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对粘性土内摩擦角的探讨”
dk00
dk00 Lv.2
2006年06月20日 10:00:32
来自于建筑施工
只看楼主

求 “对粘性土内摩擦角的探讨”一文

求 “对粘性土内摩擦角的探讨”一文
cxianning
2006年06月20日 12:41:53
2楼
  中国铁道学会 www.crs.org.cn

中国北京市复兴路10号 邮编:100844 联系电话:01051848021 传真:01063967184


 



卢肇钧

(1917- )

卢肇钧,土力学家,铁路路基土工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土的基本性质及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的研究。在他主持下,在我国最早阐明了硫酸盐渍土的松胀特性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新型锚定板挡土结构及其相应的计算理论;首先获得了膨胀土强度变化的规律,并发现非饱和土的吸附强度与膨胀压力的相互关系。他长期领导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对推动土力学学科和岩土工程专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卢肇钧,1917年11月17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父亲卢学孟,曾留学法国,当时在郑州任陇海铁路局长。母亲陈复生,上海市人。卢6岁时随父母迁居北平,1930年入三基初级中学,1933年入汇文高级中学,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曾在北平辅仁大学和燕京大学物理系各借读半年。1938年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联合)就学土木系,1941年毕业。

  1941年至1945年卢肇钧在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及滇缅公路工程局任助理工程师,先后在昆明、贵阳及重庆等地从事钢桥和悬索桥设计,在滇西云县、公郎、弥渡等地从事公路设计及施工。1945年回清华大学土木系任助教,讲授材料试验及结构设计,并协助清华大学迁回北平的复校建设工作。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赴美留学。1947至1950年期间,卢肇钧在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取得科学硕士学位后,又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土力学研究室为博士研究生并兼任助理研究员,在近代土力学的创始人太沙基(K.Terzaghi)和泰勒(D.W.Tayler)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土力学研究工作。当时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土力学研究曾被世界一致公认为近代土力学最高权威的学府,他在学习和工作的同时,还作为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波士顿地区的联络人,积极宣传、动员留美学生返回祖国贡献力量,参加建设。1950年秋因朝鲜战争爆发,卢提出辞职并准备返回祖国,泰勒教授再三挽留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工作,但怀有浓厚爱国感情的卢肇钧,婉言辞谢了教授的盛情,毅然返回北京。

自1950年10月起先后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土工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并曾兼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荣誉会员。长期从事土的基本性质研究和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铁路路基土工技术的开拓者

  卢肇均1950年回国后,利用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获得的基础理论和训练,一直从事我国新建铁路沿线各种土的力学性质和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的研究,是我国铁路路基土工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他不停地奔忙在中国铁路新线建设的土地上,为解决和研究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土工技术问题而努力。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他建立了中国铁路的第一个土工试验研究室,以此为基地组织培训了一支精干的试验研究队伍。在50年代初期,为各个铁路勘测设计院和工程局培训了许多土工试验和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并协助各铁路局普遍建立了土工试验室,从而提高了新建铁路路基的勘探、设计和施工的质量。

  1953年,当兰(州)新(疆)铁路新线勘测队初次进入甘肃省河西走廓地带时,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特有的盐渍土问题成为筑路工程中的难题。该地区每年春季有许多路面软化,夏秋松胀,使车辆难以通行,当地人称之为"橡皮地"。卢肇钧自1954年开始主持这项研究工作,亲自深入到河西走廓等盐渍土地区,调查各种道路病害现象与当地的土质气象及水文地质的关系,提出了《兰新线张掖地区盐渍土路基的初步研究报告》。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盐渍土的松胀变形的机理,又与当时的助理研究员杨灿文合作,对多种不同成份盐渍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室内控制条件的系统试验研究,在1956年共同提出了《盐渍土工程性质的研究》报告,并制定了针对盐渍土路基的判别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纳入铁路设计规范,从而基本解决了我国盐渍土地区筑路技术问题。

  我国沿海各省分布有大量的饱和软粘土地层。在这种地层上修筑的铁路路基和建筑物经常下沉甚至发生突然性地沉陷破坏。卢肇钧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主持这项研究,在我国最早成功地采用排水砂井处理软土地基,研究制定了对软土地基的判别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1959年发表了《关于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和稳定分析》,并于1962年又发表了《软土内摩擦角和塑性指数的关系》。这两篇论文初步提出了他个人的学术见解,在国内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将他逐渐引向80年代对膨胀土和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特性的系统性研究。膨胀土和裂土是我国中南和西南许多省区大量存在的特殊土问题,而且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存在的问题,引起许多路基塌滑和房屋开裂变形。在80年代后期卢肇钧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裂土基本特性及其在路堤、路堑、边坡工程中应用技术条件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负责非饱和土的基本性质的研究,指导研究生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膨胀土的强度及其稳定性以及非饱和土强度特性等基础性的研究。这些研究项目于1989年列为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0年又被加拿大的"国际开发研究中心"(IDRC)列为中加交流合作的资助研究项目。现已取得有关膨胀土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质及非饱和土凝聚力与其膨胀压力相互关系等新发现,并已发表了《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和土力学计算理论问题》(1989),《对粘性土内摩擦角的探讨》(1991)和《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与膨胀压力》(1992)等论文,提出了全面重视自然现象的学术观点,并提倡对非饱和土的膨胀压力开展研究。












