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制造,还是制造乡土?什么是真实的乡土建筑?
刘潇然
刘潇然 Lv.2
2024年06月20日 11:22:09
只看楼主

近年来,要是说到最出圈的乡土建筑,陶磊老师132万建设的西北乡村红砖房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品,它让甘肃的一座建筑结结实实地上了一次热搜。而最近节目又一次回访了红砖房,节目组也请住建部工作人员和老杜现身说法解答了观众关心的种种问题,但是对于这座建筑的争论还远未结束。   饱受争议的红砖房 来源:网络


近年来,要是说到最出圈的乡土建筑,陶磊老师132万建设的西北乡村红砖房是一个绕不开的作品,它让甘肃的一座建筑结结实实地上了一次热搜。而最近节目又一次回访了红砖房,节目组也请住建部工作人员和老杜现身说法解答了观众关心的种种问题,但是对于这座建筑的争论还远未结束。


 

饱受争议的红砖房 来源:网络


吃瓜群众激情评论固然反映了大家对乡土建筑的最真实看法,但是在吃瓜观众散场之后,建筑师不得不对此进行反思。而真正引发笔者注意的是这样一个差异。


当时老杜向设计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重建一个二层小楼。为此,老杜还特地带设计师看了一下隔壁邻居建的 欧式小洋房 ,可能在老杜看来,这样的建筑才是符合他心理预期的,美的建筑。而设计师则把这种要求归结为一种农村人的固化思想,虽然最后依然是修建了二层小楼,但是最后的建筑风貌也是 朴素的民房风格 ,与老杜最初的意向可谓是相去甚远。


 


这种差异实在是引人深思,一位是西北地区土生土长的农民朋友,一位是大都市里的设计师,结果前者的眼中的乡土建筑是十分现代的,而后者眼中的乡土建筑却是非常质朴的。 那么,村民亲手“乡土制造”的“小洋楼”,和设计师用来“制造乡土”的建筑,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乡土建筑



1. 乡土制造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村环境也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因此,想要了解“乡土制造”发生的变化,真实的乡土建筑是不可或缺的样本。而一些已经被旅游业“占据”的乡村,因为已经进行过相关的规划与改造,其原貌我们也不得而知。所以,笔者选择调研了北京朝阳的马泉营村,以了解在在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建筑所呈现的形态。


马泉营村地理环境优越,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马泉营村是一座处于乡村改造工作前线的乡村。距笔者与村民的交谈可知,马泉营村与1979年首次改造,在97年又经历了一次改造。可以说,马泉营村也算是新时代新乡村改造工作下,比较有代表性的产物。


 


那么在这个代表性的村里,我们村民自己建设的乡土建筑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妨通过走访的四个样本来看一看。


样本一:外卖骑手之家

 

外卖骑手之家 拍摄者:广土九日


在北京这座繁华的城市里,穿着蓝色与黄色服装的外卖骑手穿行在大街小巷,已经成为了城市一景。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外卖骑手在下班后将居于何处。交通便利的乡村可能是答案之一。


这座外卖骑手之家坐落于村庄大门往南500m处,由三栋体量不一的建筑围合而成,房子经过改造,原有的房间结构被拆解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卧室,公共空间的部分仅有客厅与厨房。而由于该建筑外围是未规划地,建筑东面靠近未规划地的围墙,导致其东北面的房间全都为“黑房间”,生活质量令人堪忧。而建筑屋顶为了节约成本,直接使用了彩钢顶,导致屋子的保暖也不佳。


 

房屋平面图 作者:广土九日


样本二:宠物“行宫”


 

院子里的宠物 拍摄者:卷风


你或许可以想象农村有野猫,野狗,家畜。但是你能想象农村也有边牧犬,比熊犬,布偶猫,甚至是金刚鹦鹉吗?从建筑整体来看,这座建筑呈现两户联建,二层小楼的格局,整体风格呈现出了一种“欧陆风”与“新中式”混合的折中主义风格,别墅整体呈现西式小洋楼的风貌,但细节处却采用了小石狮子这些非常中式的元素,这种风格在当地也是相当常见。


后来和保姆的交谈中,我们得知,房主人平时在城里当老板,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才会来这座别墅里歇息几天。如此看来,新农村对于老板来说,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一个度假的“行宫”。而乡土建筑对于老板最大的吸引力,是提供了一个可以按照其个人兴趣改造的空间,来饲养自己喜爱的宠物。


 

乡村别墅的豪华大门 拍摄者:卷风

 

门口的汉白玉小石狮子 拍摄者:卷风


样本三:巫山烤鱼

 

