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楼
该项目的设计背景:
该项目的工程名称是"南昌大学图文信息中心"。2002年10月,依据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在该校区内应新建一座图文信息中心大楼(以下简称南大信息中心),设置校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以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规划建议新建的图文信息中心大楼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位于校区中部,主干道东侧,为校区内标志性公共建筑。而新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2.42平方公理,拟安排1-4年级本科大学生和部分研究生就读与生活,近期学生人数为20000人,远期30000人。
在设计开始,校方并没有给我们明确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只是要求我们必须图书馆的藏书量为210万册,并且能满足该校目前和今后深化改革的需求。
在设计前期,我们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图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图书馆是先进技术手段在信息领域里的高度综合,它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而且在应用范围中都设计和包涵了可以不断更新、不断创新的信息交换平台。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应根据这一重大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战略。
2 建设规模方案比选
美国标准:每生藏书量225册,每册书占建筑面积93c㎡,合每生占建筑面积2.09㎡;
日本标准:S=2b+5.3(A*1.5-0.16b)+300 式中,S为图书馆建筑面积,b为本科以上学生人数,A为藏书量(千册);按b=30000,A=2100计算,得S=51555㎡;
中国标准:按教育部199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院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图书馆生均面积上限不得超过2.03㎡,按30000学生计算,建筑面积不得超过60900㎡。
3功能定位
根据实际情况和校园规划的需要,该图文信息中心功能主要有图书馆、信息中心、学术活动中心三部分。几种不同的功能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4定位选择--高层与多层方案的比选
设计开始阶段,我们要根据新校区规划的需要,图文信息中心应设计成高层体量,但图书馆的甲方一直对此持反对意见;
高层与多层图书馆都各有其利弊,国内高校图书馆一般在五六层左右,多层的图书馆造价较为经济、容易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也方便大量读者的疏散,但其占地面积大,景观视野不开阔,在校园中也不易于形成标志性的建筑。高层图书馆造价偏高,为了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需增加防火卷帘、消防电梯等消防设施,增加运行成本,也不易满足大量人流疏散,且操作流线长,但高层图书馆占地少,景观面大,通风采光良好、阅览环境舒适,也容易成为校园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综合了多高层建筑的利弊,一般采取"竖向功能分区"的策略:把裙房处理成图书馆功能,而建筑的主体大楼作为办公研究用房,这样就解决图书馆多层与校园建筑制高点的矛盾。但是我们又碰到一个问题是:该大楼不宜采取上述的方法,因它主体功能是图书馆,建筑规模远远超过其它功能面积,因此我们根据实际功能需要把图书馆设置在高层主楼,裙房设置学生活动中心、大报告厅、书库等,这样各部分功能相对独立,易于管理和各部分的分期建设。
最后我们通过对多高层方案的环境影响、消防与安全设施、组织机构、项目管理和项目实施进展、投资概预算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确认了高层图书馆建筑实施的可行性。图书馆使用者方面也同意我们采取高层的做法。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建设用地面积:27,000㎡;
总建筑面积:47,000㎡ ;