 
回复
cxianning
2006年06月20日 12:42:54
4楼
坚持实事求是、联系实际的学术观点和学风

卢肇钧一贯注重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在研究工作中坚持以探索自然规律为主,理论计算为辅。60年代以后,由于用电子计算机和数值分析法克服了求解复杂土力学问题的数学困难,从而可以将土的应力-孔压-变形-强度-时间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地基或边坡的变形,承载力和稳定性以及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使得计算弹塑性和粘弹塑性的本构关系成为可能。这是近代土力学的一大进步。由此国际学术界曾一度纷纷提出各种不同的本构关系建议,各国学者所建议土的本构模型已达数百种。然而电子计算机虽然能在数学方面取得十分精确的结果,它在物理方面是否正确则主要取决于所采用的本构模型是否符合实际以及模型的参数能否精确测定。由于土和力学性质极为复杂,现有的大量土力学模型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和推广应用。但有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却过份迷信理论计算而轻视试验监测,因此,卢肇钧在《中国土木工程指南》中详细论述了土力学问题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并指出:

  1.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土力学计算理论能在一次计算中概括土的全部复杂性质。每一种理论都是在某些简化假定的前提下建立的,而且,无论计算技术如何精确,实际计算结果不可能超过其参数测定的精确程度。

  2.因此,在运用任何一种计算理论去分析土力学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这种理论所未曾计入的其他因素及其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这里所建议的"综合分析判断",应包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理论所进行的分析并以大量工程实录和各种试验结果为参考所作出的判断。

  3.为了能进行比较全面的综合分析判断,土力学工作者不仅需要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熟知大量的工程实录资料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包括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

他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观点和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对广大科技工作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作者:杨灿文)



简历

  1917年11月17日 生于河南郑州市(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1936-1941年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

  1941-1944年 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助理工程师。

  1944-1945年 任滇缅公路工程局助理工程师。

  1945-1947年 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

  1947-1948年 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从事研究土力学,获科学硕士学位。

  1948-1950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学博士研究生兼助理研究员。

  1950年-现在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土工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院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

  1957-1979年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工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1979-1990年 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79-1986)、理事长(1986-1990)。

  1985-1991年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土木建筑学组组员。

  1987-1990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组第二届委员。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论著

  1 卢肇钧等.兰新线张掖地区盐渍土路基的研究报告.铁道研究通讯,1954.

  2 卢肇钧,杨灿文.盐渍土工程性质的研究.铁道研究通讯,1956.

  

  3 卢肇钧.关于软土地基的抗剪强度指标和稳定分析,路基土工研究第1集.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59.

  4 卢肇钧.路基、土压力和特种土的性质(综合报告),第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64.

  5 卢肇钧,杨伟.软土内摩擦角与塑性指数的关系,第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64.

  6 卢肇钧,饶鸿雁.土压力和边坡稳定(综合报告),第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7 Lu,Z.J.etal.Anchor Slab Structure Retains Earth Fill(锚定板结构挡土).Proc.of 10th International Conf.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Engineering,Stockholm:1981.

  8 Lu,Z.J.etal.Carrying Capacity of Anchor S1abs(锚定板的承载能力).Proc.of 11th International Conf.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tionEngineering,San Francisco:1985.

  9 卢肇钧,吴肖茗.锚杆技术在城市交通工程中的应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10 卢肇钧.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11 曾国熙,卢肇钧等主编.地基处理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2 Lu,Z.J.etal.Shear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ed ExpansiveSoils(膨胀性压实土的强度特性).Proc.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onthe Engineering Problem of Regional Soils,Beijing:1988.

  13 卢肇钧主编.地基处理新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4 卢肇钧主编.锚定板挡土结构.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9.

  15 卢肇钧.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和土力学计算理论问题.岩土工程学报,Vol11,No6.1989.

  16 卢肇钧,曾昭群.对粘性土内摩擦角的探讨,第六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91.

  17 卢肇钧,陈仲颐,曾国熙主编.中国土木工程指南第四篇,土工与地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18 卢肇钧等.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与膨胀压力.岩土工程学报,1992,14(3).

回复
dk00
2006年06月20日 15:55:04
5楼
谢谢你对卢肇钧院士的介绍,不过我要的是“对粘性土内摩擦角的探讨”一文
回复
cxianning
2006年06月30日 08:46:19
6楼
哈哈,我也想知道呢
回复
cnlovekk
2006年07月06日 09:59:40
7楼
能否给出文献出处?
回复
dk00
2006年07月07日 11:28:10
8楼
出自"第六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回复
zpsokmail@co163
2007年02月01日 10:51:27
9楼
楼主所要找的是卢肇钧院士的文章,我这里有,下午可以传给你,为了你能够全面的了解院士的文献及其它相关研究成果,强烈推荐你买这本书《卢肇钧院士科技论文选集》,网址http://www.buildingbooks.com.cn/bookdetail.asp?book_no=17183
回复
zpsokmail
2007年02月01日 15:01:36
10楼
已上传,附件中
回复
wyl9426
2008年10月22日 09:57:22
11楼
谢谢,下载看一下,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了解:)
回复
3921684zgc
2009年05月21日 11:53:45
12楼
谢谢,下来学习学习。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