一层是巫山烤鱼店,二层是群租房,三层是鸽子笼 拍摄者:豆本豆


这栋建筑为砖混结构,原有建筑为两层,一层为商业,出租为巫山烤鱼店铺,二层分割成6间不同大小的租赁房间,二层之上为私自搭建部分,以鸽笼为主。建筑背面有着独特的烟囱设备,这是因为饭店客观条件的限制,临近空地上种着蔬菜。残存的墙体为拆迁遗留物。整栋建筑现已完全出租,一楼改造为了底层商铺并出租,二楼的私自搭建部分也是被分割为单间向外出租,二层之上的彩钢房主要是为了便于养鸽子,为鸽子笼遮风避雨而修建。形成了商家,租户,鸽子共处一楼的局面。


 

建筑背面的烟囱 拍摄者:豆本豆


样本四:“旅馆”与家

 

“旅馆”与家 拍摄者:无敌大辉哥


该房屋位于马泉营东南部,为统一制式房屋,自建部分位于屋顶,为出租单间。房屋除户主居住以外,其余房间对外出租,在马泉营村中具有代表性。房东住在一楼,租户一般是通过旁边的楼梯上到二楼或者三楼,二者流线不交叉。据了解,房东仅靠租金就可以月入过万,这样丰厚的收入,也让这种类似“旅馆”与家融为一体的模式在村里较为普遍。


 

内部的出租房 拍摄者:无敌大辉哥


以上三个样本基本上囊括了马泉营村建筑的几种较为常见的使用方式:自建不住(样本一、三)、自建少住(样本二)、自建长住(样本四)。而村民的种种建设方式,例如建小单间,改造成店铺等等,这些自行改造完的建筑要么改建的部分风貌极为简陋,要么极为豪华,与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似乎在马泉营村,乡土建设建设的方向已经不是单纯的提升自己的居住质量, 而是在于如何最大程度 上通过建筑获取个人的利益 ,迎合自己在城市实现不了的乐趣。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些乡土建筑的建设方向转变,是出自赚钱也好,乐趣也罢,本质上还是反映了乡民想改善自己生活的迫切愿望。只不过,他们没有使用建筑学的手段, 而是出于一种更加现实的社会经验与价值判断,来建设乡土建筑 。而这种社会经验与价值判断背后的转变,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找出乡土建筑转变的重要因素。


因素一:地理区位


朝阳区作为北京的主城六区之一,地理位置可谓相当优越,可谓是寸土寸金,其地价也一直居高不下。莫说是朝阳区,笔者所在的海淀区,一个单间的月租就达到了3000-4000元。这对于许多在北京打工的年轻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马泉营村不仅地处主城六区交通便利,而且自建房的月租基本都在1300-2000左右。因此,马泉营村凭借这一优势很快就吸引到了大量的租客,租客为村民带来了收入,而村民为租客提供了廉价的住房,这也是一种“双向奔赴”。


 

笔者所在的海淀区平均房价 拍摄者:卷风


因素二:农村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在马泉营村这样身处中心城区的村庄里,显得尤为突出。农转非的政策让农村的劳动力不再与农田相绑定,农村人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选择权。而在失去农田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后,很多剩余的劳动力只能选择去城市里或者附近的乡村企业打工。


 

在城市里打拼的农民工 来源:poco摄影 武汉寻梦


从事农民问题的研究学者大多将这些农民归纳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被称作“离土不离乡”,即在本地创办的乡镇企业工作,另一种被称为“离土又离乡”,即从故乡走进集镇,甚至大都会,或打工,或经商,流动到故乡之外的地方居住。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农民都是被动离开了自己的土地。


而马泉营村村民把自己的房子改造为出租房的模式,则是一次“主动出击”,他们既没有离开自己的乡土故居,也实现了经济利益上的营收,属于是自己摸索出来一条 “不离土也不离乡” 的道路。只是村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私改房屋也是不安全的,这样的道路能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出租房内电线乱接的情况屡见不鲜 拍摄者:广土九日


因素三:社会与文化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不仅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在无形中重写了农村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一方面,农村人离开了自己的土地,而新的租客不断涌入村庄。导致从前的“熟人社会”结构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生人社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如是说:乡土中国“公”“私”也是相对的,这只是取决于群己、人我的划界问题。熟人社会的消失也伴随着村民间“共享”“户主”等乡风的消失。而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通常是以己为中心,以情为权衡的情况下, 陌生人涌入所导致“乡情”不断削弱,而“己”这个中心不断膨胀。 而这样的膨胀会带来炫耀、攀比心理等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这样思想下建设的乡土建筑也是这一心理在物质上的反映。

 

淳朴的乡风是熟人社会的产物 来源:网络


就笔者所调查的马泉营村来看,不得不承认,虽然目前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整个社会带来了众多发展的机会,但是也对我们的农村环境与乡土社会产生了长足的影响。导致了现代农村"乡土制造'的产物无论是从外形上、营造理念上、还是用途上都已经和我们熟知的乡村相去甚远。既然原有的已经留不住了,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制造”这种“乡土感”,把乡土的农村重新带回到现代社会呢?于是乎,设计师们开始了自己在农村领域的尝试。




