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使建筑得到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是城市的发展,摆脱了里坊制的束缚,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道,文化娱乐建筑“瓦子”随之产生,商品售卖活动从早市到夜市络绎不绝,都市生活一派繁荣景象。重视文化的国策使得文教建筑发展起来,........
........由于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使建筑得到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是城市的发展,摆脱了里坊制的束缚,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道,文化娱乐建筑“瓦子”随之产生,商品售卖活动从早市到夜市络绎不绝,都市生活一派繁荣景象。重视文化的国策使得文教建筑发展起来,........
22楼
山西应县佛宫寺,寺内有塔,塔前为山门,塔后为佛殿
回复
23楼
辽代庆州白塔,在内蒙古赤峰巴林右旗辽庆州古城遗址内
回复
24楼
以阁为主体,阁在前,殿在后:这类寺院可以蓟县独乐寺为代表。该寺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但独乐寺的辽代建筑只存山门、观音阁。辽代佛寺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幸好辽代奉国寺也属此类寺院。据金、元碑记等文献资料,辽代的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圣贤洞一百二十间(即围廊),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以及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对照寺址现状,可知其原在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为七佛殿、后法堂。
回复
25楼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阁高23米,共使用24种斗拱
回复
26楼
前殿后阁:将高阁放在殿后的布局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建筑。该寺始建于隋,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建筑大悲阁(现已非原物),并于其北拆却九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建筑摩尼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慈氏阁、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而大觉六师殿原建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后遭毁,山门建于金代(1115~1234年)。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类似的例子还有东京大相国寺,也是寺院最后为资圣阁,并且有文殊、普贤两阁在前,与其形成三阁对峙局面。
回复
27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和大悲阁等建筑,形成中轴线对称格局
以佛殿为主体,殿前置两阁:这类寺院可以山西大同善化寺为代表。善化寺中轴线的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阁,前右有普贤阁,以及周围回廊。文殊阁及回廊现已无存,但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布局仍清晰可见。始建于辽的山西大同华严寺也采用过这类布局,据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薄伽教藏记》记载,华严寺在金天眷三年“仍其旧址而时建九间、五间之殿;又构慈氏、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钟楼、山门、朵殿”。另据《大同县志》卷五所称,华严寺“旧有南北阁”。 这些记载均可证明华严寺曾采用“两阁夹一殿”的建筑形式。在辽南京大昊天寺也是“中广殿而崛起……傍层楼而对峙”的格局,因此这种布局是辽代寺院的典型形式。
