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知名寺院,相当“出圈”的建筑设计
得得奥普
2024年05月20日 13:38:45
只看楼主

来源:ABBS

  “年轻人的苦,寺庙最清楚,”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 “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寺庙里坐坐, 就会感觉整个人活得都通透了。” 种种流行语表明,似乎寺庙在当下变为了年轻人的精神寄托。 在这里,年轻人追求一个灵魂安放之地,一份心静,一份释然以及一份在经历了磨难困苦之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的勇气。

 



“年轻人的苦,寺庙最清楚,”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

“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寺庙里坐坐, 就会感觉整个人活得都通透了。”


种种流行语表明,似乎寺庙在当下变为了年轻人的精神寄托。


在这里,年轻人追求一个灵魂安放之地,一份心静,一份释然以及一份在经历了磨难困苦之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的勇气。



寺庙里的禅意与静谧,为当代年轻人焦躁、漂泊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温柔的避风港,短暂地逃离现实生活,缓解积蓄已久的压力,同时满足年轻人的情绪价值并提供精神价值。



寺庙建筑设计其实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它是“佛系”建筑美学的代表,人们徜徉其中能够体验到佛学与艺术的精妙结合。


生活中的一切喧嚣在此得以洗涤,回归纯净。 人生无非是一场修行,莫向外求,但从心觅,顺遂无虞,皆得所愿



01

 智利巴哈伊寺庙 

Hariri Pontarini Architects


巴哈伊寺庙坐落在圣地亚哥边缘,倚靠着安第斯山脉的脊梁, 将空间与光、形式与材料作为语言,阐释了巴哈伊的哲学和教义 ,使其成为一种世人皆可受用的精神与情感体验。



在这座建筑的深处,蕴藏着一种信仰和愿望,希望人类相互凝聚、彼此联系,创造出一个友好的、每个人都能找到精神寄托的场所。


寺庙仿佛含苞待放的花苞,以扭转的姿态形成优雅的聚合,最终交汇于顶部的窗洞。


由此在与地面相连的中央空间周围营造出轻盈的律动, 体量拥有九个立面 ,立面上的九个入口由形到心向每一个人敞开,展现出一种普世的吸引力。



寺庙的内部空间与其融入场地的轻柔外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进建筑内部空间便会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内部空间透过玻璃外墙和半透明大理石“花瓣”从光线中汲取生命 ,将游客包裹在温暖的氛围中。木制长椅的弧形轮廓使人们聚集在一起,这一种真正的凝聚,而非形式上的集合。



比肩而坐的人们将在静默的沉思中感受彼此的存在。波浪形的夹层空间使人们在满足独处需要的同时不至于与下方的人群完全脱离。


寺庙作为一个人的活动的精神场所,其是轻盈的,同时也是牢牢扎根于地面的,能够给人带来永恒的感觉。




02

 东京Zuishoji寺庙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建筑师设计借鉴了中国寺庙的传统布局方式 ,强调建筑的朝向和进深,重点突出从寺庙的储藏室开始一直向前延伸的轴线。



建筑师在 寺庙轴线的南侧设置了一个U型的回廊和禅院 ,使其与周边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U型回廊围合出一个庭院,庭院的中心是一个水池,水池的中心的舞台为人们提供了举办社区活动和表演的场地。



该项目为隈研吾建筑事务所在东京市中心的隐市之作, 金瓦琉璃、浅池映日,廊道纵横、步移景异。


在这里当代建筑设计与古代庙宇巧妙平衡 ,带给人们静谧之感,营造出禅意氛围。




03

 印度Balaji寺庙 

Sameep Padora & Associates


该项目旨在为南迪亚尔附近村庄的居民设计一座寺庙,项目场地位于南迪亚尔一处干旱的地带。


设计师尝试在此营造出一个空间, 该空间不仅要展现出寺庙文化的社会性,还要能适应场地的生态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寺庙建造采用生态策略 ,第一步是修复地下水源,水源从石灰石矿场流出,被引入低洼处的补给坑。


水坑的堤岸被改造成举办社会活动的场所,以传统石梯的形式,成阶梯状进入水体。


这种处理陆地与水体关系的阶梯是印度历史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神庙与水阶梯是 二元对立 的矛盾又互补的关系 ,二者存在虚实对比,是向天空的延伸与向地下空间的深掘的辩证统一。


寺庙的设计同时借鉴了印度教寺庙中的一些特征,内部空间是从外部结构中挖掘而成,以实现建筑特殊的厚重感。



其具有可识别性,但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传统的特征分解到细节,随后再进行重组。


寺庙下半部分保持着与主体部分相同的结构,融入土壤和植物以缓冲热量,该寺庙同时也是传统寺庙的一种抽象表达。


04

 京都玻璃庙宇 

Takashi Yamaguchi & associates


京都玻璃庙宇坐落于京都五大名山之一的船山的山脚下 ,船山以其夏季的篝火而闻名。


建筑师旨在通过设计使寺庙的生命力从过去一直延续到未来。设计从基地与现有建筑之间的关系入手,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基地。



樱花花园、石头花园、池塘花园以及枫树花园,每一个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新建筑将被放置在枫树花园中,因而这棵上古的枫树便成为了主厅最突出的特点。



建筑师希望新建筑可以是一座被建筑化了的花园, 整座建筑都位于地下,整个空间都以上古的枫树为核心。


在这个空间的内部,建筑师插入了一个15×3.6×6m的白色体量。



因此,站在地面上的人只能看到一个透明的玻璃盒子,玻璃盒子同时将自然光线引入白色的地下空间。


由磨砂玻璃构成的天井竖向贯穿了新建筑,所有进入建筑的光线都在白色的内部空间中被放大,从而消除了空间所有的形状和轮廓。



玻璃天井仿佛一个虚空间,其与建筑体量之间的关系被反转,就像是在室内外空间之间穿梭。


新建筑被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观包围着,虽然与场地上的古建筑相互独立,但却和谐地融为一体,共同展望着未来。



05

 祖山木佛博物馆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祖山木佛博物馆位于秦皇岛祖山风景区 济心寺 ,是一座特殊的寺庙博物馆。


设计师结合不同尺度的木佛造像营造多层次的展陈体验,适配旧时佛殿有限的空间,创造出一个可观、可游的当代精神性场所。



设计借鉴了“塔”这一建筑原型,在大殿中创造了一座空心佛塔,作为立体展陈木佛造像的主要载体。


佛塔平面呈椭圆形,共七层,逐层向上收束,汇聚于矩形的佛殿空间顶端。


佛塔内部以曼陀罗作为意向。曼陀罗意为坛场,即一切圣贤、功德的聚集之所,代表了佛教文化的 宇宙模型



佛塔首层以6米高的 四面千手观音 的坐像为中心,周边错叠环绕30尊观音化身立像。结合佛像的尺度和位置设置了特定的佛龛—拱洞开口,以及由塔身延伸出的花瓣形底座来承托木佛。



博物馆两侧的耳殿被定义为讲经堂,是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


设计利用了耳殿建筑近11米的高度特点,在靠近天花的位置悬置四面发光经文金属板。


并利用镜面反射材料进一步拔高了空间,营造出亦真亦幻、颇具未来感的艺术空间氛围。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