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学习之《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八)
sunjy1
sunjy1 Lv.12
2005年08月02日 11:11:41
只看楼主

……上一章: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078_163228_1.htm

……
上一章: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078_163228_1.htm

1122952294763.jpg

免费打赏
sunjy1
2005年08月02日 11:24:17
12楼
(四)宋代平梁之上,皆立侏儒柱以承脊榑,但两侧仍挟以叉手,以与唐代之有叉手而无侏儒柱,及明清之有侏儒柱而无叉手,诸实例相较,其演变程序固甚显然。
(五)举折之制,法式看详谓:“今采举屋制度,以前后橑檐枋心相去远近分为四分,自橑檐枋背上至脊榑背上,四分中举起一分”;其卷五本文则改定为三分中举起一分(第3图),今就实物比较,宋初及辽以近于四分举一者为多,如永寿寺雨华宫,大同薄伽教藏海会殿等是,至北宋末及南宋金则近于三分举一,如善化寺山门及三圣殿是也。
(六)阑额普拍枋。普拍枋虽已见于唐初,然至北宋末,尚有省而不用者,如初祖庵是也。其用普拍枋者,则早者扁而宽,如薄伽教藏,与阑额在断面上作T 字形,其后渐加厚,如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及山门,普拍枋阑额所出无几。至明清则普拍枋竟狭于阑额矣。
(七)宋代各榑缝下,均施襻间一材或二三材,所以辅榑之不足。襻间与榑之间,更施斗拱以相支撑联络,其制见于法式及实物。实物之中最特殊者,莫如佛光寺文殊殿所见,其榑下以内额承托次间梁缝,因而构成类似Truss 之构架,为仅见之孤例(第48、49图)。
平棊、平暗及斗八藻井。平暗作正方格,唐末宋初者格甚小,如佛光寺大殿及独乐寺观音阁。平棋作长方形,如大同薄伽教藏。斗八藻井施之于平棋或平暗之内,其下或饰以斗拱,如应县净土寺大殿,或无斗拱,如观音阁,薄伽教藏,应县木塔皆是也。
角梁及檐椽 角梁两重已成定则,宋代大角梁为一直料,下端作蝉肚或卷瓣。子角梁折起,其梁头斜杀。檐椽及飞椽亦不杀檐椽而杀飞檐。但卷杀子角梁及飞椽之制,明清宫式已不用矣。砖塔檐部,无斗拱者完全叠涩出檐,如宜宾白塔及洛阳白马寺塔;有斗拱者或作木檐形,如易县千佛塔、涿县普寿寺塔等;多见于北方,为辽金特征:有在斗拱之上砌菱角牙子及版檐榑,与叠涩檐约略相同者,如苏州虎丘塔及双塔是,多见于江南。然亦有出木檐者,如苏州瑞光寺塔及正定天宁寺木塔,其配合法实无定则也。
扶梯 独乐寺观音阁及佛宫寺木塔均保存原有扶梯,观音阁曾略经后世修改,而木塔梯则尚完全保存原状。其梯之结构,以两颊夹安踏板及促版,梯之斜度大致为四十五度,颊上安斗子蜀柱勾栏不施华版,而用卧棂一条。其制度与法式所定者大致相同:但法式勾栏已加高,卧棂之数亦用至三条之多,不若古式之妥稳淳朴也。
屋顶 四阿顶为宋代最尊贵之屋顶,法式亦称吴殿,即清所称庑殿是也。法式谓“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并两头增出脊榑各三尺”,使垂脊近顶处向外弯曲,即清式推山之制之滥觞也。但宋辽诸例,如三大士殿及大同华严寺善化寺正殿等,皆无推山。九脊殿位次于四阿一等,盖为“不厦两头”与四阿联合而成者,清式称之曰歇山,其两头梁架露明,自外可见,搏风板下且饰以悬鱼惹草等,不若清式之掩以山花版。观音阁,薄伽教藏,晋祠献殿皆其实例也。“不厦两头”在清式称为悬山或挑山。于两山墙之外出际。如大同海会殿及佛光寺文殊殿是也。正定摩尼殿身重檐歇山顶,而于四面另加歇山顶抱厦,为后世所少见。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2日 11:24:50
13楼
瓦及瓦饰《营造法式》瓦作有筒瓦,?瓦之别;筒瓦施之于殿阁,厅堂,亭榭等;?瓦施之于厅堂及常行屋舍。更视屋之大小等第,分瓦之大小为若干种。其屋脊由?瓦多层叠砌而成,以屋之大小定层数之多寡。其脊之两端施鸱尾。垂脊之上用兽头,蹲兽,傧伽等。各等所用大小与件数,制度均甚严密。唯现存实物,无全部保存原状者。独乐寺山门鸱尾,其尾卷起向内,外缘作鳍形,为鸱尾最古实例。薄伽教藏内壁藏上木雕鸱尾与独乐寺山门鸱尾完全相同,足证为当时样式。但薄伽教藏殿及华严寺大雄宝殿,宝坻三大士殿,则鸱尾之轮廊成为约略上小下大之长方形,疑为宋中叶以后或金代样式,永寿寺雨华宫鸱尾略似此式而曲线较多,恐已非原物;但其脊之构造,以瓦叠成,则仍宋代方法也。
雕饰 瓦饰本亦为雕饰之一种。除瓦饰外,宋代之建筑雕饰,可分为雕刻与彩画两类。
(一)雕刻 柱础雕饰实例最多。其华纹或作莲瓣,或作龙凤云水纹,如?直保圣寺,苏州双塔寺,长清灵岩寺所见。石柱雕饰:有作卷草纹者,如苏州双塔寺大殿遗址所见;有作佛道像者,如少林寺初祖庵石柱。至如墙脚须弥座雕饰,见于初祖庵及六和塔。佛像及经幢须弥座,饰以间柱,壶门内浮雕飞仙乐伎等,如正定龙兴寺大悲阁像座及赵县幢须弥座,皆此式之翘楚也。
(二)彩画 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甚为谨严,图样亦极多。其基本方法,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其色之深浅,则用退晕之法,至清代尚沿用之法也。其图案虽已高度程式化,但不若清式之近于几何形。民国十四年本《营造法式》彩画图样着色颇多错误之处,不足为例,尚有待于改正再版。至于实例,唯义县奉国寺,大同薄伽教藏尚略存原形,但多已湮退变色,或经后世重描,已非当时予人之印象矣。

下一章 http://co.163.com/forum/content/1078_168186_1.htm
回复
kanganbei
2005年08月02日 11:55:14
14楼
经典,楼主辛苦了,
回复
sunjy1
2005年08月02日 12:50:41
15楼


是梁老的经典,可惜看的人不多!
回复
xmzcd
2005年08月04日 10:45:14
16楼
很是认真的看了(7),
继续很是认真的去看(8)。。。。
回复
xmzcd
2005年08月04日 10:46:16
17楼
其他的在那里啊?
回复
lilei21400
2010年05月16日 09:32:58
18楼
非常好,辛苦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