七堂伽蓝式:据《安斋随笔》后编十四所载,禅宗佛寺有七堂。南宋时期,五山十刹为代表的禅宗寺院,多受七堂伽蓝制的影响。日本京都东福寺所藏《大宋诸山图》大约绘于南宋淳 七年至宝 四年(1247~1256年),记载了南宋时期灵隐寺、天童寺、万年寺的平面草图,从这几张图可知当时禅宗寺院布局的一些特点。这几座寺院都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例如灵隐寺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佛殿、卢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禅室等,而在佛殿的东西两侧出现了库院与僧堂,正是所谓“山门朝佛殿,库院对僧堂”的格局。天童寺、万年寺也都在中轴线上设有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两侧是僧堂对库院。这可算是南宋禅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是宗教礼仪性建筑,中轴两侧则更多的是僧人日常活动的建筑。本来僧舍散处在主体建筑之外,而这时建起僧堂,置于佛殿近旁,并与库院相对,提高了僧堂在建筑群中的地位。
回复
28楼
佛寺中的个体建筑
山门:山门的形式多样,小型的如三开间的门屋,见于独乐寺、善化寺等。大型的常作成楼阁形式,可以与宫殿大门媲美,例如东京大相国寺山门、宁波天童寺山门,都是七开间、三层楼。
寺内的楼阁:寺内楼阁根据其使用情况而位置不同,随之规模也不相同。最小的是处于主轴线两侧的楼阁,如现存的善化寺普贤阁,两明层一暗层,单檐九脊顶,带平座、腰檐,开间仅三间。正定隆兴寺慈氏阁、转轮藏也不过是大三间的楼阁。但在中轴线上的楼阁就要高大得多,如辽宁义县奉国寺的正观音阁七间。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则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并前出抱厦五间,阁内现存佛像高21.3米,像下须弥座高2.35米,估计当年阁高约在37米左右,起码应为一座四层楼阁。这类楼阁现存实物只有独乐寺观音阁,这座楼阁在宋、辽、金时代虽不是最大的,但以其较科学的结构体系而延千年寿命,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建筑之一。
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建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
回复
29楼
僧堂:在南宋大寺院中,僧堂位置日益显赫,且体量加大,这不仅为了容纳更多的僧人,而且是禅宗一派的特色。例如浙江余杭径山寺在绍兴十年(1140年)曾建千僧阁,浙江县天童寺在绍兴二年至四年(1132~1134年)建大僧堂。堂中有佛像,僧人睡长连床,同时也是僧人坐禅的场所。元代以后,这种大僧堂屡遭火灾,到了明代便分化成禅堂、斋堂、僧寮了。大僧堂应属南宋时期大寺建筑的特殊类型。
罗汉院:宋、辽寺院中常有五百罗汉置于山门或楼阁之上。然而,宋代的净慈寺却不同,椐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载,熙宁五年(1072年)该寺是以大佛殿和五百罗汉院为主体的一座寺院,罗汉院内有二石塔,高三丈许,九层,每重雕造五百罗汉,塔置于重阁之内。
回廊:这一时期寺院中,主体部分的殿宇周围,多有回廊环绕,如文献所记大奉国寺有“四圣贤洞一百二十间”,东京大相国寺主院四面有廊约三百间,余杭径山寺也是“宝殿中峙”,“长廊楼观”。在寺院遗址中,善化寺回廊基址清晰。在回廊中多绘有佛教故事壁画。
道教建筑
宋代帝王对道教大力提倡,曾导演出“神仙下降,有天书颁赐”,是“圣祖降灵”的戏剧性一幕。宋真宗曾举行帝王迎天书活动,诏“天下并建天庆观”。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建立迎接天神的“迎真馆”,再次掀起兴建道观的热潮。南宋时期建设道观的活动一如既往,在一百多年中,仅杭州一地便建了三十多处道观。金代在民间道教有所流传,西夏统治者也对道教实行保护政策。
一般道教宫观的建筑有祭奉的神殿、信徒修真的斋馆、藏经的殿阁、宣讲的法堂、客室、园林等。当时著名的道观有河南嵩山的崇福宫,临安大涤山的宗阳宫(1021年改名洞霄宫)。它们都是山岳道观,选择溪流、山洞、水池、山崖的环境,并作出长长的前导空间,如洞霄宫至山门有十八里林路。另一类属城市型道观如当时东京、临安所建的一批道观,至今留下来的有泰山的碧霞祠,江西贵溪上清镇的天师府,山西晋城玉皇庙,西安东岳庙,山东蓬莱阁等十多座。目前道观中有宋代建筑遗存者仅有三处,即苏州玄妙观三清殿,莆田玄妙观三清殿,四川江油窦山云岩寺飞天藏殿及飞天殿。
学校与市肆建筑
一、学校
宋代的学校有两大类,一为官办的学校,自上而下有太学、府学、县学;另一为私人办的学校,如书院、家塾、舍馆、书会等。
官办的学校建筑包含有以下几个部分:祭奠先师先圣的庙、存放皇帝诏书的阁、讲堂、学校办公室、生员斋舍、射圃(练习射箭及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从总体布局看,庙与学校两者有前庙后学的,有庙学左右并列的。《景定建康志》所载《建康府学图》,记录了府学建置的情况,属前庙后学型。建康府学即今南京夫子庙的前身,始建于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后毁于兵火,至绍兴五年(1135年)重建,为屋一百二十五间。建康府学建筑群空间序列丰富,最南为半璧池,池北为棂星门,门内共四进院落,中轴线上布置有仪门、大成殿、明德堂、御书阁等建筑。自明德堂以后即学宫,御书阁上层为藏书之用,下层为师生集合讲论之处。生员斋舍置于大成殿东西两侧,教授厅在西围墙外,其后为射圃。
