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时期社会和建筑概况(有精彩插图)
cn_ann
cn_ann Lv.2
2006年02月03日 22:15:59
只看楼主

........由于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使建筑得到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是城市的发展,摆脱了里坊制的束缚,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道,文化娱乐建筑“瓦子”随之产生,商品售卖活动从早市到夜市络绎不绝,都市生活一派繁荣景象。重视文化的国策使得文教建筑发展起来,........

........由于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使建筑得到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是城市的发展,摆脱了里坊制的束缚,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道,文化娱乐建筑“瓦子”随之产生,商品售卖活动从早市到夜市络绎不绝,都市生活一派繁荣景象。重视文化的国策使得文教建筑发展起来,........

1138976148706.jpg

8a531fda8cf9c509c89f.rar
1.4 M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1:12
12楼
浙江杭州六和塔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1:31
13楼
1.城市布局
临安南倚凤凰山,西临西湖,北部、东部为平原,城市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宫殿独占南部凤凰山,整座城市街区在北,形成了“南宫北市”的格局,而自宫殿北门向北延伸的御街贯穿全城,成为全城繁华区域。御街南段为衙署区,中段为中心综合商业区,同时还有若干行业市街及文娱活动集中的“瓦子”,官府商业区则在御街南段东侧。遍布全城的商业、手工业在城中占有较大比重。居住区在城市中部,许多达官贵戚的府邸就设在御街旁商业街市的背后,官营手工业区及仓库区在城市北部。以国子监、太学、武学组成的文化区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钱塘门内。临安不仅将城市与优美的风景区相结合,而且还有许多园林点缀其间。
2.城市道路
临安以御街为主干道,御街从宫殿北门和宁门起至城北景灵宫止,全长约4500米。除此之外,还有四条与御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东西向干道也有四条,都是东西城门之间的通道。还有次一级的街道若干条,均通向中部御街。全城因地制宜,形成大小不一的网格,道路方向多斜向,并以“坊”命名,这些正是里坊制崩溃的佐证。
3.城市河湖水系
城内河道有四条,其中盐桥河为主要运输河道,沿河两岸多闹市。城外有多条河流,与大运河相连。这些纵横相交的河和湖构成了一幅水运网,对临安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商业街市与手工业作坊
临安商肆遍及全城,“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梦粱录》),这正是御街的景象。这里属于中心综合商业区,其中有特殊商品的街市,如金、银交易,也有一般商品的市场。此外还有“瓦子”多处,其中包括了茶楼、酒店、演杂技的场所。临安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集中在城市北部武林坊、招贤坊一带。瓷器的官窑在城南凤凰山下,称内窑。私营手工业则遍布全城,丝纺业多为亦工亦商的作坊,集中在御街中段官巷一带。御街中段的棚桥是临安最大的书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桥附近。