建筑高度:≤90m。
回复
33楼
二、场所环境解读
建筑总是离不开环境,它必须植根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之中。不同的场所环境的各要素对于建筑的功能空间形态起着不同的关联性和制约性作用。而建筑设计过程中首先就要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的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把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要物化成一种主体精神或地域精神融入到场所的内涵和形态之中,使场所不仅具有一般意义的抽象空间,还具有表现生活中精神、情感、意义的具体环境。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以特定的空间逻辑生成结构,从而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该项目基址选于校园中心区如图,场地呈方形,南低北高,南北长180米,东西长150米,南北高差3~4米,等高线较为平缓,南边临湖,水质清澈。环水体周边陆域植被为原生态,常年茂密苍翠。而场地东边已建成的校园中心广场的主轴穿过该基地北部,这些条件对建筑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基于对环境的分析,我们着重于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主体建筑和校园中心广场主轴的关系;二是建筑和南边湖面景观的关系。
为了突出该建筑图书馆功能的主体地位,我们把主楼摆在中心广场的主轴线上,建筑位置的特殊性在二维的总图上表现为构图的中心,
在三维空间和视知觉上强化了辨识性,易于读者在众多建筑物中迅速发现并到达图书馆获取信息。
⑴利用地形高差,把建筑内部空间逐渐引向湖面,增强亲水性,使建筑和环境有机融合。
⑵湖面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延伸至建筑内部,保持原来的生态绿化或稍加改造,使之成为丰富建筑内部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
⑶建筑退让湖面,采用退台式处理,提供良好的观景平台。
①功能组织:以两条南北长廊组织裙房的院落空间,主楼位于校园中心广场的主轴线,与刚建成的校行政楼遥相呼应。图书馆主楼平面采用"夹心饼干式"做法,主辅功能空间分开。主要人流从室外大楼梯直上主楼二层大厅,主楼为藏阅、办公、研究、信息中心等功能,裙房为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书库,机房。
②形态组织:主楼竖向的体量与裙房横向的体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观光电梯、阳光室、入口夸张的雨披、室外大楼梯、休息大平台成为表达建筑造型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筑裙房部分凌驾于水面之上,临水部分以亲水平台过渡。底层基本架空,形成通透的院落,利于把景观引入建筑室内。
建筑正立面上的小方窗隐喻着信息窗口,几层通高的阳光室、观景平台传达着生态理念,附于建筑表皮之外的观光电梯,可俯瞰校园全景,又阐释着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新貌。建筑的形象具有精神象征性的表达。
建筑的结果并不是某个存在物或概念的再现,而是基于对具体条件的分析与认知,然后演化、生成的一种逻辑的必然并非灵感的偶然。这种结果的必然虽然最终赋之于具体的物质形式,却不是以特定的形式为目标。
回复
34楼
三、总体布局
我们把图文信息中心的主体高层图书馆的藏阅办公研究功能放在校园广场主轴线末端,书库放在主体塔楼的西边,靠近校园的主干道,方便交通运输,同时起到隔声作用,图文信息中心主入口以宽阔的正面大台阶迎向直径约为75m的开放式的圆形广场,构成室外停留空间,起到疏缓人流的作用。裙房一直延伸至湖面并架于之上,建筑包括标准层单元即阅览空间单元均为南北朝向,具有较佳的景观面和良好的采光通风。消防车道可以穿过裙房围绕主楼,主楼北面设置消防登高面。
四、功能空间组织
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对功能组织有很大的影响,若是传统式管理下的读者活动仅仅限于阅览室、出纳厅和目录厅,读者的流线是以出纳厅为中心的线性组织。而在现代开放式管理条件下的读者活动范围大大增加,遍及图书馆的绝大部分区域,活动路线更加灵活,已渗透到办公区、书库区、电子阅览区、学术活动区等,读者流线已从线性组织逐渐发展为以阅览单元为基本活动特点的非线性区域组织。当代高校图书馆功能复杂,因此有必要分清各种功能流线,主要读者人流、办公人流、书流、学术活动人流及其它人流。在众多的流线中突出读者人流,使读者能够易接近,同时各部门要易识别、服务设施易使用。
