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在亲赴灾区实地考察灾区古建筑与文物损毁情况后表示,地震灾区的"世遗"(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宝"(国家级文化保护建筑)的现状是"整体尚存,露椽落瓦;局部垮塌,存真毁假",历史文物中老祖宗留下的建筑遗产大都没倒,倒掉的多是近一二十年来质量不高的仿古建筑。 正如常青教授考察所发现,在我国名胜古迹中有许多建筑,如寺庙、佛塔、亭台等历经多次强烈地震而巍然挺立、完好无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抗震奇迹。如广西合浦县的四排楼,因经历多次地震及强台风却安然无恙,故被称为"抗震阁";位于河北蓟县的抗震寺--独乐寺,被建筑学权威梁思成先生誉为"集古代建筑之大成",能抗8级以上地震;山西省应县也有"抗震塔"。
正如常青教授考察所发现,在我国名胜古迹中有许多建筑,如寺庙、佛塔、亭台等历经多次强烈地震而巍然挺立、完好无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抗震奇迹。如广西合浦县的四排楼,因经历多次地震及强台风却安然无恙,故被称为"抗震阁";位于河北蓟县的抗震寺--独乐寺,被建筑学权威梁思成先生誉为"集古代建筑之大成",能抗8级以上地震;山西省应县也有"抗震塔"。
这些古代建筑何以能抗震?一些建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一是这些古建筑均为木建筑,木材是柔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恢复原状的能力;二是在结构上、梁柱之间、斗拱之间,或榫卯连接,或木齿相咬,均无一铁一钉,不仅结实巧妙,而且能耐蚀抗震;三是在建筑上,有的是以多根圆柱承重,当地震力作用于建筑时,圆柱之间会产生缓冲力,从而使建筑不致因地震突然袭击而遭到破坏。
《图解中国建筑史》一书的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有其必然性。以建筑材料而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在维持建筑使用寿命上并不占任何优势,木制的梁架、门窗、柱子经不起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但恰恰是这种充满柔性的木结构,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形式。
这样的例子在国外也并不少见。在日本神户和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木结构建筑或是稍微变形而绝不倒塌。即使在强大的地震力下,木结构建筑被整体推前了数米或被抛离了基础,但仍完好而无散架。由此证明了木结构建筑在各种极端的负荷条件下,其结构的抗地震稳定性和完整性。日本政府在神户大地震后,就曾明令所有的民用住宅必须采用北美的木结构建筑。
现在我国除一些农村地区外,大部分建筑已经摈弃了木结构,因此照搬古人已不大可能。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不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应用。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应以此次地震为契机,重新认识我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在灾后重建以及今后的新建楼房中,借鉴古人"防震抗震"的智慧,建更多"震而不倒"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