精严。宫殿组群极富组织性,空间尺度巨大,舒展而大度。佛寺格调欢乐而华丽,洋溢着对现实人生的积极肯定。陵墓依山营造,气势磅膊。园林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以后者的艺术意境更高。隋唐建筑单体内质外美,非常强调整体的和谐与真实,造型浑厚质朴,已较多采用凹曲屋面与屋角起翘,十分柔和大度,内部空间组合变化也很适度。
隋唐建筑艺术风格可以“雄浑壮丽”四字来概括,具有可贵的独创精神,重视本色美,气度恢宏从容,堪称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高峰。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建筑艺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
五代两宋至元,封建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审美趣昧更趋近于富有普通情趣的日常生活,艺术日益程式化,更着意在细部和装饰的追求。
都城仍然规整方正,商店居宅临向街道,面貌生动活泼;宫殿规模远小于隋唐,而序列组合更为丰富细腻;国家级祭祀建筑布局严整细致;佛教在唐以后己显衰微,佛寺、佛塔已不复见盛唐的恢宏;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实践更加丰富,与前代相比,同样现出繁细的倾向。官式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总的来说,明清建筑艺术可以“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
明清最值得称道的是民间建筑和少数民族建筑的显著成就,大大充实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最终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
回复
5楼
中国建筑艺术概述
伟大的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占世界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超过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中国暄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基干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是: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合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分出三个大的阶段: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可分别以秦汉、隋唐、明清为代表。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鲁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体系的整体风貌,其中尤以藏族、雏吾尔族、傣族和侗族建筑更富特色。
中国建筑艺术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发生过重大影响。
回复
6楼
一、 创始阶段 这一时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夏、商、周。 以定居为基础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面建筑及干栏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商代早期宫殿遗址。商代末年,商纣王大兴土木:"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一历史记载也已为现代考古发掘所证实。 周朝的建筑较之殷商更为发达,尤其技术进步很大,开始用瓦盖屋顶。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在陕西歧山凤稚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宫殿遗址,在扶风召陈村有西周中晚期的建筑遗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人类从穴居到发明三尺高的茅屋再到建筑高大宫室,从原始本能的遮风避雨到崇尚、表现高大雄伟的壮美之感,艺术的进步也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二、成型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从春秋直到南北朝。其中春秋、战国是这一阶段的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北朝是下一阶段,即成熟阶段的序曲。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经定型。在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和干栏式建筑等相继确立了自身体系,并成了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在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大兴土木,"高台榭,美宫室。"今天,我们仍可在燕赵古都30多所高大的台址上窥见当时宫殿建筑之一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首次规模宏大的工程,这便是上林苑、阿房宫。此外,又派蒙恬率领30万人"筑长城,固地形,用制险塞。"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气派。中国建筑从一开始就追求一种宏伟的壮美。 汉代建筑规模更大,到汉武帝之时更是大兴宫殿、广辟苑囿,较著名的建筑工程有长乐宫、未央宫等。汉宫殿突出雄伟、威严的气势,后苑和附属建筑却又表现出雅致、玲珑的柔和之美,这与秦相比显然又有了很大的艺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给中国建筑艺术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寺庙建筑大盛,难怪唐代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值得一提的是,北朝不仅寺庙建筑众多而且依山开凿石窟,造佛像刻佛经,今天我们仍可见的云冈、龙门石窟都是中国及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观
