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讨论这起案例是否有人为因素?
zl1965
zl1965 Lv.15
2011年10月29日 13:10:42
来自于道路工程
只看楼主

云南称新公路开通第2天发生塌方不属于人为责任一、基本情况该坍方路段位于新三公路 K56+810~K56+910段上边坡,原设计边坡总高32米,分4级,1、2级坡比为1:0.75,3、4级坡比为1:1,坡面防护为锚杆钢筋 混凝土框格梁。经现场量测,坍方路段长70米,坍方量约3277立方米。坍方规模与报道的坍方数量出入较大。二、成因分析1、坍方区位于北西向逆断层带,由于构造的原因,岩体相对比较破碎;

云南称新公路开通第2天发生塌方不属于人为责任
一、基本情况
该坍方路段位于新三公路 K56+810~K56+910段上边坡,原设计边坡总高32米,分4级,1、2级坡比为1:0.75,3、4级坡比为1:1,坡面防护为锚杆钢筋 混凝土框格梁。经现场量测,坍方路段长70米,坍方量约3277立方米。坍方规模与报道的坍方数量出入较大。
二、成因分析
1、坍方区位于北西向逆断层带,由于构造的原因,岩体相对比较破碎;
2、地层岩性为三迭系干海子组泥岩、砂岩层、厚层砂岩,砂岩层上覆残坡积红色碎石土层较松散,厚度大于5~8米;
3、坍方区地形横坡陡峭,砂岩层上部的红色碎石土层堆积在沟谷凹部,自然稳定性差;
4、由于边坡顶面地势平缓,有富水条件,雨季积水逐渐渗入松散的坡积层,随着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加,重度加大,土体结构抗剪强度衰减,粘聚力降 低,当到达临界点后,在岩体与坡积层间形成滑坡面,导致碎石土边坡失稳、滑坍。以上因素是导致路段坍方形成的机理和发生的主要原因。(本例来源搜狐网)
大家可以就以上情况和现有照片发表个人见解,这起事故究竟有没有人为因素?
图片1:
Img323807708.jpg
图片2:
360截图201110291.jpg
图片3:
360截图20111029120821156.jpg

Img323807708.jpg


360截图201110291.jpg


360截图20111029120821156.jpg

everest_tibet
2011年10月31日 10:06:48
2楼
这个,不好说~~
你懂的...
回复
yangyi520330
2011年10月31日 11:12:03
3楼
图片有点模糊!看得不是很清楚啊!边坡塌方照片看起来应该是土质和岩层连接部分的问题!
回复
shanghaiaiwei
2011年10月31日 13:22:08
4楼
妈呀 我感觉好像是用料不好吧 感觉像木头。。。钱去哪了。。。
回复
jzhw2000-2004
2011年10月31日 13:31:33
5楼
土质段还敢用1:0.75,锚杆框格梁这么差。
人没事就好。
回复
yy60132027
2011年10月31日 14:24:19
6楼
我到是觉得这个应该设计上有两个问题哦~第一是设计坡比的问题规范上小于20米的松散土质采用1:1~1:1.5大于20小于30米采用1:1.5~1.1.75而对于高于30的边坡就没有说。这个我觉得就要做下边坡不稳定演算哦(起码该有)第二我觉得他采用的锚杆框格梁的设计是有问题的哦~锚杆的锚固长度应该是不够的哦~从破裂面来看

[ 本帖最后由 yy60132027 于 2011-10-31 15:31 编辑 ]
回复
zl1965
2011年10月31日 14:28:29
7楼
看的很准,有深度,不错!
回复
zl1965
2011年10月31日 14:32:48
8楼
你分析的也对,你觉得如果不用这种防护手段,还可以用什么类型的防护好呢?
回复
yy60132027
2011年10月31日 15:54:36
9楼
这个我觉得关键还是在调整坡比当然这个也难免征地征不下来,边坡防护上我觉得还是最好不要用锚杆框格梁的好!还有我想问下这条路是从哪到哪的一条路(具体地名)!

[ 本帖最后由 yy60132027 于 2011-10-31 16:09 编辑 ]
回复
zl1965
2011年10月31日 16:14:24
10楼
大家看看该段如果采用挡土墙如何?
回复
apiao12345
2011年10月31日 16:16:10
11楼
2011年12月31日,国家将对云南新建52条二级公路进行债务锁定,我也参与其中一条建设,现在做施工真的很难,我们四月份工资都没发,请对施工单位劳动成果给予正确评价。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