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的建筑 – 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梦里泪两行
2022年07月27日 11:23:12
只看楼主

   ?  嘉德艺术中心 文末附关于《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问答   “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土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五感的建筑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为此,我试图调动人类所有的感官。不同于形态优先、视觉至上的20世纪的建筑设计,我想做的是诉诸于所有感官的建筑。我想,这也许是建筑能给疫情后的人类带来的慰藉。”

 

 ?  嘉德艺术中心
文末附关于《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问答



 


“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土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五感的建筑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为此,我试图调动人类所有的感官。不同于形态优先、视觉至上的20世纪的建筑设计,我想做的是诉诸于所有感官的建筑。我想,这也许是建筑能给疫情后的人类带来的慰藉。”

——隈研吾


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体验式展览《五感的建筑》即将于7月22日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启幕。作为本年度“嘉德艺术展”重要展览项目之一,嘉德艺术中心与隈研吾先生及其设计事务所紧密合作,以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大师全新提出的“五感的建筑”观念为脉络,深度阐释其对后疫情时代,未来建筑设计方向的定义与思索——即“建筑应诉诸人的所有感官,给人的内心带来慰藉”。  


▲隈研吾采访视频 ?嘉德艺术中心  


展览中诸多作品解说阐述皆为隈研吾本人亲自执笔,其书法作品和“角川武藏野博物馆及建构材料演绎的数字多媒体作品”为首次公开展出,以木、竹营造构建的大型茶室互动装置“冥想庭院”为本展专门设计,7段诠释不同属性建筑的音乐作品由隈研吾和东京艺术大学团队共同创作,将一路伴随展览的进程随空间变幻演绎。


本次展览将涵盖5个展览单元,分别为:模型、装置、多媒体、音乐和文献。打造以隈研吾重要建筑设计模型及手稿、空间装置、数字多媒体、材料、实验音乐、文献叙事为一体的建筑艺术魅力体验空间。并以“视·听·触·嗅·味”一系列多元感官印记为线索,启动与建筑场域的连接、互感与对话,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注解,为人们带来后疫情时代的精神疗愈。





▲展览现场 ?嘉德艺术中心


模型单元将由隈研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项目模型和材料装置构成,包括日本国立竞技场、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邓迪博物馆、虫冢、村上春树图书馆、马赛当代艺术中心等共42件作品,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观览隈研吾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设计思路,包括其对诸多独特材料的探索和应用。


▲日本新国立竞技场模型 ?嘉德艺术中心


▲马赛当代艺术中心模型 ?嘉德艺术中心


▲织部茶室模型 ?嘉德艺术中心





▲1:浅草文化观光中心,  
2:星巴克咖啡?大宰府天满宫表参道店  
3:微热山丘?日本店,  
4:梼原木桥博物馆 点击图片查看项目详情  
?嘉德艺术中心  

 

▲GC 齿科博物馆研究中心 ?嘉德艺术中心



▲上:TAO,  
下:叶隙间洒落的阳光KOMOREBI拉科斯特城堡  
?嘉德艺术中心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邓迪分馆  
  点击图片查看项目详情     ?嘉德艺术中心  





▲1:村上春树图书馆,2:新津 知?艺术馆  
3:北京前门, 点击图片查看项目详情  
4:虫塚   ?嘉德艺术中心  

 

▲小松精炼纤维研究所 ?嘉德艺术中心



▲节点细部 ?嘉德艺术中心


装置单元由入口的大型隧道装置和展厅内部的茶室景观装置组成,观众可以深度参与作品其中,在了解隈研吾建筑结构视觉魅力的同时,感受其对光影充满诗意的营造与用运。来到展览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将是一个300多平米的空间隧道式结构装置。步入装置,观众将融入到以隈研吾与东京艺术大学团队创作的独立音乐为背景、灯光与香气环绕,充满时空错觉的诗意空间中。而位于展厅内部的茶室景观装置,将处于一片园林造景的中心位置,不同宽度的竹条螺旋排列,这种设计是对条形码的演绎,同时亦显现着属于东方的独特气质。茶室装置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映衬,是隈研吾设计理念中关于建筑空间向自然延伸的最佳体现。


▲入口装置(实景模拟) ?嘉德艺术中心



▲入口装置实体细部 ?嘉德艺术中心


▲茶室景观装置(实景模拟) ?嘉德艺术中心



▲茶室装置实体细部 ?嘉德艺术中心


多媒体单元将通过多媒体设备,由角川武藏野博物馆为开篇,倾情演绎隈研吾建筑设计中的一系列元素,包括他对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照。地面倒影与墙面投影形成视觉深度,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建筑实体之中,同时,经过提炼、深化的经典元素,则让这种体验更为纯粹。





