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既是国家,也是一个大型城市, 以其高效的政府、强大的经济和高生活质量而著称。 不过,新加坡国土总面积仅为719.1平方公里,而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更挤了近600万人口(上海的土地面积是其9倍)。人口密度高,自然就要在城市空间上精打细算,而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成为了新加坡的“出口技能”, 特别是对于咱们东亚国家来说, 非常有借鉴意义
新加坡既是国家,也是一个大型城市, 以其高效的政府、强大的经济和高生活质量而著称。
不过,新加坡国土总面积仅为719.1平方公里,而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更挤了近600万人口(上海的土地面积是其9倍)。人口密度高,自然就要在城市空间上精打细算,而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成为了新加坡的“出口技能”, 特别是对于咱们东亚国家来说, 非常有借鉴意义 。
今天我们解读一份设计指南,看看新加坡是如何在一片空地上高品质规划轨道站点10分钟社区的。
这份设计指南发布于今年年初,名为 《 滨海南区城市设计指南(Marina South Urban Design Guide) 》 。
为什么出这份指南呢?一方面URA是希望引导和激励开发商、设计师和规划者创造出符合高标准的城市空间; 另外一方面,也配合卖地做一个准备。
去年末URA在挂牌卖新加坡滨海花园巷(Marina Gardens Lane)的一块12,245.1平方米的土地(位置见下)。 所以建议要拿地的开发商们不要只读这一个文件,还要与特定用地销售要求和发展条件一起“食用”。
年中,中标信息已经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换算土地价格
https://www.ura.gov.sg/-/media/Corporate/Land-Sales/Tender-Results/2023/pr23-20a.pdf
滨海南区Marina South,位于新加坡的核心区位,是一个正在开发中的城市发展项目。
这个占地45公顷的滨海南区, 区位极为优越, 毗邻 著名的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 和中央商务区(CBD),而且俯瞰滨海水库和新加坡海峡,可谓是 坐拥狮城一线景观。
20世纪90年代 , 为了给新加坡的CBD提供更多土地,以应对城市的发展需求,滨海中心和滨海南的土地被填海, 形成了一个受庇护的水域,其中就包括 滨海南区Marina South。
到了2000年代中期 ,该地区开始着手重建。
2013年, 滨海南区首次被新加坡市建局定位为紧邻新加坡滨海湾新中央商务区的 低汽车高密度住宅区。 这个区域规划容纳超过10,000套住宅,还将综合融入零售、办公和酒店用途,打造一个 自给自足的韧性社区。
TOP研究院今天想带大家看看这份滨海南区城市设计指南,规划策略聚焦于"城市生活新模式”NEW MODEL FOR CITY LIVING, 聚焦了3大目标:
1: 创建10分钟社区,日常必需设施都在步行十分钟内可达—— 这是着眼于应对由于新加坡城市高密度的问题,一个更加紧凑更加综合的城市布局能减少了对汽车的依赖,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社区内的社交互动和凝聚力。
2: 创建热情、包容、以社区为中心的地区,打造活力公共空间 ——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文化交融的国家,这条目标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包容性。
3: 重视蓝绿空间,打造城市绿洲 —— 这即是为了应对新加坡炎热的热带天气,蓝绿空间、可持续发展等手段对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以及提供休闲娱乐空间、乃至拉动GDP等都有显著影响。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设计指南中也提出了不少策略,我们挑几个跟大家一起看看。
10分钟社区
步行与骑行的天堂
滨海南区打造“十分钟社区”,包括很多要素,比如综合用地开发,集成并平衡各种设施,当然,要打造10分钟社区, 交通是重中之重。
Marina South的目标是成为一个高度连接、对汽车依赖较低的地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区域内规划了一系列便于步行和骑车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 可步行街道、中间快捷通道、地下行人网络、高架景观桥、街道两侧专用自行车道等等。
