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殿,古罗马穹顶建筑典范,位于意大利罗马 如何一口气读尽西方建筑5000年? 那一定非大卫·沃特金的《 西方建筑史 》莫属。 这是一本书横跨西方建筑5000年的巨著: 从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以及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从布鲁内莱斯基到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尼尼、辛克尔、麦金托什、彼得·贝伦斯、勒·柯布西耶、弗兰克·盖里等百位建筑大师。
从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以及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从布鲁内莱斯基到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尼尼、辛克尔、麦金托什、彼得·贝伦斯、勒·柯布西耶、弗兰克·盖里等百位建筑大师。
可以说,这本书全面系统地解读了西方建筑的专业知识,是全世界颇具权威的建筑史读物。
它的作者大卫·沃特金是英国建筑历史学家,也 是剑桥大学建筑史荣休教授和彼得豪斯学院院士 。
《西方建筑史》倾尽 大卫·沃特金的 毕生心力,历经5次修订,本书版本是作者生前的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修订更新。
书中20世纪之后的内容,最新收录了中东、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建筑师,其中包括扎哈·哈迪德、矶崎新、安藤忠雄、贝聿铭等。
《西方建筑史》涵盖的视角十分全面,内容兼具深度与专业性, 自西方建筑之始延展至近现代,完整讲述了西方建筑的故事。
全书按照时间线, 罗列了各个时期的建筑流派,并进行了清晰、具体的讲解。
以巴洛克扩张为例,
作者从三阶段来全面讲述了巴洛克风格:罗马盛期、罗马晚期和罗马以外的巴洛克拓展。
罗马盛期以巴洛克
风格的创造者 吉安伦佐·贝尼尼开篇,他于 1624—1633 年在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的华盖上,向人们 展示了此风格。
圣彼得大教堂炫目的华盖导致了与其华丽相称的祭坛建造,尽管祭坛的自身组合已很优秀,但贝尼尼的设计亦要从远处观赏,框以华盖的柱子,这种精致画面的构思,即成为巴洛克设计师的经典手法。
波佐的壁画,于圣伊格纳奇奥(St Ignazio)的中殿拱顶
17 世纪后期的罗马,巴洛克的建筑和装饰上出现了两个流派:
一个风格较为夸张,主要人物有安德利亚·波佐和安东尼奥·盖拉尔弟;
勒伏:沃-勒-维孔特(Vaux-le-Vicomte)的前花园
巴洛克的一个最后阶段,是 法国设计师创造出的洛可可风格。
法国,虽然从来不像意大利或德国,全心投入巴洛克风格,但此风格的发展却受到了更多的法国影响,至少相比于除意大利之外的其他国家。
这是因为凡尔赛宫的太阳王宫殿形象以其壮观的勒诺特花园证明了其遍及欧洲的诱人魅力。
建筑流派之外,《西方建筑史》还谈及了近百位建筑大师,以及他们的经典建筑。
这其中,就有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他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真传,善用使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等材料来建造建筑。
贝聿铭设计过很多宏大、夸张的公共建筑,其中,对于巴黎罗浮宫的增建项目 在法国引发了巨大争议,而这个 作为罗浮宫新地下入口 的玻璃金字塔,如今已是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象征。
另外,在建筑流派和建筑大师之外,本书还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的规划设计。
规划城镇的概念是殖民主义时期的产物,尤其是在西方。
但在公元前约 466 年,建筑师希波丹姆斯就已经在棋盘样的图纸上,表现出他的米利都城规划,他创造出统一且规范的设计,令后来的大多城市所遵循,直至 19 世纪后期。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西方建筑史的权威读物,本书却不仅仅只针对建筑师和设计师,对于
旅游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等建筑小白也一样友好。
本书 跨越了5000年的西方建筑史,以 近千张的建筑图片作为见证。
涉及 平立剖面图、总图、规划图、分析图、古建筑修复图、建筑模型、实景照片,建筑细部等:
在埃利都的神庙一号复原图(约公元前5000年)中,能够看到那里的泥砖神庙是如何反映着当地早期的芦苇结构。
提比留斯(Tiberius)凯旋门,奥林奇(约公元26年)
在罗马帝国东部和北非各省被狂热地沿用的凯旋门,其巨大的罗马柱头上刻有敬献碑文,这是凯旋门上颇为优雅的特点之一。
查士丁尼镇压了暴动,并用建筑来标志他的胜利,便于 532—537 年兴建了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有史以来规模足够大、华美异常、十分昂贵的建筑物之一。
可以很容易欣赏到向高哥特式风格统一而又严谨的设计特色过渡,只需一览巴黎圣母院底层的平面图。
米开朗琪罗:美第奇礼拜堂的室内,佛罗伦萨(1519—1534年)
一直自认为只是一个雕塑家的米开朗琪罗,他的才能被(显赫的)罗伦佐·美第奇发现,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古典风格,即我们所谓的“巴洛克”。
贝聿铭:金字塔,罗浮宫,巴黎(1983—1989年)
贝聿铭,一个将现代主义者所致力的完全几何形体建筑推向一个极端的人......
在这些翔实的图像中,有力地构建了建筑史视角与空间思维,读者可以从最早的美索布达米亚风格一路欣赏到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