▲角川武藏野馆多媒体投影 点击图片查看项目详情  
?嘉德艺术中心  


音乐单元分为七个段落,将从入口装置开始,一路伴随展览全程,根据展览内容的变换进行切换。所有的音乐均由隈研吾与东京艺术学院团队为此次展览全新创作而成,包括声音采集与实验性音乐。力图通过音乐,更为充分的诠释隈研吾的建筑中对“日常”、“开放”、“冥想”、“探索”等不同建筑功能的探索,同时,亦更为全面的表达隈研吾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人文魅力。


文献单元将以一件极具隈研吾建筑特色的结构性装置作为展示空间,除了将展示一系列建筑设计手稿外,其众多未曾公开的工作与生活记录视频、建筑项目图像以及其书道作品等更为细腻、深入的内容将予以呈现。





▲Uro-Co  
? Photography by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engo Kuma Laboratory  




▲GC 齿科博物馆研究中心  
? Photography by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巴特罗之家 室内改造项目

? Imagen Subliminal

(Miguel de Guzman + Rocio Romero)


▲Kithul-Ami 点击图片查看项目详情  
? Photography by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为展览创作书法作品的隈研吾先生  
?嘉德艺术中心  

 

展览名称:五感的建筑——隈研吾建筑设计展

主办:嘉德艺术中心

协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R国际影像

展期日期:2022年7月22日-10月30日

展览地点:嘉德艺术中心B1层展厅(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Q&A  

 

 
对于隈研吾本人及本次展览的相关提问  

 

 
本次展览有何看点?  

 
是与迄今任何一场建筑展都全然不同的展览。建筑展一直以来都是以视觉化为中心,比如展示模型、展示图纸,或者播放视频,但这些都还是很偏向视觉层面的。对建筑的体验来说,单一视觉化的呈现无法满足人类的感官需求,因为视觉上接收的,仅仅是人类感官所感觉的极小一部分。所以也可以说,迄今为止的建筑展,只展现了一个展览可以展示的极小的一部分。  

 
但这次的展览,将会是一次能调动人类全部“五感”的展览。比如,人的“五感”之中的嗅觉,大家能够在由气味引起的感动的、充满力量感的展览里邂逅。每个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气味。大家在漫步其中时,可以感受到作者本人想到的气味。  

 
这样的展览并不是迄今为止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展。策展中,隈研吾为大家选择了其中的气味,希望大家也可以咀嚼体会这样的气味,并在这种气味环境中,与气味一起感受建筑。  

 
隈研吾本人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也是,更看中建筑传达的“五感”,而不仅仅是视觉感。他一直在做的便是这样的建筑——木材散发的气味,周围的绿草散发的气味,风的气味等等。这次展览的做法也是如此。  

 
另外,在五感中,还有一种也很重要,那就是材料感。材料所具有的柔度、硬度、粗糙感、光滑感等等,这些物质本身的材料感也是隈研吾一直都很珍惜的元素。这也是迄今为止建筑师很少会做的事,建筑师一般还是会更多考虑造型,对塑造该建筑形状的原材料的材料感、质感、触感并没有太多关注。隈研吾认为,建筑的材料感,比视触感,会更强烈地触动人心。因此,在这次的展览上展示了能让大家感受到建筑材料感的部分。在靠近展品的地方,也能实际体验到触摸材料的感受。一般的展览通常会给人一种禁止触碰的展览体验,很多时候都是【don’t touch】,而这次展览的形式,是想让来的人可以触摸,用身体来直接感受建筑的质感、材料感。  

 
这次展览对隈研吾团队来说也是一种十分新奇的模式,即便放眼整个建筑展的发展历史,这次也将是很新的一类展览。  

 
为了展览而实际建一座新的建筑,并将其放置在展览现场。这样的做法,对隈研吾团队来说,极为棘手和困难,但最终大家做出了一件极其有趣的东西。团队希望大家一定来看看这个展览,希望大家从这个新型建筑展中能有所感触,能从中感受到未来的灵感和启发。  



本次展览首次披露的独家内容有哪些?


