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恒隆广场二期购物中心及地下室工程BIM技术应用 项目简介
武汉恒隆广场二期购物中心及地下室工程BIM技术应用
九省通衢,汉水之滨,未出武汉市商贸枢纽,毗邻武广及中山大道商圈,武汉恒隆广场购物中心拔地而起,它以40.2万平方米的超大体量,寓意无限循环的中国结设计元素铸就武汉乃至华中地区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级购物中心。
复杂的地质,狭小的场地,超大的体量,新颖的设计造型,复杂的功能系统造就了建造的超高难度。
面对挑战,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中建三局人,以智慧制造铸就精品工程的目标,将BIM技术贯穿建造史中。昂首阔步踏上了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征程。
本工程以设计提升工完美履约、优化设计、精益建造,提升工程整体价值,为BIM实施目标,成立BIM创新工作站。灵活高效的工作界面,高效的计划,深化设计,采购,公共资源管理系统,保证了项目BIM的顺利进行。
通过借力BIM实施标准,规范了项目BIM实施的工作流程,建模规则,又有要求及验收标准形成了一套基于BIM的设计、施工、资源、商务等一体化BIM管理体系。
本工程为香港设计事务所模式,各专业均为不同设计事务所,设计协调难度大。通过利用BIM技术,协调各专业设计分工,保证了设计体制以及出图效率。
本工程累计发现图纸问题1701条,解决有效碰撞312处,极大减少了设计问题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商业综合体的复杂功能需求,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全专业严格细致的优化。
通过综合排布及BIM模型排查解决设计问题,优化管线,解决隐藏与图纸内的管线冲突,同时排查并消除设备管线对电梯、通道、停车场等功能区的影响。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合理深化及校核管线设备,减少后期运行功耗和空间占有率,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通过对幕墙BIM模型进行光照分析,发现裙楼东侧玻璃幕墙的光照反射会对京汉大道车辆行人产生严重的光污染,及时反馈设计方将原方案18.5度,调整为14.5度,避免了交通安全隐患。
本工程由钢结构架空连廊为西侧刚接,东侧铰接的统治梁结构体系,总重量7200余吨,最大跨度68米。
企业具有五边型异型柱构件,通过对大型摩擦板式减隔震支座使用技术与上乘下挂异型钢结构吊装施工技术进行模拟,精确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钢结构施工顺利进行。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超大超厚,利用BIM技术并结合场内外交通路线及基坑内支撑拆除方案对底板浇筑方案进行模拟推演,最终创新采用跳仓法进行施工,通过此方案将施工放松长度由原设计的3000米降低为1480米,优化了劳动力投入及施工流水,确保了浇筑任务的顺利进行。
本工程机电管线密集、错综复杂,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组建了28人的机电BIM深化团队,进行正向设计出图,模型深度达到LOD400,通过三维模型及剖面技术指导结构复杂,管线密集区域施工,提高了施工进度。
在各区域施工节点前完成了40万平米机电深化图纸,报审图纸500余次,累计图纸五万余张。
本工程场地狭窄,无环形道路,标段交叉施工,通过BIM模型展现各阶段现场形象进度,同时结合群塔作业覆盖半径以及场内交通组织,合理布置材料追查。
进度管理方面,BIM团队采用BIM模型阶段化更新现场进度,针对现场各个工序在模型中绘制形象进度图,每周更新,并在日周月报中反映,控制对每周进度所需的人材机进行统计,使资源配置最优。
本工程基坑最深26米,项目积极探索BIM与基坑监测融合。
通过BIM模型布置BIM基坑监测点,将监测数据与模型关联,通过二次开发实现BIM模型与监测数据的自动关联,在模型中自动显示危险部位,根据监测数据自动绘制安全走势图, 形成自动化基坑预警,保障安全。
工程借助智慧工地云平台整合相关智能系统,通过全范围视频监控,升降机安全监控,劳务实名制,扬尘噪音预警,移动巡更,高效满足和实现了工地现场的互联协同、危险感知、智能生产,构建了安全、绿色、智慧的项目信息化生态圈。
不管是优化设计,还是精益建造;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提升,BIM技术应用为恒隆广场项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初步统计,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共节省材料、人工约700万元。地下室实际进度提前190天,图纸报审及方案审批效率一次通过率达到95%以上,累计开展质量观摩、智慧工地观摩、BIM观摩10余次,参会人员3000多人次。
业主满意度及建造品质的提升,助力机电总投资四亿元合同承接。
凡事过往皆为续章,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工程管理、深度应用BIM的路上不断前进用于创新,为智慧建造和企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为公司快速发展增加重要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