回复
7楼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大土壤中生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 可读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我们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比如,不同的屋顶、匾额、楹联等有着不同的含义,象征着不同的社会意义、等级制度等。读懂古建筑所作的注解,我们可以领悟比建筑自身丰富得多的内涵。
二、可塑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三、 内向性 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四、超稳定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五、容《易》性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回复
8楼
八代哲匠成就斐然
在清朝,从事建筑的机构叫做样式房。雷氏家族从第一代雷发达始,在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0余年间,共有八代供职于清廷样式房。雷氏家族以其精湛绝伦的皇家建筑设计、营造以及服器制作而闻名遐迩,因此被世人称为样式雷。清代重要宫殿建筑的营建设计都出自他们之手,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5的作品也都是由这个家族完成的。
样式雷祖籍江西,在明代即是营造工匠。清朝康熙年间,清廷准备翻修太和殿。雷发达、雷发宣兄弟应募赴京,成为样式雷一家的发祥之始。
相传重建太和殿时因缺少大木,仓促间便取明陵楠木旧梁充用。当太和殿上梁之日,康熙率文武大臣焚香行礼时,因卯榫不合,致使典礼无法进行。工部长官唯恐有误上梁吉辰,便急中生智命雷发达冠服携斧升梁。只见雷发达斧落榫合,典礼圆满完成。康熙帝龙颜大悦,当即召见雷发达,面授他为工部营造所长班。从此,“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歌谣便尽人皆知了。
据考证,这个“正殿上梁”的故事与雷发达所处年代不符,应为雷发达之子雷金玉在康熙年间修建畅春园九经三事殿时所为。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想见雷氏家族精湛的建筑技艺。
在清代,建筑行业是世袭传授的,雷发达的子孙也先后继承父业,为清朝承办和营建各项皇家工程。深得乾隆皇帝喜爱的宁寿宫乾隆花园,是一座颇具恬静幽雅之感的庭园,就出自于样式雷之手。
颐和园则是样式雷建筑中的代表作。乾隆帝曾下令在其中修建一座9层宝塔。当塔建到第8层时,风水先生认为北京的西北方向不宜建塔。乾隆帝便下令把已建了8层的塔全部拆毁,命样式雷在废塔之上重建一座建筑。样式雷苦思冥想,依照黄鹤楼设计出了一座八方阁式建筑,这就是著名的佛香阁。
留世图档卷帙浩繁
样式雷为世人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精巧的建筑,还有他们绘制的大量图样。样式雷的图纸类型多样,有投影图、旋转图、等高线图等。为了及时向朝廷反映工程进度,样式雷还画了“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的进展图。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介绍,在建筑组群布局上,样式雷常常使用平格网作为精确量化的地形描述手段,密切结合建筑规划设计,这与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CAD模型方法及DEM数字高程模型,特别是正方形格网建模方法比较,在基本原理上完全契合,凸显了古代哲匠的卓绝智慧。而且,从这批图样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工程修建的全过程。如清文宗孝贞皇后和孝钦皇后的陵寝定东陵。这是清代规制最完备、最崇宏的后陵。样式雷在建筑过程中绘制的近千张图纸和卷帙浩繁的文档传世至今,详实地展现了该工程在建筑选址、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细节。这些图样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建筑文化发展脉络有重要作用。
在样式雷留下的图样中,还有一部分是烫样。它是用草纸板、秫秸、油蜡和木料等材料加工制作的模型。这些烫样分为全分样、个样和细样三种,表面均按实物质地、色彩细致绘饰。烫样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工艺制作和文化艺术都提供了重要帮助。
然而,随着清王朝的国势日渐衰弱,样式雷家族也走向了衰落。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出售祖先的烫样图纸。为了不使这些国宝流失海外,当时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到处筹集资金,将上市销售及雷氏家族后裔手中的图档购回,并将其藏入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内,使其得以留存至今。中国国家图书善本特藏部副主任苏品红说,目前在国内的样式雷图档有两万件左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3500余种,15800余幅册。此外,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的研究机构也有少量收藏。
冲击世界记忆遗产
样式雷在清代200多年间主持了多项皇家建筑设计,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杰出代表。这次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展现了样式雷家族在都城、宫殿、园林、坛庙、陵寝、府邸、工厂、学堂等皇家建筑方面的创作理念。同时,这次展览也是为了配合样式雷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工作的开展。