2 制造乡土


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各大设计院、规划院等纷纷入局乡村,为国家的乡村振兴行业贡献自己的设计力量。对于蕴含着丰富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乡村,很多的设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许多响亮的口号,包括但不限与“艺术乡建”、“留得住乡愁”、“让中国山水意境重返乡村”等。这些口号与倡议涵盖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对乡土建筑风貌的保留,甚至有老旧材料再次回收利用的探索等等。如此看来,这些点的总结真是太到位了,看来保护乡村的乡土气真是刻不容缓。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建筑师们是如何在乡村进行设计的吧。


 

在乡村改造中随处可见的标语 来源:美篇  洛邑炎弟


2014年,浙江松阳的一座小山村陈家铺,一家坐落于悬崖之上的小书店火了。一时间,吸引了无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开发者也宣称,书店要以其自身的能量打造新的文化景观。以选址来看,整个村子被梯田、竹林、古树、山峦簇拥着,而平民书局选择了一栋旧房子,来一栋特别的崖居式夯土民居建筑。


 

书店与外环境的融合 来源:网络


其外立面选择的材料也确实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相协调,而且房子的结构还是以原来的木屋架为主,但主体结构进行了加强。从外观来看,整个尺寸和墙面都没有变化,还是老房子,很符合如今“修旧如旧”的方针。


我们再看一看室内吧,首先材料的选择也很有乡土气息,混凝土墙面配合原先房子的木构架,透露着一股简洁明了的韵味。同时运用了麻绳材料来体现一种手工质感,极富乡村风格。其次,再书店的功能方面,松阳陈家铺平民书局将首次开设驻村作家写作中心。这是一个具备完善生活动功能的场所,占地101平米,包含有卧室、起居室、厨房、花园露台,风景宜人,富有自然韵味。


 

书局的室内环境 来源:网络


开发者还说书局将定期邀请作家进行驻店创作,这有点类似于国外的Artist-In-Residence。并且在书店里还设置了松阳文化专区,拓展松阳文创产品,在未来要打造一条“乡村文艺复兴”之路。


 

松阳文创产品专区 来源:网络


事实上,这家书店无论是造型,风貌,材料等简直是不能再“乡土”了,甚至可以说是把这种乡土风格表现得淋漓精致了。也很符合建筑师对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审美,建筑肌理,建筑与外环境关系的定义,这几点,我们用身为建筑师所学习的知识,也是能够解读的。如此说来,松阳平民书店的形式与功能结合地相当之好,简直可以写进“乡土建筑”建设的教科书了。


 

平民书局的夜景 来源:网络


然而,形式上的完美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 那就是建筑的出发点,它的出发点完完全全是为了取悦来到乡村消遣的城市居民而设计的,而非生活于此的农民。 农民可能会在农闲的时候来这里看看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里喝咖啡,冥想,买文创产品,来听城市作家举办的Artist-In-Residence。建筑师在按照自身的理想和设计意图改造乡村,营造一个梦想的场景。当然也会强调村落的主体,强调尊重村民的自主性和现实需求,但是在缺乏对乡村经济背景,生活习惯,社会关系等内在要素深入了解的背景下,建筑的实际结果是与此相违背的。


实际上,很多乡土建筑设计设计看似有很好的出发点,但最后却倒向了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局面。而设计师如此热衷于“制造乡土”的建筑,背后有其实也蕴含着自己的道理。


一、建筑师的自证


在面对一个有别于城市建筑的乡土建筑时,体现其地域性几乎已经建筑师的一节必修课了。而如何表现地域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借鉴周围建筑的形式、材料等,而达到“回应场地“的目的。例如木架梁、茅草屋顶,红砖墙等,似乎已经成为了设计乡土建筑的标配,建筑师也需要这些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设计的确具有“ 乡土性”。


 

渭南.南焦村 来源:谷德建筑网


这种设计固然也有合理性,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乡村当作了一个静态的地区,而非以动态的眼光来衡量乡村的建筑。木架梁也好,茅草屋顶也罢, 这些建筑构件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乡民回应场地问题所采用的手段。 如今的乡土建筑建设过程中,其实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闽黔鄂乡村规划研究与实践会议上,设计师洪金聪先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种老宅木架梁的结构应当予以保留,但是考虑到其造价比较高并且后续的维护也不容易,想要推广这种形式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说,乡土建筑的形式是设计师自证“回应场地”的有力手段,但是这种“制造乡土”的手段一旦脱离了实际建设,沦为符号化的象征,则会带来诸多问题。


