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固体废弃物煤气化渣(CGS)为材料,通过水热法制备改性煤气化渣(MCGS)吸附材料,并用于吸附Cd 2+ 。由于CGS吸附Cd 2+ 能力较低,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模型方法优化改性条件,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表征CGS及制备的MCGS的物理化学性质。改性结果表明,MCGS最佳反应条件为碱度6.20%~8.10%、温度102~108℃和时间138~192 min,温度对MCGS吸附Cd
摘 要 以固体废弃物煤气化渣(CGS)为材料,通过水热法制备改性煤气化渣(MCGS)吸附材料,并用于吸附Cd 2+ 。由于CGS吸附Cd 2+ 能力较低,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模型方法优化改性条件,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表征CGS及制备的MCGS的物理化学性质。改性结果表明,MCGS最佳反应条件为碱度6.20%~8.10%、温度102~108℃和时间138~192 min,温度对MCGS吸附Cd 2+ 性能影响最大。改性后Si-O-Si键断裂,MCGS表面含有丰富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别为255.08 m 2 /g, 0.24 cm 3 /g和3.72 nm;吸附结果表明,当Cd 2+ 浓度50 mg/L、MCGS投加量为0.10 g时,Cd 2+ 饱和吸附量为13.96 mg/g;当Cd 2+ 浓度40 mg/L、MCGS投加量为0.20 g时,Cd 2+ 去除率98.08%;MCGS对重金属Cd 2+ 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本研究可为CGS处理含Cd 2+ 废水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煤气化渣;改性;重金属吸附;Box-Behnken响应面法
1 前 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采矿、冶炼、电镀等行业已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Cd 2+ 污染 [ 1 ] 。Cd 2+ 因具有毒性高、亲和力强、难以处理等特点,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 2 ] 。目前处理Cd 2+ 污染的方法有化学沉淀法、膜过滤法、吸附法等 [ 3 ] 。吸附法因具有成本低、不产生副产物等优点 [ 4 ] ,常被用于去除废水中的Cd 2+ 。高树芳等 [ 5 ] 将深红酵母高温灭菌后培养2880 min,对Cd 2+ 的吸附量为8.86 mg/g;Karunanayake等 [ 6 ] 将磁铁矿沉淀到湿法快速热解生成的生物炭上制备磁性生物炭,其对Cd 2+ 的吸附量为16.00 mg/g;Zhu等 [ 7 ] 采用脂肽改性钠蒙脱石,实现了对Cd 2+ 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9.50 mg/g。然而以上工艺存在操作复杂、成本高和周期长等不足,因此,亟须寻找一种操作简单、无污染且低成本的工艺,用于处理含Cd 2+ 污染废水 [ 8 ] 。
煤气化渣(CGS)是煤中有机质转变为富含H 2 , CO和CH 4 的产物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弃物 [ 9 , 10 ] ,通常呈现为粒径较小的飞灰状 [ 11 ] 。CGS由硅酸盐玻璃体和不定型碳组成,包括大块玻璃体和非静态多孔碳 [ 12 ] ,其主要成分为SiO 2 , Fe 2 O 3 , Al 2 O 3 和C等 [ 13 ] 。目前,我国CGS处理方式主要是堆放或填埋,而长时间堆积会增加维护成本,同时较小的微粒会随空气中气流散布,产生扬尘;径流液和渗滤液的流动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 [ 14 ] ,从而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2021年我国CGS产量超过3000万吨,但利用率不到30%,且主要集中在建工建材制备、土壤与水体修复和残碳利用等领域,产品附加值较低 [ 15 , 16 ] 。因此,对CGS的高值化利用迫在眉睫。
CGS作为吸附剂是提高其附加值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CGS中含有Ca, Fe等杂质元素及一定量的残碳,导致其吸附位点不足,存在去除效率低和循环利用困难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性以提高吸附性能。目前,常用的改性手段之一是使用碱作为助熔剂来分解CGS中的莫来石、石英等物质 [ 17 ] ,再结合碱式盐改变石英的晶体结构,制备A型沸石和SAPO-20分子筛杂晶,比表面积可以达到311.00 m 2 /g [ 18 ] ;Ji等 [ 19 ] 使用NaOH对CGS进行改性,在不进行高温煅烧的条件下成功制备出NaP沸石,比表面积可达161.06 m 2 /g。
本工作以CGS为原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N 2 脱吸附等温线和比表面积(BET)、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手段分析改性煤气化渣(MCGS)的物理化学性能,采用碱改性方法,通过建立Box-Behnken响应面模型优化碱度、温度、时间等反应条件,得到最佳制备工艺。考察Cd 2+ 初始浓度、投加量、温度等因素对Cd 2+ 吸附量的影响,并结合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曲线模型,阐明MCGS对Cd 2+ 吸附机理,为CGS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提供理论依据。
2 实 验
2.1 实验原料
表1 CGS的主要化学成分 Table 1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GS
Note: a represents total iron, which means the sum of the fractions of iron in the five categories of magnetic iron, hematite iron, iron carbonate, iron sulfide, and iron silicate; b represents the amount of burned loss, which means the mass lost after burning in the ash, mainly refers to the water of chemistry and carbon dioxide.