世界记忆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特别是濒危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据中国负责该项目的主管机构——中国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司副司长王雁宾介绍,世界记忆遗产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伸,是与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并行的项目。世界遗产项目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珍贵遗产,而世界记忆遗产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主要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它旨在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人类记录进行抢救和保护,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世界记忆名录》是世界记忆遗产的主要名录。目前中国有3项入选,包括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满文档案文献和纳西族东巴古籍。
我国历史悠久,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献,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样式雷图档便在清史、古代科技史以及相关文物建筑保护方面都有巨大价值,是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张志清认为,中国建筑是世界建筑的一部分,而且像样式雷这样的建筑师家族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图档更是清代唯一保存下来的系统、完整的建筑资料,具有代表意义。因此,样式雷图档在价值和主题内容上都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的评审标准。
苏品红说,样式雷的建筑思想是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的,它是中国古代文化技术的结晶,也是目前建筑修复的可靠依据。例如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时样式雷留下的数千张画样和烫样,便成为后人研究圆明园和清代建筑工艺及造园艺术的宝贵资料。
据了解,世界记忆遗产每两年评审一次,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可将世界记忆遗产的标志用于有关宣传品、招贴画和旅游介绍等,这将大大提高该文献遗产及收藏机构的知名度。而为了加强对我国重点档案的抢救,也为了配合世界记忆遗产在中国的开展,国家档案局也在2000年建立了中国的国家级名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且样式雷图档已于去年申报成功。王雁宾表示,这次样式雷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主要是希望增加中国入选的比例和份额,加大对中国文献的宣传力度,从而加强对珍贵文献的保护和抢救。
据悉,此次样式雷图档的申报结果,将在明年云南丽江召开的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第7次会议上揭晓
第六代“样式雷”雷思起--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天坛、清东陵、清西陵……中国1/5世界遗产的建筑设计都出自一个姓雷的家族。这个家族衰落之后,其后代不得不变卖祖宗留下的建筑图样,甚至在用图纸生火取暖…… 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一文中写道:“在清朝(1644—1911)260余年间,北京皇室的建筑师成了世袭的职位。在17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清王朝的灭亡标志着显赫的雷氏家族的衰落,随着近年来有关“样式雷”研究的深入,这个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200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将馆藏样式雷图样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获得顺利通过。2005年,“清代样式雷图档”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遗产”。为配合这一申报工作,8月13日,“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 祖坟被挖的危险.雷章宝,54岁,样式雷第十代孙,现任北京石景山区古城四中高级体育教师,羽毛球国家级裁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提起样式雷,雷章宝的情绪就有些激动,原来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巨山村的雷氏家族陵园,在今年3月份被乡政府下属的公司出租给某建筑公司作为堆料场使用,推土机也开了进去,在陵园东北角挖了一个五六米深的大坑。 附近的村民看到现场后就给雷章宝打电话,他立即向文物部门进行了举报并拨打了110,赶到现场执法的北京市文物局有关人士表示,文物部门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护现场,同时尽快组织专家对墓穴进行勘测。但由于样式雷陵园目前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而我国还没有实行个人申请制,其后人也不可能进行文物申报。 令雷章宝唏嘘不已的是,祖坟地保存最完整的时候,中间有汉白玉的石桌和石鼓,还有用青石围砌的宝鼎,现在都不见了。往年他和家人都要按照北方人的习俗,去祖坟上祭扫两到三次,可今年他不知道还能不能去。 “样式雷的祖坟几百年都在那儿搁着,附近的村民们都知道,而且那个承包人就是当地的。”雷章宝说,“可现在他们还在施工。” 据雷章宝回忆,这块祖坟是样式雷第五代雷景修所设计,占地30亩(墓地图纸现存于雷氏第十代孙媳妇处)。整个坟地设计成一艘船形,船头朝西南,是按当地风俗,朝向八宝山,船尾的方向是朝着玉泉山,方位取向意为“头顶八宝,脚踩玉泉”,寓意是雷家人去世后,其灵魂可以乘这条船回到江西永修的老家。 执掌样式房200年
