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视角下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的思考 喻晓蓉 摘要:故宫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其在木作形式及营造技艺上都有着强烈的官式特征,体现了我国明清官式建筑等级森严、规范严谨等特点。与此同时,故宫建筑的建造也是我国明清时期官式和民间建筑艺术融合的巅峰,文章试图以文化多样性为视角,从历史变更、建造方式、宗教信仰、帝王情怀等几个角度出发,对故宫在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
喻晓蓉
摘要:故宫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其在木作形式及营造技艺上都有着强烈的官式特征,体现了我国明清官式建筑等级森严、规范严谨等特点。与此同时,故宫建筑的建造也是我国明清时期官式和民间建筑艺术融合的巅峰,文章试图以文化多样性为视角,从历史变更、建造方式、宗教信仰、帝王情怀等几个角度出发,对故宫在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
前言:
北京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我国现存的最重要的古代文化承载地,在古代筑城方式、建筑建造技艺等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现实教科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笔者有幸参与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官式古建筑培训班,有机会对故宫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对其文化特征及其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1 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在我国建筑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及研究意义
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技艺体现了我国建筑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特征。所谓官式建筑即朝廷工部主持营造或派员督造的官方建筑。“伐木丁丁,构木为巢”,与西方石头筑城有所区别,以木头为原材料是我国古代建筑最本质的特点。故宫则是目前全世界最伟大的木构建筑宫殿群。故宫中官式古建筑木作保存较完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史料。对其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明清时期建筑木作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的文化传承。
2 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故宫官式建筑的木作及营造技艺
2.1文化多样性理念的溯源
文化多样性理念是现代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观的主要基础。最早认识到多元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重要性的,是1994年在“与世界遗产公约相关的奈良真实性会议”上起草的《奈良真实性文件》,该文件肯定了文化及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和其存在的普遍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确定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地位,文件表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2.2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中的文化多样性体现
木作作为故宫官式建筑“八大作”中最重要的一类,不仅在故宫建造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携带的历史信息较多;另一方面木作分类繁多,内涵极为丰富。从大木作的建筑举架,到小木作的门窗雕饰,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人认为故宫古建筑木作的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历史变更的角度,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承载着显著的朝代特征
据相关史料记载,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永乐年间初建紫禁城。明朝是汉族从元朝少数民族手里重夺的国家政权,其总体格局以元大都为基础,建筑上吸取了明初南京都城的经验,总体上秉承“弃元扬宋、克己复礼”的思想。紫禁城历经明、清两代,至今经历过多次大型修缮和改造。因此,目前保存的故宫古建筑木作以明、清建筑为主,但也体现了宋、元、明、清及民国等各时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朝代特征在多处木作中可以体现。
宋代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建筑工程的官方论著。对宋以后各朝代尤其是官式建筑的营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明代故宫内建筑大量沿用宋《营造法式》的规范和技术特点,例如现存的保和殿前檐内金柱做法就是典型的宋代“减柱造”的法式。但此时故宫建筑并不严格遵循《营造法式》的做法,因缺乏官方出台的营造规范,明代木作营造技艺也更为灵活,得以长足发展。不仅用材制度上并未沿用宋代材分制,整体也呈现出做工精致、注重细部、造型生动等特征。具体体现在榫卯衔接方式、木作卷杀处理、柱子侧脚生起的设计、斗拱细部形式等方面。随着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的出现,清代建筑木作有章可循,但也使其木作工艺整体上呈现批量化生产的趋势,建造过程更为粗犷快捷,建筑木作整体风格更为简洁、大方。