在设计中我们依据流线特点将图书馆各部分功能进行垂直分区和水平分区,主要读者人流通过室外大楼梯引向图书馆中央大厅,中央大厅设有信息咨询服务台、出纳台、文献检索中心,读者在此可以方便检索各类书籍,而且可以通过主要交通梯到达主楼的每层阅览室;办公人流从一层靠近校园次干道进入,直上主楼各层办公室;我们把书库放在主楼裙房一二层,书流从校园主干道引入,交通方便,书库与出纳台之间设置书库滞留区,利于书库与藏阅部分的周转过渡。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500人的视频会议室人流量大,噪音高,流动频繁,我们把这部分功能空间放在远离主体藏阅部分,并设单独出入口,方便疏散。建筑临湖设置学术活动中心,充分利用亲水平台,为学生布置水上表演舞台、休闲阅览、书吧。图书馆主楼一层和地下层设置机房和其它设备用房。
回复
35楼
五 重点功能空间设计--标准层的阅览单元空间
按照开放建筑的观念,图书馆空间体系包括不变和可变两个部分,其中交通空间、设备空间,卫生服务空间由于只完成单一的功能因而较为稳定,我们定义为非弹性空间;而藏书空间、阅览空间由于要完成综合性的功能,因而较为活跃易变,我们定义为弹性空间。弹性空间通常只能维持暂时的稳定,或者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管理方式的变换如计算机管理方式的出现都会导致空间职能的改变、空间单元的重组。所以,面临信息革命时代的图书馆设计,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建筑空间适应变化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的设计思路从主楼的标准层开始研究,根据上述的弹性空间和非弹性空间的布置原则,我们对标准层平面的布局采取了"夹心饼干式"的做法即弹性空间之间夹着非弹性空间,使得非弹性空间能够有效服务于弹性空间。如图A。作为弹性空间的藏阅功能空间占据最佳位置,具有最佳的景观面和良好的采光通风。电子阅览、研究室、办公室置于北部,也占有较好的采光面和景观面。作为非弹性空间的辅助服务性空间置于二者之间,如图B。同时,我们考虑在藏阅、研究办公空间附于交往服务空间,一来避免东西面日晒的影响,二来可以为阅览空间创造多样性,三来可以为立面的设计带来很大的自由度,如图B,这样整个标准层单元空间设计就分为两个独立的空间体系设计,如图C。
首先,我们对Ⅰ空间体系进行分析,如图D。藏阅功能朝向好,因此柱网进深先大后小,以利于自然光线进入室内,和减少遮挡景观面的可能,柱网进深小还可以考虑增加夹层的可能性,如图E,此时我们对于阅览空间设计从二维平面变成了竖向剖面;藏阅区面积大,所要求层高较高,办公研究区面积相对较小,层高不要求那么高,为了解决同一标准层不同层高的问题,考虑两层的办公研究区的层高为一层阅览层高,同时在阅览层局部增加夹层,提高建筑平面利用系数,而阅览层的夹层楼板刚好落在小进深的内排柱上,符合结构受力逻辑,避免此时的柱距过大而梁过高,导致夹层层高偏低,如图F。夹层的设置也为阅览层带来了空间的变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阅览空间可不设夹层,此时阅览空间层高相当于两层办公、研究空间的层高,如图A,另外把阅览空间的走廊也可以处理成设备夹层。
接着,我们对Ⅱ空间体系进行分析,如图G。由于交往空间的设计与阅览空间是独立的设计体系,我们可以对一个标准层层高的交往空间单元进行设计,在水平方向可以通过出挑、分隔等方法带来空间的变化,如图H;在竖直方向上可以几层通高,上下楼板的错位、阳光室、观景平台的设置等,增加了交往空间的多样性。
我们把这几个独立的空间体系综合起来,于是整个标准层的单元空间体系就完成。
回复
36楼
六、建筑形式创造
高校图书馆建筑属于特殊类型的建筑,我们在建筑形式的创作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①与校园环境的整体协调
南昌大学新校区修的校园建筑整体风格在修规阶段已经完成定位。各建筑单体设计除了考虑其周边环境因素之外,也要顾及建筑整体形式特征。南大校园建筑以现代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新的时代感。
②功能空间的逻辑体现
根据上面所述的空间体系分析,一个标准层单元空间有两个独立的空间体系即交往空间体系和以藏阅、办公为主的空间体系。同样地,标准层单元叠加也产生两个独立的空间体系,而建筑形式设计独立于主要功能空间体系之外,因此给立面形式创作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度,如图C。功能空间形态很容易在外立面的"表皮"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在两个不同的空间体系中采用不同的建筑外装修材料,以反映不同的功能属性,在建筑造型上也加强了它们之间前后的层次感。