二、甲方的期望与产业的发展


既然设计师要用“制造乡土”的手法自证,那究竟是证明给谁看呢?答案很简单——甲方。自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就成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以乡镇政府为主体的甲方,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发展问题,例如,许许多多被城市化进程影响的乡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问题,由于农村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局限,很多人才选择了发展前景好的大城市,导致农村人才外流,人才匮乏,试问如果连乡民都没有了,那投入再多到乡村还有用吗。 而这时候,建筑就被期待成为一种改善人居环境,将人流带回乡村的手段。


 

与旅游业绑定的乡村 来源:网络


所以新时代的乡土建筑,是能够’制造乡土“的建筑,我们寄希望于满足了 城市居民想象中”乡土感“的建筑 ,可以带来城市人的青睐。近年来一些以旅游经济致富的乡村也都在强化这一判断。一些村庄例如文村,良渚文化村等,政府见证了旅游经济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这些村子无一例外,在建筑风貌上都别具自己的”乡土“特色,从而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这也就不难理解,建筑可以也是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继而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带来村庄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回流,乡村文化的复兴等等。


 

“网红”小镇模式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



但是,这种手段本质上还是一种 “城市的方式” ,它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城市化的进程也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如果未来逆城市化现出现,原有的乡土建筑一旦被全面推倒,还能退回去吗?其次,这种“制造乡土”的手段忽视了农民的主体性,虽然政府是甲方,但是农民才是真正的使用者。农民不想去“制造乡土”,对于农民而言,他们居住的地方本就是乡土。而乡村建设的价值,既不在于政治精英着眼于社会稳定的政治下乡,也不在于知识精英完成社会理想的文化下乡, 而在于农民自己,究竟何以从中得到多少好处?


3 何为正道


总而言之,这种农民视角与建筑师视角下的矛盾,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涵盖了环境变迁、产业经济、地域文化等多种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建筑所探讨的范畴。传统的工科建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功能与空间,然而这种逻辑在农村建筑就未必适用,因为“乡土制造”的建筑本质上是乡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物质体现,把空间与功能做好还远远不够。那建筑师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何崴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一个建筑,特别是在乡村,有三重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容器,它好用;第二个作用就像酵母,它能够激发周边的活力;第三个作用是灯塔,它会像远处的一个亮光一样,让更远的人看到这里,把人吸引过来。”


在笔者的解读里,容器这一点很好理解,首先要明确乡土建筑是乡民生活的容器,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还是 尊重乡民的生活 ,为乡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融入村民生活 来源:谷德建筑网


而”酵母“则是针对于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活力缺乏问题。缺乏活力的乡村往往是一些空心化现象十分显著的村庄,贫穷的村庄缺乏相关的产业,留不住真正的农村人,这些年轻人只能被迫离开自己生长的土地,去城市里或者乡镇企业打工。到最后如果连乡村人最后都没有了,那再好看的空间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酵母”强调的是建筑可以在经济上激活乡村,挖掘农村的发展潜力,打造可以留得住乡民的产业,走出一条 “不离土也不离乡” 的道路,而非出租自家的房屋这么简单。


 

背井离乡的打工人 来源:500px 胡巧华


而灯塔,则是针对乡村的文化现状。为什么乡民祖祖辈辈建设起来的乡土建筑,可以在20年里被彻底地推翻?答案就在于文化不自信,核心文化缺失。在碧昂卡.博斯克的著作《Origina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她认为农民通常会将这些传统的建筑符号与曾经贫穷落后的生活联系起来,而西方与中国城市里的现代化建筑则是一种富足与体面的象征。 出于一种经济实力上的自我证明、以及向同乡炫耀的心理,因此这种现代化建筑在农村被广为接受。


 

农村的豪宅 来源:网络


而”灯塔“则让外面的人看到,其实乡土生活也自有其美好的一面。这种作用区别于19世纪英国掀起的浪漫主义造园运动,英国的运动本质上是以乡村来对抗城市文化,是对城市化的不满。而“灯塔”的意义则在于通过展示农村的独特性,从而可以实现农村与城市文化的并行,让乡民认识到自己的建筑语言也自有其精妙之处,进而可以带动人流、带动乡村发展,树立村民的文化自信。


 

乡村的生产生活文化也自有其迷人之处 来源:网络


其实通过了这么多的讨论,可能有的读者会觉得,乡土建筑内部的关系实在是过于错综复杂了,近年来也有不少知名的建筑师在乡土建筑上翻过车,而业内对于乡土建筑的定义也一直是比较模糊的。但是笔者认为,城市里的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其实而农村里的人也有。带着这个最基础的观点去设计, 希望无论是“乡土制造”还是“制造乡土”,都能为生长于斯的乡民带来真正幸福的生活。 


 

来源:网络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