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古建筑装饰风格的历史文化解读
zsd_4721383133
2022年09月21日 14:41:52
只看楼主

目前,浙东地区①古建筑大多始建于明清以前,古建筑有许多种类型,包括寺庙、民居、书院、祠堂、会馆、戏台等,有敬神、遮蔽容身、娱乐文化等各种空间功能,现存古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清、民国时期重建的。如宁海县黄坛镇古建筑群,始建于清朝,距今约200年历史,系东汉隐士严子陵后裔的住宅;范钦创建的天一阁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庆安会馆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保国寺大殿再建于北宋时期(1013)②,清康熙二十三年修建(1684);前童古镇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天童寺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等等。浙东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诸多因素。浙东古建筑装饰风格别具一格、类型多样、源远流长,经历各个朝代不同的文化洗礼,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记忆的古建筑装饰,其人文精神内涵与价值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本文拟对浙东古建筑装饰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作出初步的梳理。

目前,浙东地区①古建筑大多始建于明清以前,古建筑有许多种类型,包括寺庙、民居、书院、祠堂、会馆、戏台等,有敬神、遮蔽容身、娱乐文化等各种空间功能,现存古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清、民国时期重建的。如宁海县黄坛镇古建筑群,始建于清朝,距今约200年历史,系东汉隐士严子陵后裔的住宅;范钦创建的天一阁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庆安会馆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保国寺大殿再建于北宋时期(1013)②,清康熙二十三年修建(1684);前童古镇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天童寺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等等。浙东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诸多因素。浙东古建筑装饰风格别具一格、类型多样、源远流长,经历各个朝代不同的文化洗礼,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记忆的古建筑装饰,其人文精神内涵与价值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本文拟对浙东古建筑装饰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作出初步的梳理。


#1



浙东古建筑装饰的历史文化内涵


浙东地区的古民居建筑一般采用院落式,由建筑物或围墙包围成一个或几个天井,天井多是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短的长方形院落,这种结构有利于采光通风,加强穿堂风的作用,符合浙东地区天气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因浙东地区人烟稠密,用地紧凑,建筑间距较近,且多为楼房,为达到防火和美观之需,研制的封火墙应运而生。封火墙一般位于山墙,呈渐进阶梯形,封火墙造型似马头,而又称其“马头墙”,且高出屋顶,并有各种优美的造型线条。清代以来,浙东民居山墙出现以马头墙、观音兜等墙体装饰。马头墙起源于徽州古建筑,以后蔓延至浙东地区,比较常见的高低错落,墙头从中间起呈缓慢起翘状,墙头顶端相对宽厚、朴素,颇具乡村民居特色。如前童古镇的民居马头墙呈对称状,且以堆塑的“鱼化龙”造型装饰墙尖(图1),层层跌落的屋面坡度,斜坡长度分为若干档,家族等级越高层次也就越多,其建筑装饰格调突出儒家思想,追求功名人家的体现。

图片

图 1 前童古镇马头墙“鱼化龙”造型


自古浙东地区的祠堂主要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强调对道德观念、儒家仁孝、科举功名、人丁兴旺等思想。如清晚期的建筑李氏宗祠③,是纪念浙东学派著名学者李杲堂。李氏宗祠为院落式布局,规整的装饰风格与建筑格局,结合娴熟的施工工艺,简练又不失庄严。另外,庆安会馆的门楣以十四幅精致的系列民间人物故事砖雕装饰,结合石雕的勒脚,繁琐且凸版立体雕刻,呈现出精细工整的砖墙;上方镶嵌着砖雕圣旨型竖状匾额,周边双龙戏珠图案,中间浮雕文字“天后宫”(图2)。匾额两侧都是“砖雕八仙”“渔樵耕读”等人物故事④。带有情节内容的多样化形式表现,直接表达出建筑的主题理念。处于农耕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之下的浙东先民们,取其生活中手持捕鱼网、牵牛耕种、手捧书本等场景,与当地的山水、动植物组成的木雕、石雕等,成为古建筑中主要类型的常用装饰图案,其表现的内容与装饰意义更为直接和自然。

图片

图 2 天后宫宫门砖雕


浙东私人藏书家不仅在保存传播古籍,以及守护收藏家乡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对浙东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唯属浙东的藏书名楼宁波范氏之天一阁⑤,“楼下读书”“楼上藏书”“楼前山池”的园林式院落建筑格局,满足了楼上藏书,楼下会客的要求,深得藏书家的喜爱,成为后世的藏书楼广为采用的格局。黄宗羲等人正是利用天一阁等藏书楼的藏书,开阔视野,增长学识,从而成为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