图1 CGS的XRD图Fig.1 XRD pattern of CGS
2.2 CGS改性实验
2.3 Box-Behnken模型
],以碱度( B)、温度( T)和时间( t)作为自变量,将Cd 2+吸附量( Y)作为响应值,通过Design Expert 8.0软件分析得出自变量和响应变量间的关系,建立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得到MCGS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实验水平及编码如表2所示。
表2 因素水平码 Table 2 Codes and levels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表3 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结果 Table 3 Box-Behnken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ults
2.4 表征方法
2.5 吸附实验
(1) |
(2) |
(3) |
(4) |
式中, t 为时间(min), q t 为在 t 时刻的Cd 2+ 吸附量(mg/g), q e 为在平衡时的Cd 2+ 吸附量(mg/g), C 为与吸附层边界厚度有关的常数(mg/g), K 1 为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min -1 ), K 2 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常数[g/(mg·min)], K p 为颗粒内扩散模型的吸附速率常数[g/(mg·min) 0.5 ]。
利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曲线模型对MCGS吸附Cd 2+ 的过程描述。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公式见式(5)和(6):
(5) |
(6) |
式中, q e 为MCGS对Cd 2+ 的平衡吸附量(mg/g), ρ e 为MCGS对Cd 2+ 吸附后的平衡质量浓度(mg/L), q m 为理论最大吸附量(mg/g), k 1 为与相互作用能量相关的Langmuir吸附常数(L/mg), k f 为Freundlich亲和力系数[mg (1- n ) /(L n ·g)], n 为Freundlich线性指数。
2.6 解析/再生实验
在吸附试验结束后,将固液分离出的MCGS置于60℃的烘箱中烘干,然后称取0.10 g,置于溶液体积40 mL、浓度为1 mol/L的HCl溶液中,震荡720 min,再用去离子水洗涤,干燥后重复使用,测定其再生性能。
3 结果与讨论
3.1 Box-Behnken模型
表4 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表 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significance test table
(7) |
3.1.2 响应面图分析
采用三维响应面图和二维等高线图分析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对Cd 2+ 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图3 Box-Behnken响应面方程残差图:(a) 正态分布概率;(b) 预测值与残差的关系;(c) 观测顺序与残差的关系;(d) 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比较Fig.3 Box-Behnken response surface equation residual diagrams: (a) probability of normal distribution; (b)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dicted value and residual error; (c)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ervation order and residual error; (d) comparison between predicted value and actual value
3.2 改性前后CGS性能表征
]。图4(b)和表5为CGS和MCGS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结果。CGS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101.32 m 2/g和0.13 cm 3/g,改性后增加至255.08 m 2/g和0.24 cm 3/g,改性后孔径由4.99 nm降至3.72 nm。由图4(b)可知曲线为IV型,滞回线为H4型,即CGS的孔结构主要是狭缝楔形介孔。表明在碱性条件下,CGS表面结构被破坏并发生重组,碱度、温度和时间两两交互作用对CGS的比表面积产生影响,导致比表面积变大,吸附性能增强。图4(c)和4(d)为改性前后的SEM图。由图可知,CGS主要由表面光滑的微珠和呈絮状或薄片状块体组成,改性后MCGS的无定型块体增多,同时微珠表面被刻蚀,表面形貌发生改变。
图4 CGS和MCGS的 (a) 红外光谱图、(b) 孔径分布图和 (c), (d) 扫描电镜图Fig.4 (a) Infrared spectra, (b)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and (c), (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of CGS and MCGS
表5 CGS和MCGS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Table 5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analysis of CGS and MCGS
3.3 Cd 2+ 吸附性能
3.3.1 吸附条件对Cd 2+ 吸附性能的影响
考察Cd 2+ 初始浓度和MCGS投加量对Cd 2+ 去除率和吸附量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图5(a)为当MCGS和CGS投加量为0.10 g、溶液体积40 mL时,不同Cd 2+ 初始浓度对Cd 2+ 去除率和吸附量的影响。对于MCGS,Cd 2+ 初始浓度由10增加至50 mg/L时,Cd 2+ 吸附量由3.80 mg/g提高至13.96 mg/g,而CGS对Cd 2+ 吸附量最大为10.26 mg/g。这是因为Cd 2+ 浓度较低时,MCGS的吸附位点较多,吸附量随着Cd 2+ 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大,去除率较高;但是随着Cd 2+ 初始浓度增加,MCGS吸附位点趋向饱和,去除率逐渐降低。当Cd 2+ 浓度升高至40~50 mg/L时,Cd 2+ 吸附量曲线趋于平缓,这是由于初始浓度逐渐成为附着驱动力,产生传质阻力,阻碍Cd 2+ 吸附 [ 29 ] 。
