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要点 1 叠石 万寿山前山主体建筑群全部分建于逐步升高、层次分明的叠石之上,佛香阁高耸形成全园中心。仁寿殿后叠石成屏,成为障景,转径而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谐趣园内叠石成“涵光洞”假洞,以假成真。夕佳楼前堆太湖石仿狮子林,含新亭前数堆太湖石,独成一局。
万寿山前山主体建筑群全部分建于逐步升高、层次分明的叠石之上,佛香阁高耸形成全园中心。仁寿殿后叠石成屏,成为障景,转径而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谐趣园内叠石成“涵光洞”假洞,以假成真。夕佳楼前堆太湖石仿狮子林,含新亭前数堆太湖石,独成一局。
涵光洞
夕佳楼前堆太湖石
昆明湖被西堤及其支堤将整个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个水面,使水景层次为之丰富。后湖利用峡口、石矶,把河道障隔成为六个段落,每段水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却略近于湖泊的比例,形成一串具有各种景观持色的小湖面。
在山前因地制宜进行配置——前山栽植耐盐碱,而又喜阳的侧柏,后山栽植喜微酸性,耐荫的油松,在后山溪河栽种松榔混交林。而植物配置亦中规中矩,排列有序。树种选用松、柏、槐。水岸上采用大手法的配置,即用高大的树种成片栽植,成片的柳,樱花,池衫。西堤一株杨柳一株桃,一段一树种,香樟、重阳木、乌相等或配有个季节的各色花灌。
北部的苏州街,是典型的水乡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版喇嘛庙宇风格;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佛香阁是整个颐和园的最高点,起到了统领全园的作用,处于空间构图中心。
水乡风格
喇嘛庙宇风格
四合院风格
万寿山倒影在昆明湖中。湖心岛和万寿山互为对景。
在颐和园中西边的玉泉山塔被借景到颐和园景区中,使视觉上加大景深,使远山古塔和园林相互交融。
玉泉山塔
十七孔桥和湖心岛使得景观更有层次。
十七空桥
颐和园中很多细微处可以看到,比如乐寿堂的花窗。
乐寿堂花窗
假山颐和园中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勤政殿后的山丘,通过小径先阻挡视线穿过假山看见宽阔的昆明湖突然眼前豁然开朗。
通过院墙或廊壁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是丰富有限空间景观内容的构景手法。
7.障景
在园中难免有不雅致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
颐和园平面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