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施工图审查意见中,有一条基础配筋率不满足规范规定0.15%最小配筋率。在这里想请教一下各位,在计算基础最小配筋率时,采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如果是阶梯型独立基础,是采用最高处界面还是采用最后一阶高度计算?如果是锥形基础如何计算?有些单位要求按照基础最高处计算,有的单位说满足最后一阶处即可。还看到有人计算就按照实际剖面面积*0.15%计算。不知各位有何高见?请大家发表建议。 同时还有个小疑问请大家给予回答。基础配筋计算时,AS=MI/0.9fyh0,公式中的系数0.9是怎么去取值的?本人按照无抗压纵筋梁考虑,如果是C30混凝土,推算出来的系数r也不是0.9。谢谢大家来参与讨论啊。
在基础施工图审查意见中,有一条基础配筋率不满足规范规定0.15%最小配筋率。在这里想请教一下各位,在计算基础最小配筋率时,采用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如果是阶梯型独立基础,是采用最高处界面还是采用最后一阶高度计算?如果是锥形基础如何计算?有些单位要求按照基础最高处计算,有的单位说满足最后一阶处即可。还看到有人计算就按照实际剖面面积*0.15%计算。不知各位有何高见?请大家发表建议。
同时还有个小疑问请大家给予回答。基础配筋计算时,AS=MI/0.9fyh0,公式中的系数0.9是怎么去取值的?本人按照无抗压纵筋梁考虑,如果是C30混凝土,推算出来的系数r也不是0.9。谢谢大家来参与讨论啊。
12楼
按实际剖面面积计算配筋会偏大很多~
回复
13楼
教材上是这么写的,基础底板配筋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按简化矩形截面单筋板,当相对受压区高度ξ=x/ho=0.2时,可以查得γs=0.9,故有简化公式:As=M/γshofy=M/0.9hofy
这就是0.9的由来!
还有关于面积就是按一米宽板带乘上基础高度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回复
14楼
按剖面面积配筋是不是太保守了?应按照第一阶的剖面面积配筋把(阶形基础)。
回复
15楼
同意tw的意见
回复
16楼
呵呵
是该截面处最小截面的面积算吧
回复
17楼
正要找这个答案,楼上各位大侠意见不一啊~~条文说明中最小配筋率的意义为: 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受拉钢筋不致立即屈服~~~~感觉如果按悬臂受弯构件来做模型的话在变截面和柱边最容易出现混凝土开裂吧~~那应该是按实际剖面算配筋吧
回复
18楼
我们一直按着实际截面面积计算的
回复
19楼
我们是按照实际剖面面积*0.15%计算~
回复
20楼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分歧。
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这一条是针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这一条文有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筋面积大不够经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第一阶多半会伸出从柱边与基础顶面交接处引出的45°线同基础底面相交线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受弯控制的混凝土板类构件,需满足ρmin=0.15%的要求。而基础底板其余部分均在45°角的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其高度一般有受冲切和受剪控制,相对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将会导致独立基础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回复
21楼
嗯,学习了新东西,我也有此一问。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