图5 不同Cd 2+ (a) 初始浓度与 (b) 投加量下CGS和MCGS对Cd 2+ 的吸附性能Fig.5 Adsorption of Cd 2+ by CGS and MCGS at (a) differ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and (b) different dosages
图5(b)为当Cd 2+ 初始浓度为40 mg/L、溶液体积40 mL时,不同MCGS和CGS投加量对Cd 2+ 去除率和吸附量的影响。总体来看,随着MCGS和CGS投加量增加,Cd 2+ 去除率不断升高,吸附量逐渐减少,这是由于Cd 2+ 溶液含量有限,会使单位质量吸附剂吸附的Cd 2+ 减少,从而使吸附剂不能被充分利用。当MCGS投加量由0.025增加至0.20 g时,Cd 2+ 去除率由87.69%升至98.08%,但CGS对Cd 2+ 去除率不超70%,这归因于MCGS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从而随着投加量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使Cd 2+ 去除率增高。
3.3.2 动力学模型
当MCGS投加量为0.10 g,Cd 2+ 初始浓度为20, 40和50 mg/L时,测定吸附时间在5~720 min下的Cd 2+ 吸附量,如图6所示。由图6(a)可知,对于不同Cd 2+ 初始浓度,均在5~360 min内吸附速率较快,且在360 min时基本达到平衡,因此在5~360 min时间内进行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图6(b)]、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图6(c)]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图6(d)]拟合,具体吸附动力学参数如表6所示。由图6(a)可知,MCGS对Cd 2+ 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是因为溶液中待吸附离子和吸附位点较多,且随着Cd 2+ 堆积在MCGS表面上,溶液中Cd 2+ 浓度降低,同时吸附速率也会下降。由图6(b)~6(d)可知,MCGS对Cd 2+ 动力学拟合曲线不经过原点,表明吸附过程是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共同控制 [ 30 ] 。由表6可知,MCGS吸附Cd 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系数) R 2 均高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MCGS对Cd 2+ 吸附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
图6 (a) 不同Cd 2+ 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MCGS吸附Cd 2+ 吸附量的影响;(b) 准一级动力学方程曲线;(c) 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曲线;(d) 颗粒内扩散模型曲线Fig.6 (a) Effect of different initial Cd 2+ concentrations and adsorption times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d 2+ by MCGS; (b) quasi-first order kinetic equation curves; (c) quasi-second order kinetic equation curves; (d)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model curves
表6 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和颗粒内扩散拟合结果 Table 6 Quasi-first order, quasi-second order kinetics, and intraparticle diffusion fitting results
3.3.3 吸附等温线模型
图7和表7为MCGS吸附Cd 2+ Langmuir与Freundlich模型拟合曲线和等温线常数。 R -sequared ( R 2 )值均接近1,表明拟合良好,由表7可知 R 1 2 =0.9999> R 2 2 =0.9998。此外,在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中,最大吸附能力( Q m )值为11.40 mg/g,与实验结果更为接近。因此,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MCGS对Cd 2+ 吸附过程,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
图7 (a) 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 (b) 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Fig.7 (a)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and (b) 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
表7 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参数 Table 7 Parameters of adsorption isotherm of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models
3.4 MCGS循环利用性能
图8 循环次数对MCGS吸附Cd 2+ 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Fig.8 Effects of cycle times on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removal rate of Cd 2+ by MC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