一是”首次在展览中全程融入不同的音乐以注解建筑的精神内涵“。展区分别从“日常、活跃、开放、满足、探索”等建筑功能进行创作,在不同模型区以声音为背景,帮助观众运用听觉感受“走进”这些建筑。


二是”展览中将首次出现由隈研吾建筑作品衍生的数字多媒体作品“。此作品由角川武藏野博物馆作为开篇,以空间投影的方式呈现隈研吾在设计中对弱化造型、材料应用、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巧思,也将隈研吾关于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通过视觉语言展现给观众。


三是本场展览将”首次在一个展览中同时展出隈研吾的两件大型装置作品“。此次展览的入口装置《竹涧》与冥想庭院装置《竹曲》,都以“竹”为基础材料,观众可以进入其中感受隈研吾建筑中对于点、线、面的处理,体味建筑如何向着自然延伸。


四是展览中将”首次展出隈研吾的书法作品”。


五是”首次在展览中使用与建筑对应的香氛“。在这场展览中,我们希望用气味触发观众的嗅觉,在不同单元以不同的气味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对建筑语境的理解之中。除了木香,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还能体验到一系列大自然的余香。在材料展示部分,香味作为对建筑本身所处环境的发掘,将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勾勒出观众记忆中对于建筑和味道的链接。


六是我们将”首次在展览中展出近二十年间隈研吾的工作与生活场景“。这些镜头记录了隈研吾先生从日本到中国、欧洲,深入项目现场考察、调研、交谈的情景,这也是近二十年来隈研吾工作生活场景的首次集中曝光。


最后是这场展览将”首次提出‘五感的建筑’这一设计理念“。这一理念是隈研吾先生对后疫情时代人类精神需求的呼应,同时也为未来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方向,即建筑需要调动人的所有感官,给人的心灵带来慰藉。



如何欣赏隈研吾的建筑作品?  


不论是信息传输还是建筑设计,视觉信息的处理效率都是最高的,由此看出我们的世界已经变成了“视觉”导向的世界。然而,我们对于材料的触感、庭院的水声、植物的香气等等才应该是建筑真正的魅力。”五感的艺术“也正是隈研吾作品的共同之处。



隈研吾风格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隈研吾风格如此成功,其内在原因是什么?(隈研吾本人答)  


20世纪,随着土木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日趋复杂,现代建筑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与自然相对立的工业产品。在人工搭建建筑的时代,建筑所使用的木、土、石等材料独具魅力。那时的建筑可能没有那么牢固,但也正因如此才使人们感受到了独特的风与光。我希望通过我的设计,唤醒现代建筑中的这些元素。我想大家之所以喜欢我的建筑,正是因为大家也对建筑的“原点”的魅力产生了共鸣。  

 
   
能否分享一下您个人的设计价值观,您觉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设计的价值高低?(隈研吾本人答)  


说起我的设计观,我觉得是:我对发展至今的概念都抱有怀疑。我觉得设计就是挑战和必须持续挑战。特别是我们处在像现在这样的巨变时代,大时代的转折点,怀疑迄今已有的常识,这很重要。


比如说,我们已有的常识之一是建筑是用混凝土建造的。而我们开始在建筑现场工作的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那时,一定程度上,大家都认为混凝土绝对已经是建造常识了,所以毫不怀疑。但这样的常识,总有一天会崩坏掉的。所以现在你再看,全世界,比起混凝土,想用木头做建筑的人在不断增多。但是,在我刚开始使用木头的那个时代,大家都还没有想过用木头建造建筑,何况还是用木头建造大型建筑。而在那样的时代,我就是很想用木头来做建筑。以这样的形式不断打破人们对事物理解的常识,我想这就是我作为建筑师的作用吧。建筑师,必须是能早一步意识到迄今为止各种社会问题的那个人。早一步地觉察和意识,进而让世人看到一个新的社会,我觉得这就是建筑师要做到的角色作用。


在我们的事务所,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尽力去挑战,永远不要忘记自己那一颗挑战的心。所以事务所的大家通常是边互听取意见、边商量、边行动,这一点很重要。迄今为止的建筑事务所,大多是竖向组织模式,高层的人冷冷地命令下级。

我们的事务所是尽可能地横向协作,我想创造的是一个大家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互相交流的工作环境。在这样一个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的环境里,新的想法才可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进而让新的想法的实现成为可能。这样,大家的工作气氛也一定是愉悦、舒畅和开心的。自由畅谈、心情愉悦,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产生新的社会以及新的社会愿景。

   

 

隈研吾作品是如何表现日本文化的?又是如何将其融入建筑中进行改造和创新的?(隈研吾本人答)


 

建筑、料理等日本传统工艺都有一个共通的特征——它们的原料采集、运输、最终加工等工序都少而精简。也正因如此,材料本身的触感和香气被充分发挥,自然本身的魅力也淋漓尽致。我在设计建筑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我觉得这个特征不仅适用于美学设计,也为未来的绿色环保方面的课题提供了线索。  
   
   
隈研吾风格对我们日常审美有什么引领和借鉴的意义?  

