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密桩法处理地基设计一般规定 1 地基处理设计应依据下列资料和条件进行: ⑴ 搜集掌握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应查明湿陷的类型与等级、湿陷性土层的深度、地基土的含水率、饱和度与干密度等指标;对人工填土地基应查明其分布范围、深度、填土成分以及填土的均匀性、湿陷性和承载力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察。 ⑵ 根据建(构)筑物的分类、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明确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和要求。
挤密桩法处理地基设计一般规定
1 地基处理设计应依据下列资料和条件进行:
⑴ 搜集掌握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应查明湿陷的类型与等级、湿陷性土层的深度、地基土的含水率、饱和度与干密度等指标;对人工填土地基应查明其分布范围、深度、填土成分以及填土的均匀性、湿陷性和承载力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察。
⑵ 根据建(构)筑物的分类、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明确地基处理的主要目的和要求。
⑶ 了解建(构)筑场地以及周边环境和相邻建筑物的情况等。
⑷ 了解当地施工机械的型号和性能,工程经验和同类场地的试验资料等。
2 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处理厚度宜为 4m~25m。当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土桩挤密法;当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并消除其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灰土桩(或其它具有一定胶凝强度的桩,如二灰桩、水泥土桩等)挤密法。当土的含水率大于 24%,饱和度大于 65%时,或土的含水率小于 12%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3 挤密桩的桩孔直径、桩孔填料及桩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 挤密桩的桩孔直径宜为 300mm~600mm,可根据当地常用成孔机械的类型、规格确定。
⑵ 桩孔填料应根据地基处理的目的和工程要求,可采用素土、灰土、二灰(粉煤灰与石灰)或水泥土等,不应选用透水性较强的粗颗粒材料。孔内填料均应分层回填夯实,全桩长内填料的平均压实系数λc不应低于 0.97,其中压实系数最小值不应低于 0.93,且不能连续。
⑶ 桩孔布置宜按等边三角形排列,三角形的边长为桩的间距 s,三角形的高为桩的排距 h。也可采用等腰三角形布桩。基础下桩孔排数不宜少于 3 排。
4 设计桩顶标高以上松动层(预留上覆土层的厚度),应根据具体的施工工艺确定:沉成孔并用 1.5t 以上的夯锤夯填应控制在 1.0m 以上;旋挤法成孔、冲击法成孔、钻孔夯扩法成桩采用 2.5t 以上夯锤夯填,应控制在 2.0m 以上;含水率≤10%时,应适当增加松动层厚度。
5 桩顶标高以上应设置不小于500mm 厚灰土或水泥土等具有一定胶凝强度的材料的垫层,垫层的宽度不应小于挤密桩处理的宽度,其压实系数均不应低于0.97。
6 当需对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基础宽度和深度修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 0。
⑵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取 1.0。
7 挤密桩法处理地基的设计内容包括成孔工艺、夯填工艺、夯填材料选择、桩距设计、处理深度及范围、承载力确定、变形计算和垫层设计等方面。
8 对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 规定的甲、乙类建筑,以及成片的丙类建筑工程或在缺乏经验的地区,应在施工前按初步设计要求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处理效果及相关的设计、施工技术参数。
9 对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规定需要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物,经地基处理后的建(构)筑物,应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 的要求进行。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