从民居、祠堂、会馆、书院等建筑的装饰风格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早在明清时期,浙东建筑风格体现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其观念是浙东学派对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要求,一直深刻影响着浙东地区人们的人文精神与传统儒学[1]。反映在古建筑装饰历史文化的传播和演变,以及建筑理念,与浙东学派的内敛,积极向上的追求展示在古建筑细部构件上。


(2)浙东古建筑细部构件主要以木雕装饰技法最为突出,其中木雕装饰大件之牛腿更是随处可见,造型和附件相统一,与挑梁、瓜柱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架造型体系。而且浙东地区的牛腿大多不施油漆,素面显示出其木质的纹理美、质感美、雕工美,呈现出浙东学派儒家文人思想体现在古建筑的精致之美和鲜明的个性。


(3)慈城孔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⑥,现有孔庙为清中晚期重修外观,布局和规模完整,体现了儒家文化在浙东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影响,是浙东地区最为完整的孔庙古建筑之一。


(4)会馆建筑源于商品经济流通的产物,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发达的水运贸易经济形势,海洋文化结合浙东学派独特思想的影响,形成“农商皆本”的主流思想,在浙东古建筑装饰风格的历史演变中得以体现。由此可见,浙东古建筑装饰中包含着大量浙东学派的文化理念、开放的海洋文化的凝聚,并留有着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古建筑装饰的雕刻、色彩、纹饰的组合、排列、应用等,都呈现着浙东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信仰,也是我们了解、学习浙东古建筑装饰的浙东学派文化内涵至关重要的信息[3]。


#2



浙东古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明清时期,浙东地区以戏台建筑为鼎盛建筑艺术的代表,以宗祠戏台、庙宇戏台为主。现存保留较好的有:宁海县西店崇兴庙、梅林胡氏宗祠和樟树孙氏宗祠里的三座三连贯藻井戏台[4](图3),此类型藻井具有极高规格,似乎是对封建制度的一种挑战,说明浙东人刚强不屈的民风。而且建筑构造之华丽,雕刻工作之细致,彩绘图案装饰风格独特,戏台顶部密集型斗拱组成的藻井,与两端弧形曲线美的屋面,微微翘起的檐角,形成交错的立体效果。不仅反映在戏台外观造型的雄壮之美,而且也显现出声学科学原理,可以产生余音绕梁的立体声响,回味无穷。且宁波作为甬剧的故乡,越剧的第二故乡,一年当中“四时八节”[4]的各类演出,祭祀盛典等活动,演绎着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浙东人。

图片

图 3 宁海县西店崇兴庙古戏台藻井


保国寺大殿柱头铺的绘画风格和颜色,与隐蔽斗拱部分是一致的,清乾隆年间修复的,增加了水波纹图案,画在天花板上,而且色彩以蓝绿冷色调为主,与火的色相相克。庆安会馆的双戏台内有藻井和避火龙珠。藻井是建筑中的天花板,不过它是一种高级的天花板。据东汉时应邵撰《风俗通义》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这里的天井,即藻井[5](图4)。藻井的寓意就是压火,在中国五行中有“水克火”之说;再加上了屋脊上的避火龙珠,为古建筑的木结构添加了保险层。相同的水波纹装饰纹样画在天一阁藏书楼格栅里,并且建筑的檐椽上水波纹装饰也清晰可见,充分体现出主人对藏书楼免于火患的愿望寄托。其他还有将悬鱼、荷花、水草等水生动植物作为装饰图案,都是以水克火的寓意。因为藏书楼最怕火,范钦曾目睹一朋友的“万卷楼”⑦惨遭火灾,收藏的书籍灰飞烟灭。范钦对自己的藏书楼倍加小心,并有前车可鉴故命名为“天一阁”,取自《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以水克火之意。

图片

图 4 保国寺大殿藻井


浙东地区属于沿海一带,浙东先人们崇尚海洋文化,生活、饮食、起居都与海洋捕捞等紧密联系着,从古建筑的山墙悬鱼到橱门上的拉手,都是用鱼,而且多为两条鱼,讨个口彩“双鱼吉庆”。浙东古建筑装饰有许多利用谐音的民俗寓意,如鱼形象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鱼”同“裕”谐音,寓意生活富裕,年年有余。如前童古镇明经堂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屋脊中间以堆塑装饰的太极双鱼造型(图5),装饰风格生动简练。浙东民居古建筑中受到民俗中的风水观念影响,大多数民居建筑呈方正规则的院落布局,在风水的趋吉避凶、迎合符镇等方面的装饰手法,在门、窗、柱等上,雕刻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有镇宅四方之寓意。

图片

图 5 前童古镇明经堂屋脊“太极双鱼”


