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柱模板缺陷 8.1 表现形式 (1)截面尺寸不准,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
8 柱模板缺陷
8.1 表现形式
(1)截面尺寸不准,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
(2)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
(3)柱身扭曲,梁柱接头处偏差大。
8.2 产生原因
(1)柱箍间距太大或不牢。
(2)测放轴线不认真。
(3)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方,钢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
(4)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已歪扭,未整修好就使用。板缝不严密。
(5)模板两侧松紧不一。未进行模板柱箍和穿墙螺栓设计。
8.3 防治措施
(1)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
(2)柱子支模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3)柱子底部应有限位,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4)成排柱模支撑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校直与复核位置无误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柱距不大时,相互间应用剪刀撑及水平撑搭牢。柱距较大时,各柱单独拉四面斜撑,保证柱子位置准确。
(5)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柱模外面每隔500mm~800mm应加设牢固的柱箍,必要时增加对拉螺栓,防止炸模。
(6)较高的柱子,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捣口,以便浇筑混凝土插入振动棒,当混凝土浇筑到临时洞口时,即应封闭牢固。
(7)模板上混凝土残渣应清理干净,柱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损伤。
9 板模板缺陷
9.1 表现形式
板中部下挠;板底混凝土面不平。
9.2 产生原因
(1)模板龙骨用料较小或间距偏大,不能提供足够的强度及刚度,底模未按设计或规范要求起拱,造成挠度过大。
(2)板下支撑底部不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荷载不断增加,支撑下沉,板模下挠。
(3)板底模板不平,混凝土接触面平整度超过允许偏差。
(4)将板模板铺钉在梁侧模上面,甚至略伸入梁模内,浇筑混凝土后,板模板吸水膨胀,梁模也略有外胀,造成边缘一块模板嵌牢在混凝土内。
9.3 防治措施
(1)混凝土板模板下的龙骨和牵杠木应由模板设计计算确定,确保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承面要平整。
(2)支撑材料应有足够强度,前后左右相互搭牢增加稳定性;支撑如撑在软土地基上,必须将地面预先夯实,并铺设通长垫木,必要时垫木下再加垫横板,以增加支撑在地面上的接触面,保证在混凝土重量作用下不发生下沉 ( 要采取措施消除泥地受潮后可能发生的下沉 ) 。
(3)木模板板模与梁模连接处,板模应铺到梁侧模外口齐平,避免模板嵌入梁混凝土内,以便于拆除。
(4)板模板应按规定要求起拱。钢木模板混用时,缝隙必须嵌实,并保持水平一致。
10 墙模板缺陷
10.1 表现形式
(1)倾斜变形,墙体不垂直。
(2)墙体厚薄不一,墙面高低不平。
(3)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4)墙角模板拆不出。
10.2 产生原因
(1)围檩间距过大,对拉螺栓选用过小或未拧紧;墙根未设导墙,模板根部不平,缝隙过大。
(2)模板制作不平整,厚度不一致,相邻两块墙模板拼接不严、不平,支撑不牢;模板间支撑方法不当。
(3)角模与墙模板拼接不严,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拆模时间太迟,模板与混凝土粘结力过大。
(4)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后被雨水冲走。
(5)混凝土浇筑分层过厚,振捣不密实;模板受侧压力过大,支撑变形。
10.3 防治措施
(1)墙面模板应拼装平整,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墙体与墙体间,先浇筑墙体宜设置对拉螺栓,用于固定后浇筑墙体模板围檩。
(2)墙身中间应根据模板设计图配制对拉螺栓,模板两侧以连杆增强刚度来承担混凝土的侧压力,确保不炸模。两片模板之间,应根据墙的厚度用钢管或硬塑料撑头,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有防渗要求时,应采用焊有止水片的螺栓。
(3)模板面应涂刷隔离剂。
(4)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