回复
9楼
1930年代,朱启钤发起的“中国营造学社”曾一举买断上万件样式雷图档 据张宝章先生在《样式雷家世诸考》一文中考证,雷氏家庭原籍江西,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1619-1693)在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时就居住在海淀镇,雷家共有七代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内作为清朝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中间分别为第二代雷金玉,第三代雷声澂,第四代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三兄弟,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第七代雷廷昌。 在已有的文献记载中,最早到北京从事皇家建筑工程的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雷发达和雷发宣堂兄弟二人,而雷发达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样式雷的鼻祖。但朱启钤先生在《样式雷考》一文中指出,在样式雷家族中,声誉最好,名气最大,最受朝廷赏识的应该是第二代样式雷,即雷金玉。雷金玉在逾花甲之年因圆明园的修建而开始执掌样式房的工作,是雷家第一位担任这个职务的。“样式房一业,终清之世最有声于匠家,系自雷发达之子雷金玉为始。” 王其亨教授说,康熙在《畅春园记》里曾经提到他非常牵挂一位杰出的匠师,就是指雷金玉,后来他还在雍正年间直接参加了圆明园的设计和建造工程,贡献很大。雷金玉在70多岁去世后,雍正皇帝特地降旨由国家拨银通过驿站送其回南京归葬,在当时对建筑师而言,是一种极高的待遇。 雷金玉死后,家人将他运回南方安葬,家族中大部分成员都随行,只留下儿子雷声澂和他的母亲张氏留守北京。孤儿寡母在北京,既无前辈指点,也没有兄弟帮助,受到了同行的排挤,样式房负责人的职位被别人夺走。据朱启钤的《样式雷考》中描述,张氏抱着雷声澂到工部哭诉,终于夺回样式房负责人的职位。 雷声澂一生遭遇坎坷,他的3个儿子家玮、家玺和家瑞通力合作,在乾隆、嘉庆年间将样式房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使祖业重新发扬光大。雷家玺又是3兄弟中的佼佼者,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热河避暑山庄、昌陵和圆明园东路等工程均出自他手。雷家玺去世时,其第三子雷景修年仅22岁。雷景修遵照父亲遗言,将样式房掌案之职让给别人,自己则甘居其下认认真真工作,24年后才重新将样式房掌案一职争回。雷景修曾经在重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工程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王其亨先生称其具有“舍我其谁,矢志不渝”的信念,非常敬业。他在世时不但重修了家谱,对祖坟作了良好规划,还把祖传和自己工作中保留下来的设计图样,包括各个阶段的草图、正式图、烫样模型等专门用三间房子收存起来。目前国家图书馆现存的绝大部分样式雷图档,就来自于上述家藏。雷景修死后,其本人和妻子先后得到皇帝的诰封。雷景修的儿子雷思起也非常有出息,生前颇受皇家赏识,在重建圆明园、皇家陵墓以及重建太和门等北京很多重要皇家建筑工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随父亲雷思起参加过定陵修建和圆明园重修等工程,自己主事后承担了同治惠陵、慈安太后陵、慈禧太后陵、光绪崇陵、三海等工程。据雷氏家谱记载,雷廷昌是样式房的最后一代传人,但王其亨先生表示,最新文献显示,宣统年间还有一代子孙参加了样式房的建筑规划的设计工作,共八代,详细的情况还需对相关史料作进一步整理和研究。样式雷的没落 雷廷昌育有六子。雷章宝的祖父雷献瑞只生了一个儿子,即雷章宝的父亲雷文相。雷献瑞的六个叔祖父大约在民国初年分家,分家后一部分住在京城东观音寺,另一部分住在阜内水车胡同。清朝灭亡后,雷家开始家道败落,雷献瑞曾经在1930年代靠给地方法院写帖子度日,后来不得已将城里的房子变卖,于1944年回到巨山村东庙教私塾、写状纸养家糊口,去世时家里没钱买棺材,就从祖坟地里伐了几棵树,开板钉了个棺材将他埋了。雷章宝的父亲民国初年在北京城内的灯具厂做学徒,后来因为眼睛有伤,就随着祖父回到巨山村靠修理铁活及种田为生,1998年去世。 有关样式雷的故事,雷章宝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家里的老祖宗都是给皇上当差的”,故宫里面有很多建筑,像圆明园、颐和园、五台山的建筑,都是老祖宗设计的。他还记得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父亲曾经带着他到京城西城区的水车胡同的老宅子的周围转了一转。 据雷章宝介绍,解放前样式雷家族没落到了社会最底层,基本上到了乞丐的程度。 庞大的样式雷家族后人到现在为止只留下三条线,雷章宝说,“第一条线就是我三爷家。”这个三爷名叫雷献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雷文宝,一个叫雷文贵。雷文宝很小就夭折了,因为那时候家庭吃喝都不保。雷文贵解放前的居住地在德胜门北边的护城河边。每年冬天护城河结冰的时候,父子俩就帮人将冰块拉到冰窖,靠此挣点糊口钱。雷文贵的儿子雷成章则是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就去混饭吃,抗美援朝开始后从军上了战场。 “另一条线就是六祖父雷献华的三个儿子,雷文龙,雷文雄,雷文虎(彪)。如今生活都不错。还有一支就是我们家。” 王其亨教授认为,样式雷家族没落的原因,首先是清王朝的灭亡,封建专制政体的瓦解客观上不需要一个专门的设计机构为体现一个王族的意志而进行某种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五四”以后的反传统潮流又使皇家建筑设计失去了职业荣耀与舆论支持,特别是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民族工商业得到高速发展,民间和政府机构大规模修建洋楼和工厂,样式雷家族所从事的园林、宫殿和陵墓设计逐渐失去了市场。