这里有一些概念:
去过新加坡的朋友都有这个体会——地下行人通道众多且方便。
比如从滨海湾金沙(Marina Bay Sands)到滨海湾花园(Gardens by the Bay)就有地下人行道直达;在乌节路(Orchard Road)购物区也有地下约2.5km的地下通道。
乌节路地下通道入口↑
一个重要原因确实是因为地面走路太热。 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候炎热且湿度高,这使得户外活动尤其在白天时变得相对不舒适。地下行人通道避开了地面交通,提供了一个凉爽、有趣、安全的环境。
当然,也是因为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 开辟地下空间还可以有效节省宝贵的地面空间用于其他用途,如住宅、商业和绿地。
在 Marina South 这个项目中,也安排了一条长达800米的地下人行通道,连接滨海湾地铁站与滨海南地铁站。这个通道位于商业步行街下方,非常便捷。
不过,地下行人通道的成本通常会比地面或高架步道的 成本更高 ,这是一本经济账,而且是做决定的基石。每个地区的密度与财政都不一样,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这指的是 位于街区中间,而不是在街角或交叉路口的那些小径或通道。
行人可以经由这些快捷通道直接穿越街区,而不必绕行到街角或其他正式的过街设施,在高密集的新加坡,这种设计优化了城市空间的使用,鼓励了居民使用步行,有助于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与上同理,因为城市的密度高,新加坡的高架景观桥也特别多, 主要是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很多高架景观桥设计得既实用又具有艺术美感,甚至成为了新加坡的城市打卡地。
在滨海南区中,将有一个高架景观桥将连接滨海湾花园和海滨公园,为居民和游客提供通往蓝绿空间的捷径。
高架景观桥的设计考虑了新加坡的热带气候,通常包括遮荫设施和通风设计,在炎热的天气中行走的体验依然舒适。
为了进一步限制汽车出行,新加坡还将此Marina South变成了官方指定的 “轻汽车依赖区”(通常称为“car-lite”区域) ,“car-lite”区域从政策上限制了滨海南区能提供的停车位数量,可谓是从源头上减少了汽车的数量。
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公共交通+步行设施安排到位;另外一方面,拥有汽车的门槛设置得相当高且不便利。
这绝对是 一个胡萝卜配一个大棒:
这种 胡萝卜+大棒的策略 在新加坡其他的一些区域疗效已经非常好,汽车数量明显减少,步行骑车公交出行已经是绝大多数新加坡人的选择。
构建 活力公共空间
的一些基本“组件”
滨海 南区的目标之一是 创建热情、包容、以社区为中心的地区,打造活力公共空间。这中间也需要不少精心规划的“组件”。
社区的商业步行街是 滨海 南区的 核心特色之一 ,它宽30米,配备了和谐的软景硬景、街头家具、照明和铺路。
街道两旁是具有顶棚的人行道,人行道连接地下行人网络和高架景观桥,并配有清晰的指示系统。
当然,城市关注不仅仅是步行街本身的设计, 更是要想解决这个核心问题,人们为什么来步行街?
指南要求:在步行街前沿的空间设置 活动生成用途(AGUs) 的空间 ,指南还允许在步行街内的指定区域设置 室外休闲区(ORAs)
AGUs与ORAs听上去很陌生,但其实你我都很熟悉:
简单来说,AGUs 指的是那些能够创造和增加人流、激发活力的商业用途。设计指南中明确希望能在步行街中引入这些功能空间,如超市、美食广场、餐馆、咖啡馆、美发美甲沙龙、商店、邮局和银行等等。
ORAs也就是外摆区,商家可以在室外设置桌椅,提供用餐或休息的地方。ORAs 增加了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使街道更加生动活泼,也为商家提供了额外的营业空间。
通过引入AGUs和ORAs,不仅增加了城市的魅力,也提高了居民和游客的生活质量。
社区邻里街道同样重要,它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便利设施,街道环境亲密舒适,鼓励居民轻松相聚和交流。
在面向社区街道的拐角处要求设置“活动生成用途”(AGUs)的功能性空间,鼓励设置小型设施,如咖啡馆、面包店、便利店、洗衣店、托儿中心和诊所,具有吸引人的店面。
建筑物的后退区域将设计成遮荫丰富的非正式社区空间,包括有趣的街头家具(包括游乐设施、健身设备、座位、自行车停放等)和郁郁葱葱的景观。后退区域还可以支持室外休闲区(ORAs)。
广场和庭院是社区的重要活动场所,由建筑围合形成,提供户外活动和娱乐空间;此外庭院的设计也能促进风流流通,让炎热的新加坡更凉爽宜居。
这些空间旨在让人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从遛狗和进行团体锻炼,到野餐和玩游戏,旨在增强社区的互动性和多样性。