紫禁城学会会长晋宏逵老师在《故宫的建筑特征和维修技术选择》一文中也提到,“作为一个整体,故宫建筑群虽然已经拥有近600年的历史,但并不是每一座建筑都是故宫创建之初的作品,而是随着世代的更替不断在改造更新”。因此,历史朝代的变更带来古建筑木作风格的变化是故宫文化多样性的基本体现。
图 1 故宫明、清建筑中木作细部对比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从建造方式的角度,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融入了丰富的地域特色
官式大木,在做法格式、形制、规划方面都严格按官方规定的形制来设计。但是故宫的建造始于南京城,其官方形制的设定源于民间营造技艺的交流和发展。清工部工程做法本身融合了南北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木作上也体现了南北特色的交融。在北京故宫的修建过程中一方面其工匠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明洪武年间建南京宫殿的蔡信、陆氏等一大批工匠均入室为建造紫禁城服务,并且南方工匠占多数;另一方面古建筑木作的取材也是种类繁多。明朝统治者生活奢侈,定都后大兴土木。每逢重大建筑工程都从全国各地比如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采集楠木、檀木、杉木、柏树,从河北、陕西等地采集柏木、松木。
这样的建造方式也使故宫古建筑木作呈现丰富的地域特色,不仅木作技艺种类繁多,同时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集合体。故宫门窗、隔断、天花等小木作形式就融合了广州、苏州、官式及西洋等多种风格。
(3)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体现了宗教文化交融的建筑特征
故宫古建筑的总体布局遵循了我国《周礼.考工记》的核心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徒九轨。”建筑等级和风格上严格遵循其筑城整体需要。但其中也有个别建筑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宗教特征。比如,位于故宫内庭外西路春华门内廷的雨花阁便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据史料记载,雨花阁为乾隆时期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而建。雨花阁檐口装饰华丽繁复,其彩色立体方块,为藏式建筑中方形椽头外露最显著的特征,兽面梁的形式也有着鲜明的藏族建筑艺术色彩,在故宫其他建筑中罕有,是汉式宫殿建筑与藏式建筑的巧妙结合。而位于故宫外西北侧,与故宫密切相关的乾元阁,则是道教与官式建筑的结合。建筑整体为两层,一层平面为方形供奉厚土娘娘,二层平面为圆形供奉玉皇大帝,其大木作梁架体系整体体现了道家天圆地方的核心思想。
图2 故宫宗教建筑木作局部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4)从帝王情怀的角度,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附带着鲜明的皇帝个人喜好特征
故宫虽为宫殿,但也是皇室家族的生活聚居地。皇帝作为故宫的核心使用者,其人文情怀对于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有重要影响。因此,其建筑营造上也带有鲜明的主观喜好色彩。比如乾隆皇帝多次微服私访,有着浓郁的文人情怀,追求江南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因此在故宫中参考江南园林建造了乾隆花园等多处别院。这些庭院紧密相连、步移景异的建筑空间呈现强烈的江南特征。乾隆花园木作从取材到营造技艺都有明显的江南特征。比如江南园林美人靠的设置,亭台楼阁的设计等。而乾隆花园中的抑斋、矩亭,建筑平面为方形,则是乾隆为了约束或者警示自己而设计,即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中“矩”的含义。又如伴随着使用者的不同,漱芳斋外的廊为乾隆时后加,以便于在廊内看戏。其木作形式有显著的不同,整个廊采用平屋顶,仅用一层梁与檩条搭接,形式十分简单。并且我们在实地踏勘时也发现一些木作的细节,比如养心殿个别窗的雨棚全部以梅花为木雕造型,主要是源于当时的雍正皇帝酷爱梅花,而有意为之。故宫古建筑中木作形式除了结构、时代需要以外,也饱含了各个使用者自身的审美情节,蕴藏着许多的故事以待后人解读。
3 结语
总之,故宫紫禁城官式古建筑的建造非一朝一夕,而是不同历史时期举全国之力而为之,是我国营造技艺最高水平的集合体。因此,其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并且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对于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的研究结论,主要源于培训班的实地调研素材及相关历史文献,对故宫文化多样性研究有待后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紫禁城的保护提供有意义的探索。
作者:喻晓蓉
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2018年05期
原题目:《文化多样性视角下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的思考》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知识点: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