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常见质量通病防治22
hepengcheng-520
2009年06月16日 17:17:37
只看楼主

8.28板下端细石混凝土捻塞不密实 板下细石混凝土捻塞不密实,甚至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原因分析:细石混凝土太稀,捣固不密,收缩大。 防治措施:应选用C20级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零左右,或用掺膨胀剂的微膨胀混凝土; 并在的一侧支模,以利捣固密实,但应注意其宽度不得超过板厚。8.29搁板承托及挂镜线等松动或脱落 房屋交工使用不久,出现搁板承托及挂镜线松动,严重者还脱落。 原因分析: 板材抗剪能力差,采用纯粘结方法安装,负荷后即松动脱落。

8.28板下端细石混凝土捻塞不密实 板下细石混凝土捻塞不密实,甚至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原因分析:细石混凝土太稀,捣固不密,收缩大。
防治措施:应选用C20级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零左右,或用掺膨胀剂的微膨胀混凝土; 并在的一侧支模,以利捣固密实,但应注意其宽度不得超过板厚。

8.29搁板承托及挂镜线等松动或脱落 房屋交工使用不久,出现搁板承托及挂镜线松动,严重者还脱落。
原因分析: 板材抗剪能力差,采用纯粘结方法安装,负荷后即松动脱落。
防治措施: 采用粘销结合的方法或在板肋部位装膨胀螺栓固定的方法。

8.30墙面抹灰空鼓、裂缝 抹灰墙面沿板缝产生纵向裂缝;条板与顶板之间产生横向裂缝;墙面产生空鼓和不规则裂缝等。
原因分析1)墙面抹灰操作不当,浮灰未清理干净,浇水过多及抹灰层太厚。 (2)板缝内粘结砂浆挤压不严,或不饱满。 (3)条板上口不方,与顶板粘结不严;下端楼板清扫不净或过光粘结不牢或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捣固不实,收缩大。
防治措施:(1)抹灰前板面认真清扫,浇水适当,并先刷一道107胶水溶液,随即抹107胶素水泥浆 粘结层,抹灰厚度不超过10mm。(2)保证条板上下端与楼板及条板间板缝粘结密实。 (3)空鼓部分应凿去,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并在基层及四周刷107胶水溶液后重新抹灰。

8.31抹灰面裂缝 门洞口上角及沿缝产生纵向裂缝,管线、穿墙孔周围产生龟纹裂缝,面层风干造成干缩裂缝等。
原因分析:板与顶板之间的横向裂缝是由于碳化板顶面为斜面,粘结端面一头大一头过小,小的 一头塞灰十分困难所致;沿板缝产生的纵向裂缝以及门口过梁和门口两侧产生的裂缝均属 于嵌缝粗糙、砂浆不饱满所致;墙面上出现的细小干缩裂缝,是由于第一道灰未达到七成 干就抹第二道灰所造成;另外灰质不好,太稀也容易造成抹灰面裂纹。
防治措施:板与顶板粘结面应预先切割成平面,缝隙处粘结砂浆应能捻塞密实、饱满,所有缝隙都应有一定宽度;门框钉钉子应与捻塞粘结砂浆同时进行,并注意分两道捻塞,两道灰之间应有一定时间间隔;塞缝砂浆稠度以50~60mm为宜。

8.32门口处水泥包角过窄 门口与板面不直不顺,抹灰不交圈,接缝处开裂。
原因分析:由于门口与板的厚度尺寸一样,采用加贴脸的方法,造成水泥包角尺寸过小,不易抹 好,接缝处易开裂。
防治措施: 门口向板一边移动,加大水泥包角,保证抹灰质量。预制混凝土板隔墙

8.33预埋铁件位移或焊接不牢结构墙体或隔墙预埋件位移,影响焊接质量。
原因分析1)预埋件仅用铅丝绑扎固定,预制板浇混凝土时,振捣不当,埋件位移。 (2)埋件位移,焊接时,用钢筋头搭接焊接,造成焊缝不符合要求。(3)埋件构造本身不合理,无法固定。
防治措施:(1)隔墙板与结构墙体、隔墙板之间的预埋件位置必须准确;改进埋件构造,并使埋件 与骨架钢筋焊牢。(2)减少预埋件,该用射钉发或安装膨胀螺栓固定连接铁件的方法,容易保证预埋件位 置准确。(3)改进预埋件构造,加强施工责任心,随时校核埋件位置。 (4)必要时,可采用特种胶粘贴钢板然后焊接或直接粘接。

8.34隔墙板断裂、翘曲或尺寸不准确 在70mm厚隔墙板中的“刀把板”最易在中部产生横向断裂;50mm一般板裂缝较多;墙板安装表面不平整,特别是在板面翘曲或不方时,更突出。
原因分析1)70mm厚墙板采用单层配筋构造不合理,特别在台座上产生后翻身起吊时,在薄弱部 位易产生裂缝,尤其是变端面的“刀把板”中部更易断裂。
(2)50mm厚墙板虽采用双向配筋,由于墙板太薄,面积又大,刚度差,也容易出现断裂。 (3)由于台座不平,模板变形,加工过程又不精心,造成尺寸不准、板面翘曲,安装后墙面不平整。
防治措施:(1)用台座法生产隔墙板时,一般厚度不宜小于70mm。 (2)合理构造配筋。隔墙板宜采用双向∮4间距200mm双层点焊网片;有条件时,可靠虑
预加应力以加强板的刚度,减少起吊运输过程中裂缝。 (3)提高预制加工质量,保证台座平整,模板尺寸准确,并有足够刚度;精心浇筑混凝土。翻身起吊板时,宜先松动,且应在混凝土达到规定强度后进行。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