政府对这些设施的规划非常详细, 要求开发商提供必要的关键设施,如超市和美食广场,并强调这些设施应“以社区为中心”,鼓励开发商与政府机构合作 ,一同满足当地社区的特定需求,如托儿中心,托儿中心可以位于公共游乐场旁边,这样孩子们轻松享受户外空间。
同时,政府强烈鼓励开发商设计“多代人共用” 的公共空 间, 满足各年龄层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例如,将游乐场设在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角旁边,使孩子能跟老人聚集在一起互动。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有助于社区内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
在新加坡滨海南区的城市开发项目中,开发商正遵循一系列旨在打造城市绿洲的具体措施和指南。 这些措施专注于创造一个蓝绿空间,同时强调可持续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需达到 新加坡建筑与建设管理局(BCA)的超低能耗(SLE)项目的要求 ,相当于我们的国家绿色建筑标准, 当然,如果开发商采取更先进的措施提升了能源效率,也有一些鼓励。
另外,为了优化布局,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设计指南要求开发商进行风环境流通研究和遮阳分析,合理安排塔楼布局。此外,项目需要采用集中制冷系统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
具体的技术要求可以参考原文本。
在废物循环方面, 项目要求在公共区域和共用空间设置回收点,并为居民提供了堆肥设施。
在雨水管理方面 , 开发商需要采用“水敏感的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全面关注项目中水的配置和管理,以确保城市水循环的自然和生态过程得到尊重和保护,如生物滤沟、雨水花园、净化生物群落和蓄水池等等。
为了创建具有明确界定的公共领域和街景的包容性社区,建筑不仅关注单个建筑物的美观和功能,还需考虑其如何 使建筑融入更广泛的城市社区环境中。
我们挑几个来说,
现代城市中,裙楼塔楼设计podium-tower非常常见, 特别是在单个开发商对大片区域进行开发的项目中。
这种设计通常包括两个部分:基座(Podium)是建筑的较低部分,也叫裙楼,通常占据整个建筑地块的大部分或全部面积,一般为零售商业、停车场等。塔楼(Tower)是建筑的较高部分,位于基座之上,一般是住宅或办公部分。
不过,这种设计会导致街道活动减少,促使人们在建筑内部移动,而非在外部街道上活动。这会导致行人流量减少,降低公共空间的活力与互动性。此外,高大的塔楼可能会阻挡自然光和风的流动,影响街道的舒适度和可用性。
所以在Marina South,指南中明确提出,我们不支持裙楼塔楼的设计。 The podium-tower typology will not be supported.
02
鼓励面向步行街的无围栏开发项目
fenceless typology fronting the Pedestrian Mall
面向步行街的设计,重点在于创造对行人友好的环境。 无围栏设计意味着没有围墙、栅栏或其他物理障碍,使得街道和建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从而鼓励公众访问和使用空间。
一楼部分与步行街紧密相连,易于行人进出。同时 这些宽敞的公共空间可以作为商业活动、休闲和社交的目的地,吸引行人停留和逗留, 由此创造出城市活力。
-
03
阶梯式退线要求
building edge and Setbacks
-
-
规划指南针对Pedestrian Mall(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提出 阶梯式退线要求。 -
这种 阶梯式退线 会使得街区在视觉上更有吸引力,视觉上更通透,使整个街区看起来更加开阔明亮。 -
-
此外,较低的建筑高度更符合人类尺度的环境,使步行街更加亲切和舒适,有有助于增加街道两侧的商业活力和公共空间的互动。阶梯式退线还有助于通风,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
新加坡在土地稀缺背景下摸索出来的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独特城市发展方法,不仅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创造一个经济上充满活力和适宜居住的家园,而且在城市规划中显示出极高的细心和前瞻性,确实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