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吸毒。王其亨教授说,样式雷图档的记载显示,至少从雷思起、雷廷昌起就开始抽鸦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身体有病,比如腿疼。雷思起、雷廷昌都有伤,一个是腿,一个是腰,吸毒可能是为了止疼,然后再上瘾。醇亲王曾经为此专门询问雷思起,“你的腿怎么样了?”他还交待,“你少往工地跑,让他们去跑。”这个亲王甚至还自己掏钱给雷思起,让他“保养身子”。雷氏家族也试图利用自己的技术在民间市场上谋求生存,国图现藏的样式雷图档中就保存有他们为山东泰安煤矿绘制的图纸,但在民国时期西方的建筑及测绘技术已经进入国内,样式雷的职业竞争优势也因此逐渐削弱,走向衰落已经是一个无法挽回的事实。 “我们家当时都是为皇家设计服务的,家里的生活就是靠的俸禄。清朝灭亡后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最后坐吃山空。”雷章宝说。清代样式房的掌案相当于朝廷的总建筑师,王其亨说,雷氏家族的这个角色在同治、光绪年间达到了顶峰,在全社会,特别是北京,人们都公认他们是最有成就的建筑师,而且朝廷给予的待遇也比较优厚。当时作工程预算的会计师又称为算手,每个月的工资大概是5两银子,一般的建筑师是4两银子,但是像样式雷,可能就是20两银子。但样式雷的收入其实远远不止如此,其他的收入特别是工程回扣相当高。档案记录显示,一个惠陵工程有8家材料供应商,如果平均每家厂商给200两,就是1000多两白银。第二三年还要给雷家。另外他们也干私活,在皇家的工程之外,有些富商和官员,请他们去帮忙设计,那钱就给得高了。 图纸的命运 雷章宝说,家境很快败落以后,雷廷昌就和雷献瑞商量卖掉一部分图纸和烫样。雷家大规模的卖样式雷的图样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的估价是卖4700块大洋,但最后1500大洋就卖了。”说到这里,雷章宝点燃了一支烟,在吞吐之间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光图纸跟烫样拉了满满十卡车。”在苏品红的《样式雷及样式雷图》一文中,对样式雷图纸收购情况的介绍是: 当时朱启钤发起成立“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致平、刘敦桢等建筑学家都是成员。他们十分看重样式房资料的价值,当听说已有部分样式雷图纸被卖出的情况后,他们十分焦急,向当时的文化基金会提出购存资料的建议。文化基金会拨款5000大洋给北平图书馆,让其负责购买样式雷资料的事情。据说,初时雷家后人要价3万大洋,几经磋商,减到7500。最终,从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看,购买这些资料实际花费4500大洋。 到1937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收购工作因“七七事变”终止,北平图书馆收藏样式雷图样12180幅册、烫样78具。 解放初期,雷章宝的祖父雷献瑞和六祖父雷献华把手里剩下的的图纸和烫样捐给了老北京图书馆。再后来他的三叔雷文彪在国家林学院上学期间,把家里的图纸捐给了学校。 最后也是解放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捐献发生在“文革”前。据雷章宝回忆,因为剩下的图样都存在了德胜门的一个姓高的人家,这个高家是他六爷的岳母家,而这个家族曾经在样式房分管预算。 “这个舅妈当时也不懂什么叫样式雷,当时也没暖气,好多图纸,都用来引火给烧了。”在这种情况下,1963年3月左右,在湖北襄樊工作的雷文雄趁回北京探亲的机会,和他的兄弟侄子们一起,借了一个平板车,拉着剩下的图纸,还有祖上的画像送到了北京市文物局。文物局的领导请他吃了一顿炖肉烙饼,之后又寄给雷家一张奖状。 200多年,雷氏家族从显赫到衰败,期间留下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雷章宝至今铭记在心的是曾祖父雷廷昌留下的一条祖训,“雷家后人不要当官从政”。原因就是第六代样式雷雷思起为了慈禧太后建东陵和西陵劳累至死。 据专家考证,雷思起最初按照祖制为两位太后修建陵墓,分为两个地宫,共用一个祭殿,但两位太后都不肯接受,不得已他重新修改方案,设计了两个各自独立、配殿和祭殿齐全的定东陵,终于得到首肯。但慈安去世后,独揽大权的慈禧为了体现自己的地位高于慈安,又下令将已建好的陵墓拆了重建,据称雷思起就是为此耗尽心血,最后过度劳累而死。 雷章宝现有一儿一女,都从事与建筑行业无关的工作,但谈起雷家祖上的荣耀,还是骄傲不已,他说自己已经产生了如何在下一代子孙中培养和延续祖上辉煌的想法了(驻沪记者朱强)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王其亨《样式雷图档———华夏建筑艺匠的传世绝响》、苏品红《样式雷及样式雷图》等文章,特此致谢。
回复
10楼
巍然屹立在东亚大陆的伟大的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共计占世界人口总数五分之一以上的五十六个民族和有文字记载的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建筑艺术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
笼统而言,古代世界曾经有过的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大约有七个,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最为辉煌。