辽南京与金中都

辽设立五京,以今北京为南京,史称辽南京。公元1122年辽南京被女真族攻占。公元1127年女真族打败北宋,建立金朝,到了公元1153年便迁都到辽南京,改名为中都城,史称金中都。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2:00
14楼
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位置比较图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2:18
15楼
1.辽南京的总体布局
辽南京又称燕京、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础上建设的城市。辽南京子城又称内城、皇城,位置偏于西南隅,与大城共用西门、南门。子城之中主要是宫殿区和皇家园林区,宫殿区的位置偏于子城东部,并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墙以外。南为南端门,东为左掖门(后改称万春门),西为右掖门(后改称千秋门)。宫殿区东侧为南果园区,西侧为瑶池宫苑区。宫苑规模较大,瑶池中有小岛瑶屿,上有瑶池殿,池旁建有皇亲宅邸。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2:46
16楼
辽南京(今北京)出土的条纹砖和陶瓦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2:59
17楼
2. 辽南京的街道与里坊
由于子城位置偏于西南,城中只有两条贯通全城的干道,一条是东西向干道,名檀州街,一条是南北向干道。另外两条干道则只能从城门通往子城而终止。除干道之外还有次一级道路。里坊区分布在子城周围,从文献中可以确定方位的有归厚、显中、棠阴、甘泉、时和、仙露、敬客、铜马、奉先等九坊。坊内的一些寺观一直留存到现在,如现在的法源寺即当时的悯忠寺,现在的天宁寺塔即是当时天王寺内之塔。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3:24
18楼
现存的辽南京天宁寺塔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3:46
19楼
3.金中都的城市结构变化
金代迁都中都后,对中都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修建皇城、宫城,形成了宫城居中的格局。随之城垣向东、西、南扩展成周长5328丈(约合17.8公里)的规模。城市近似方形,据《金图经》记载,“都城之门十二,每向分三门,一正两偏,……共十二门”。金代后期在城东北角又增建一座城门,为皇帝赴东北郊离宫琼华岛大宁宫之用。
中都城每边三门对偶布置,每两座相对的城门之间设有街道,但贯通全城的只有三条,一条是在檀州街基础上向东西延伸而成,另一条在檀州街以南,第三条是南北向大街,是在辽南京大街的基础上向南延伸而成。另外六条街道均自城门通到皇城区终止。
城市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是从里坊制向坊巷制的转变,据文献记载,中都城有六十二坊,除了一部分继承辽代旧有的坊之外,有的将一坊分成两坊。一些街、巷可在坊内通过,小巷也可直通大街,并出现以古迹命名的若干街道,这些正是里坊制崩溃的表现。当时,这里商业已相当繁荣,檀州街便是商业活动的中心,成为南方与东北进行贸易的市场。金中都时期除檀州街市场以外,又出现了城南东开阳坊新辟的市场。
4. 金中都的规划特点
金中都的规划特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宫城位置居中。据《金史•世宗本纪》称,仁政殿辽时所建,为宫殿正衙,因辽旧位置未变,但规模是仿宋汴京宫室制度,从而引起城市的扩展,不仅为新筑宫殿提供广阔的地域条件,而且在位置上使其大体居于城市的中部。
第二,向《考工记》的规划思想靠拢。中都皇城之内、宫城之外布置行政机构及皇家宫苑。皇城南部一区从宣阳门到宫城大门应天门之间,以当中御道分界,东侧为太庙、球场、来宁馆,西侧为尚书省、六部机关、会同馆等。这种安排是仿汴梁的布局,如左侧设太庙,右侧设政府官署、监察机关,明确地向中国传统都城中“左祖右社”的布局靠近了。
第三,城内增建礼制建筑,如祭祀天、地、风、雨、日、月的郊天坛、风师坛、雨师坛、朝日坛、夕月坛等。

平江府

平江是苏州的前身,位于富饶的江南平原地区,扼南北交通要道,南宋时代为地区性的行政中心,手工业、商业繁荣。现存《平江图》碑,记载了当时该城的平面布局。城市为长方形,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公里多,城墙上开有五门,是一座水网城市,设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城内有大河,南北四条,东西三条,它们都与城市干道平行。另外还有一些小河、小街,共同构成城市的交通网络。商店、住宅多为前街后河,水陆交通方便。城外有护城河围绕,既可作为防卫之用,又是水运交通线。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4:26
20楼
《平江图》碑拓片。平江府即苏州,该图记载了苏州当时的平面布局和城市设施
回复
bfy-ljb
2006年10月28日 02:34:43
21楼
港口商贸城市

唐中叶以后,西去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人们便向海上寻求另一通路,“海上丝绸之路”便成为当时的主要对外贸易渠道。随之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便迅速发展起来。这几个城市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
三座城市冲破了传统里坊制的模式,朝着适应经济发展的自由形式发展,如泉州,扩展成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为10平方公里。广州修缮扩建十余次,前后曾筑有中、东、西三城,直到明初才把三城合而为一,并向北、向东扩展。
三座城市均有方便的陆路或水路交通系统通往城外的河码头或海码头,例如泉州道路骨架为两个十字街,顶十字街从唐代州治时期的十字街向四方自由延伸至新开的几座城门,中十字街在城的南部,是宋代发展起来的。明州全城河网密布,有三江六塘河,从子城前通过的东西向干道贯穿全城,干道两侧街巷如叶脉状分布,并多与河网平行。
三座城市中均有较多的手工业作坊区和繁华的商业街区,并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事宜。广州在南宋时期与五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泉州是货物转运港口。随之而来的是城内建有“蕃坊”作为外国商人、传教士的集中居住地,泉州外国人最多时超过万人。泉州的蕃坊设在城南,在坊内始建于北宋时期的清净寺便是为满足阿拉伯人的宗教活动而建造的一座伊斯兰教寺院。广州外国人数更多,早在公元787年就曾有十二万人之多,蕃坊内曾建有伊斯兰教寺院怀圣寺,寺内的光塔一直留存至今。

寺院建筑布局

以塔为主体的寺院: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的这种寺院布局,一直流传到公元10世纪以后的一些辽代寺院,例如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便是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塔内塑佛像,塔后建佛殿。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内蒙古庆州白塔,虽现仅存一塔,当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殿。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的锦州大广济寺,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均有殿宇。另据《全辽文》卷十所载,大昊天寺在九间佛殿与法堂之间添建了一座木塔,说明当时在辽代统治区更能接受以塔为主体的早期佛寺之模式。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