书院是著名学者培养人材的处所,最早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940年)所建的江西庐山白鹿洞学馆。北宋便有了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睢阳书院(在河南商丘)。南宋时,书院数目大增,形成各种学派。不少书院建在风景优美的山林环境之中,惜其建筑未能保存下来。《景定建康志》所载《明道书院图》是城市中的一座书院,由两组工字形厅堂组成,前部一组“春风堂”是讲堂兼藏书楼,后面一组“主敬堂”为师生聚会场所,其两侧有办公、起居等附属用房。纪念书院创办人程明道的祠堂放在春风堂前部,另有荷池、蔬圃穿插其间。
二、市肆
宋代城市破除了里坊制的约束,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街道、商业店铺鳞次栉比。有的按行业集中,有的以经营某一特殊商品著称。就建筑形式而论,所有店面都是以门窗朝向街道。当时最有特色的是餐饮业店铺,宋东京较大的酒楼有七十二家之多,小酒店不计其数,其中最大的一家名矾楼。此酒楼于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三层,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暗相通。
《东京梦华录》记载,“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采楼欢门,……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当时的酒店有所谓“宅子酒店”与“花园酒店”之分:前者为旧住宅改建而成,不但临街设店,还有庭院,庭院中“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著”;后者酒店庭院就是一座园林,如东京宴宾楼,即设有亭榭、池塘、画舫、秋千,供顾客玩赏。酒店外观在街道上不仅以楼高层多令人注目,而且门前常设有高大彩楼(用木架子搭成,上系有彩绸装饰)。有的门前有红色杈子(一种木栅栏),有的挂着带粉红色边的帘子,还有的挂着金红纱栀子灯(一种形式如栀子花的灯),装修非常漂亮。《清明上河图》画出了当时大酒店的形象。
南宋临安,除酒店之外,茶肆众多。茶肆建筑不似酒楼那样格调清雅,但内部以名人字画为装饰,门前摆放四时花卉。
一般商店中以丝绸店和药店更有特色,丝绸店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药店是高门显赫,正门大屋达七间之多。从《清明上河图》中也可看到彩帛店、药店,它们不但临街设店,且有后院作为手工作坊。
回复
30楼
宋代桥梁
宋代在桥梁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时出现了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五里桥、湘子桥、汴梁虹桥、绍兴八字桥等。此外,金代的卢沟桥也是可与这些宋桥媲美的。
宋造桥数量极大,就结构类型来看,有梁桥和拱桥两大类。梁桥中有竹、木梁桥与石梁桥之分,拱桥中有竹、木、石多种材料所造的拱桥。拱的形状有圆形拱、折边拱、敞肩拱等多种,但能长久留存的当然要数石梁桥和石拱桥了。此外还有浮桥、索桥等少量特殊类型的桥。
一、洛阳桥
这座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10公里的洛阳江上,旧名万安渡,故又称万安桥,宋皇佑五年(1053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建,历时六年完成。全长540米,桥宽7米,为一座巨石砌成的梁桥。由于该桥所处地段濒临洛阳江入海口,潮水涨落造成的水头冲击力很大,靠石块自重来达到桥墩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这座桥采用植蛎固基的作法,先在江底沿桥中线抛石块,建造筏形基础,植入牡蛎,通过牡蛎无孔不入的繁殖,把分散的石块胶固成整体,以作为桥的基础,然后在稳固的基础上再用大石块砌出四十六座桥墩,上放巨大石梁,然后铺石板。石梁自重很大,不易搬运,利用海潮水位涨落的环境特点,采用浮运架桥。
二、安平桥
这是一座中国古代最长的桥,长810丈(2500米),又称五里桥,位于福建晋江的安海镇,建于绍兴八年至二十一年(1138~1151年),历时十三年,也是一座梁式石桥。这里原为海湾,河面宽广。桥下采用筏形基础,桥墩用条石垒砌,石材纵、横分层排列,形状有长方形、船形,桥面用巨大石梁拼成。后世由于飓风、海潮、地震等袭击,曾有六次修理,桥长也因自然淤积而缩短成为2070米。
回复
31楼
福建晋江安平石桥,跨于晋江、南安二县交界的海湾上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