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诞生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人们的定居要求开始增强的时候。而最早显现出初步的关于美的即广义艺术要求的建筑,则出现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中期。从一种结构体系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终结于二十世纪初。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完整保留了其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段落,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历魏晋经隋唐到宋,是成熟与高潮阶段;唐宋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高峰;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的安定和文化的急剧交流等社会背景。例如秦汉的统一加速了中原文化和楚、越文化的交流;隋唐的统一增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中国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明清的统一又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并开始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其他艺术例如诗歌常于乱世而更见其盛的情况不同,可以认为,统一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和文化交流,正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内在契机。
中国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发展历程以外,又有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的不同。
基于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土壤,中国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伦理观,与欧洲、伊斯兰或古印度建筑以神庙、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建筑成就更高明显不同。宫殿从夏代已经萌芽,隋唐达到高峰,明清更加精致。西周已形成了完整的都城规划观念,重视规整对称突出王宫的格局,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规整式格局有所破坏,汉代又开始向规整的复归,隋唐完成此一过程,元明清则更加丰富。隋唐长安、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是中国历史最负盛名的三大帝都。
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及于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如祭祀自然神和先贤圣哲的准宗教建筑坛庙,以及在特别强调血缘宗亲关系、特别重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等观念的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帝王陵墓等,它们几乎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类型,以规模之隆重,气氛之肃穆而令人瞩目。
中国主要流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还有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的影响,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氛围,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观向佛寺学习,同样具有安详的风韵。大体而言,佛道寺观可分为敕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前者更接近宫殿,严谨壮丽;后者更接近民居,自由灵巧。佛塔在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发展脉络历历可寻,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体现得更加鲜明。
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在园林中有突出的表现,中国园林通属于自然式,与欧洲或伊斯兰的几何式园林有别。中国园林主要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种,两汉时以前者为主,成就高于后者;唐宋以后私家园林的水平渐高;到了清代,皇园转而要向私园学习了。它们虽具有共通的艺术性格,但私家园林更多体现了文人学士的审美心态,现存者以江南地区成就更高,其风格清新秀雅,手法更为精妙;皇家园林主要在华北发展,现存者以北京一带最集中,规模巨大,风格华丽。中国园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种类繁多的民间公共建筑如宗祠、先贤祠、神祠、会馆、书院和景观楼阁等,以明清留存最多,也无不深深浸染着传统文化精神。衙署留存较少,现存较完整的几座也都属清代,有一套规定的布局模式,为示清廉,风格都比较朴素。属于居住建筑的王府和各地民居现存者也多是清代所留,其中民居尤其值得注意,不但种类繁多,形式十分多样,所体现的群体文化心态也特别率真而质直,反映的地域特色更加突出,其特有的朴质明智之美,有时并不在皇皇巨构之下。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但有些类型如园林、某些山林寺观和某些民居则采用了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而与欧洲等其他建筑体系突出建筑个体的放射外向性格、体形体量的强烈对比等有明显差别。
中国建筑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这一点又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建筑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木结构体系的复杂与精微远非砖石结构所能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生动的发展过程。