浙东古建筑装饰的内容、题材、表现形式、框架结构等,多受当地民间习俗和反映纳吉、祝福、吉庆、传说等影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成为浙东民居建筑装饰重要主题,通常“假物喻事”“借音阐义”手法营造吉兆祥和的寓意。如“满堂富贵”“子孙万代”等,都是代表建筑主人的愿望,并对未来人生美好期盼以及对生命的重视和追求,这也是在宗法和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文化精神特质。将其多元的表现手法与民间工艺的结合,体现在民间信仰内在精神需求一致性的融合,且与浙东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融汇贯通。


#3



浙东古建筑装饰的佛教文化内涵


佛教文化自东汉就传入了浙东地区,至今已近2000年历史,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唐宋以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海上交通发达。山川秀美,历代高僧大德驻足,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6],与佛国有着殊胜因缘,古刹林立。在普陀山岛上,著名的寺庙有三座(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还有禅院60余座。宁波市区的天童寺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七塔寺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保国寺等佛教寺院在历史久负盛名,其影响力传遍印度、日本、韩国、南洋等地。佛教文化对浙东地区的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随着浙东佛教的发展,寺院古建筑不断修筑,依然呈四合院式格局的群组,满足佛事要求,且表现出各自的思想内涵。


浙东地区的佛教建筑大部分属于木结构建筑,又以砖石辅助建筑构造。其木构件和木雕装饰物的应用,历经秦汉明清,木结构建筑及木雕饰一直是浙东佛寺的主要装饰。而砖石构筑装饰,到南宋时天童寺的宋氏门鼓石已成为单独装饰构件,鼓面刻有牡丹纹和旋涡纹。直至明清,天童寺、阿育王寺的天王殿仍用宋氏门鼓石。浙东佛教建筑中的石刻大多兼有实用和装饰价值,雕饰精美的、各式各样的石柱础都是充分考虑到木质装饰部件防腐防潮,实用、漂亮的石础,多为莲花和动物图案造型(图6),雕刻从单层到多层的创新立雕、透雕,惟妙惟肖且千变万化,直到现在许多寺院建筑和其他类型古建筑中均有遗存。


浙东的民居、祠堂、寺庙、戏台等古建筑,其装饰图案常用题材有花卉、器物、符文等。花卉将其图案抽象化、简洁化,配合彩带与枝叶,使纹样呈不同的形状应用于建筑装饰。器物的来源为佛教法器、文人爱好雅赏和贵重饰品等用品。符文在佛教框状纹样中被大量使用。常见佛教图案种类有:卐字纹、莲花、八宝、狮、忍冬及宝珠等。其中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超凡世俗的境界,又是八吉祥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胜盘长,即取其“回环往复,无有始终”,由此生出恒长永久、延绵不断之意,十分恰当地反映出浙东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用在木雕或石雕的门窗上较多。佛教题材用来增添古建筑装饰的美感,同时滋润精神,让心灵得到舒展;借用装饰风格来彰显屋主人的社会地位,或达到驱瘟辟邪、祈福佑安的作用,也能起到教化子孙后代的效果。另外,从浙东古建筑佛教装饰图案较多的忍冬纹(也叫卷草纹)来看,它的典型式样是三瓣或者四瓣连在一起,附在波浪形的长梗上左右方向延展,左旋右转地组成长条的边饰,形体可变性强。在古建筑装饰构件的牛腿中应用卷草纹的很多,可以直接用卷草的粗梗上下翻卷三角形组成牛腿的式样,但多数在粗梗上加添花叶,使其形体更加丰满,甚至把粗梗之端雕成龙头而成为草龙形的牛腿[7]。


浙东古建筑装饰因佛教文化而显得空灵隽永,这一地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成为古建筑装饰风格内涵的诠释,看到历代工匠在种种制约与有限的条件下依然能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建筑装饰,因而更加能感到装饰风格饶富趣味。


#4



结 语


笔者对古建筑装饰的浙东区域特征做了初步、简略的考察分析,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古建筑的造型与装饰特点认识寻求一种文化定位。通过对浙东古建筑装饰的历史文化探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浙东古建筑装饰风格特征及其内涵,从而引发我们对浙东学派、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的认识与思考。浙东地区古建筑的装饰风格和当地的建筑材料、人文、民俗、宗教等因素有关,古建筑上的装饰正代表了浙东的艺术语言符号和美学价值,凝聚着浙东人们的情感和智慧,反映着他们的性格和发展历程,给人们的存在赋予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空里,其历史文化都包含着独特的意义,与浙东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既包含物质文化,也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作者:梁伟;范励

文章来源:浙江建筑,2015年11期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出入,请以原刊原文为准


知识点:浙东古建筑装饰风格的历史文化解读

历史文化名城私人古建筑方案设计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