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要点 一 、设计要点 ①设计回流水量一般采用进水量的2~4倍。 ②喷嘴直径与喉管直径之比一般采用(1:3)~(1:4),喉管截面积与喷嘴截面积之比为12~13. ③ 喷嘴流速采用6~9m/s,喷嘴水力损失一般为2~5m。 ④喉管流速为2.0~3.0m/s,喉管瞬间混合时间一般为0.5~0.7s。 ⑤第一反应区出口流速一般采用50~80mm/s,第二反应区进口流速低于第一反应区出口流速,一般采用
水力循环澄清池设计要点
一 、设计要点
①设计回流水量一般采用进水量的2~4倍。
②喷嘴直径与喉管直径之比一般采用(1:3)~(1:4),喉管截面积与喷嘴截面积之比为12~13.
③ 喷嘴流速采用6~9m/s,喷嘴水力损失一般为2~5m。
④喉管流速为2.0~3.0m/s,喉管瞬间混合时间一般为0.5~0.7s。
⑤第一反应区出口流速一般采用50~80mm/s,第二反应区进口流速低于第一反应区出口流速,一般采用40~50mm/s。
⑥反应区停留时间宜取用较大,以保证反应的完善,一般采用的停留时间为:第一反应区为15~30s,第二反应区为80~100s(按循环总回流量计)。
⑦池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一般为45°。
⑧为避免池底积泥,提高回流泥渣浓度,喷嘴顶离池底的距离一般不大于0.6m。
⑨为适应原水水质的变化,池中心设有可调节喷嘴与喉管进口处间距的措施。但须注意第一反应筒下口与喉管重迭调节部分的间隙不宜过小,否则易被污泥所堵塞,使调节困难。
⑩排泥装置同机械搅拌澄清池。排泥耗水量一般为5%左右;排泥量大者可考虑自动控制。池子底部应设放空管。
⑾在分离区内设置斜板,可提高澄清效果、增加出水量和减少药耗。在大型池内反应筒下部设置伞形罩,可避免第二反应区的出水短路和加强泥渣回流。
二、水力循环澄清池的设计计算内容
1.3运行管理
各种形式澄清池的运行管理要求大致相仿。水力循环澄清池的特殊管理要点为:
①运行前须检查喉管的升降装置,应保持升降灵活,并做好提升高度的标志;
②初次运行时应先调整喉管与喷口间距离,一般可先按2倍喷嘴直径调节;
③池子开始出水后,细心观察出水水质及泥渣形成状况,并调节喉管与喷口间距离,观察泥渣回流状况,以确定最佳的喉管位置;
④正常运转中,一般以测定第一反应区出口处的5min沉降比来控制出水水质,其沉降比宜在15%~20%之间;
⑤为了保持池内泥渣的平衡,应定时进行排泥。一般当第一反应区的 5min泥渣沉降比在20%~25%以上时,即宜排泥。
排泥历时不可过长,以免泥渣排出太多,影响池子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