中国各少数民族建筑也都各具异采,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的整体风貌。藏族建筑深植于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土壤之中,虽吸收了汉族建筑的一些形象和手法却能自成体系,非常富于特色,其代表性杰作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犷巨丽,不愧为世界级的建筑艺术精品;维吾尔族以伊斯兰教建筑成就最大,属于世界伊斯兰建筑体系,造型浑朴含韵,性格静穆沉思,其民居也与汉族民居有显著不同;傣族信奉上座部佛教,建筑受同为上座部佛教流行地区的泰、缅等国影响较大,除富于特色的干阑式民居外,其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更具风韵;侗族建筑虽受汉族影响较大,仍以其特有的鼓楼和风雨桥闻名中外,艺术性格质朴古拙。此外,如回族伊斯教建筑、纳西族、白族、土家族和朝鲜族民居,也都各具异采。这些民族的建筑艺术作品,象闪现在天空的点点明星,与汉族建筑一起,共同组成为中华建筑的灿烂。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和蒙古等广大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又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同时,中国建筑早在汉晋时代又接受了主要来自南亚和中亚的外来影响,这些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中国融化为自身的有机部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有关建筑理论的系统专著,但中国建筑的高度成熟及其伟大成就,证明中国建筑不但拥有而且已发展为十分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艺术理论,包括一整套建筑哲理,也包括建筑或环境的空间和形体构图方法。它们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而且采取了“中国式”的阐述方式。有的虽然还没有被古人总结为文字,但从大量的建筑作品中,人们还是有可能读懂其中深藏的信息
回复
11楼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板书)(5分钟) (1)木结构(板书):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从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板书):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例:北京四合院(板书) 2、中国古代建筑(板书)(15分钟)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板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故宫的总体规划(板书)(录象片)(图示)(问?)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板书)。)(问?)请思考: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学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板书),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的思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板书)
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幻灯片,教师讲解,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准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幻灯片)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午门:紫禁城的大门,它是当年封建皇帝颁布诏书和战争后举行“献俘”的地方。所以在整个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教师讲解):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板书)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从木材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建筑彩画的分类:(板书)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幻灯片)
B、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幻灯片)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幻灯片)欣赏:北京天安门和玺彩画(幻灯片)故宫宁寿宫西庑的旋子彩画(幻灯片)故宫遂初堂厢房的苏式彩画(幻灯片) 3、中国古代园林(板书)(10分钟)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板书)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板书)。欣赏:(电脑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三、课后回顾(8分钟) (问?):刚才同学们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故宫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苏州园林,下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回答)四、小结:(2分钟)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来欣赏,同时也要注意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特征的。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