③文化内涵的表达
建筑形式的创作难点在于用物化的形式表达某种精神意义。图书馆建筑形式的象征性表达有助于校园人文环境的形成,塑造建筑的场所精神。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始终把握"知识、信息、生态"的理念。建筑形式从这入手,图书馆主要人流从正面文化广场经过大台阶直上二楼平台,尺度巨大的雨披从四层通高的过渡门厅伸出,隐喻读者攀登知识阶梯,跨入知识大门;正立面上密排矩阵式的小方窗,其对应的内部功能空间是一个个的研究室,隐喻着科技时代的信息窗口;主楼顶上设有四层通高的阳光室、观景平台,传达生态化理念,正立面设有的观光电梯,可俯瞰校园全景,又阐释现代图书馆的新貌。
回复
37楼
七、建筑技术与构造
图书馆的结构设计主要集中在"柱网、层高、荷载"三者上。在设计中力求解决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灵活使用问题。在使用功能产生变化时,除了电梯、楼梯、厕所、设备空间位置不易改变外,其它均可根据需要对空间的用途和布置予以调整。南大信息中心结构体系设计在"三统一"的基础上发展了灵活变化。我们对标准层单元结构体系进行分析,如下图。
A柱网:藏阅空间的读者区选择较大柱网尺寸,进深10m+5m,开间取6m;以满足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也避免遮挡景观视线。办公研究区空间相对较小,柱网取6m×7.2m的柱距。
B层高:阅览区层高为两层办公研究区的层高,高度为6.6m,保证面积较大的阅览区有足够的净高、阅览环境舒适;办公研究区层高为3.3m,避免空间的压抑。根据空间的大小设置不同的层高,可以减少空间的浪费,取得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获得了空间的多样性。
C荷载:各区因各自功能的不同,对设计荷载也要求不同,因此我们选取了不同的结构类型,藏阅区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结构,核心筒选用剪力墙结构,而办公研究区选用无梁楼板(厚板)结构,可以有效地增加空间净高。
构造细部
图书馆内综合布线系统是数字化技术带给图书馆建筑的最大变化。南大信息中心的标准层阅览空间单元,在南立面是落地玻璃窗,而布线一般沿墙角走,为了解决管线布置的问题,我们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A采用网络地板。
B楼板边缘构造的处理,预留线槽,一般沿墙角四周走线。如下图A;
C结合栏杆等维护构件进行设计,使之成为栏杆形式的一构件要素,如下图B、C。
回复
38楼
八、如何解决眩光问题
图书馆很常见的采光方式是侧面采光,然而侧面采光可能存在直射阳光造成眩光或者照度不均匀的问题,需要对采光口进行特殊设计以调节光线。其方式包括:改变采光方式、材料本身性质,如使用磨砂玻璃或玻璃砖或者附加调光装置。还有一种处理手法是在建筑外侧附加一个混凝土遮阳框架、遮阳板或者穿孔铝板等。
在设计中我们主要对调光装置的位置和材料进行研究,如下图。标准层的阅览单元南立面是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如何既使阅览室自然光线柔和又不遮挡景观视线。当光线通过透明玻璃直接进入室内照射在阅览桌上,容易造成眩光,如下图;而当光线通过半透明玻璃时,太阳光线被折射后会直接进入观察者的眼睛,半透明玻璃窗也可能会成为眩光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采取以下解决办法:把透明玻璃和漫射玻璃结合使用。我们在室内顶棚做吊顶,与吊顶在立面相对应之处做三片横向遮阳板,这段遮阳板对光线起遮阳效果并不大,更重要的是遮挡吊顶内管线通过玻璃而影响外立面效果。在三片遮阳板下方约2m处又做一出挑更远的横向遮阳板,而构件上方玻璃处理成磨砂玻璃或镀膜玻璃,此时这一横向遮阳构件有两个作用:一是阻止阳光直接照进室内,它充当玻璃窗的挑檐角色;二是光线照射遮阳构件后反射进入室内经吊顶石膏板二次反射,使得进深较大的阅览室有充足的漫射光源。同时通过遮阳构件上方的的可调节遮光百叶,可对经反射进入室内光线的多少进行控制。
在研究室、办公室、多媒体阅览室单元内,我们可以采用新型材料U型玻璃做隔断,因为它有透光而不透视的半透明效果,但用在视线高度位置的外立面时因它属于漫射玻璃有产生眩光的可能。当然也可采用U玻对扣拼接,形成双层中空U玻,减少眩光的可能,做外墙时也能起到节能、隔音的作用。
回复
39楼
很好!
顶上!
怎么说也在这读过一段时间的书
很久没去了,不知建在那儿?
回复
40楼
不错!!做完了记得发图!
回复
41楼
下先,看看,谢谢了!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啊,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