 

建筑,仅靠其自身的力量是不够吸引人的。相反,像窗外的风景、室内的绿植、陈设的家具、收集的书本、小物件等,通过简单的设计排布唤起它们的魅力,就能打造出与屋主人相契合的、独一无二的、令人心情舒畅的空间,这是隈研吾在建筑设计中最重视的要点。

   

 
我们在城市栖居,如何与建筑产生共鸣?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欣赏建筑?(隈研吾本人答)  

 
当我站在我的办公室露台上时可以眺望整个东京青山陵园的景色,那里供奉着150多年来著名的历史人物。到了春天,樱花盛放的美景尽收眼底。周边还有一座名为“梅窗院”的寺庙,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广阔的陵园。我们的团队曾经对这座寺庙的“参道”进行维护,在城市建筑里融入了竹林景观。我平时工作很忙,但每当我在事务所附近散步时,看到这样古色古香又充满自然气息的景色,心情就会非常好。  


所以,不论是在城市、郊区还是乡村,我们所看到的风景的背后,都蕴含着与当地特有的地形、气候相对应的文化与历史。我认为,这种能使我们感受到都市文化底蕴的建筑,才是魅力所在。  
   

 
隈研吾先生在中国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国人喜欢隈研吾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这个人群有什么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爱好等)?  

 
过去20年里,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设计飞速发展。但是,现在大家仍然在摸索适合中国的、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设计。作为一名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一直对日本建筑的起源——中国建筑感兴趣,也多次到访中国不断进行研究。这会是隈研吾建筑在某些方面与大家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  

 

 

 

 
对于后疫情时期下的提问  

 

 

持续三年的全球疫情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于世界的传统认知,这在建筑空间设计领域同样如此,现在社交和物理空间上的隔离使得我们不得不花费在室内空间,您觉得在后疫情时代,您之前的“自然建筑”理论是否依然适用?在建筑与生命关系层面,是否有新的设计思考可以分享?(隈研吾本人答)


后疫情时代,我觉得一定会是与以前的时代完全不同的一个时代。


新冠疫情爆发以前的世界及人类历史有20万年左右。人类最初觅食,在大自然中来回走动、狩猎、攫取植物的枝干叶子、填饱肚子,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时代。


随后开始有了农业。随着农业规模越来越大,便有了村庄,然后有了街道,街道越来越大,于是有了城市。这个发展过程,一言以蔽之,就是集中化。从自然态向集中化逐渐进化发展。而这个集中化的最终目的地,就是摩天大楼,超高层塔楼。这已经是集中化的极致了,人们拥挤在这个叫作塔楼的场所里,虽然密度极高,但却觉得挤在塔楼中才是最高效的。这便是此次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历史。


而这样的集中化实际上有很多危害,人们会因此患病。新冠病毒就是它带来的危害的一种。又或者人们因为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崩溃,患上精神疾病,这也是集中化带来的危害之一。所以,从很多意义层面上来说,集中化都给人类造成了很多生存弊端。


所以,新冠疫情让我注意和觉察到了这种集中化的危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冠教会了我们很多。


那么,集中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那就是——回归自然。人们走出集中化箱子,回到自然里,这也将是未来时代的主题。而我们要如何回归,我觉得方法有很多。例如离开迄今为止最适合集中生活的混凝土、铁等材料,回到木头里、回到纸里,回到这些自然材料里,这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方式。或者去自然优渥的环境里,在那里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事务所也在考虑在自然环境中建造一些分布式的卫星办公点。比如,我们可以在雪山里工作、在海边工作、在森林里工作,在诸如此类的靠近大自然的地方的一个小办公场所里,一边感受着自然,一边工作。这样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我们事务所一直想尝试,也已经在尝试中了。在中国很受欢迎的北海道的美丽风景里,我们也建造了木制的卫星办公室,目前也在那里开始了工作。


我觉得这种新型工作方式和居住方式,在新冠疫情之后,或许就会在全世界逐渐铺展开。亚洲人天性热爱自然,大自然具有治愈人类心灵的力量,这在亚洲众所周知。



如何理解疫情下的“白盒子之困”?在疫情时代,我们如何从建筑中寻找安慰、治愈和力量?  


从工业建筑的角度来看,“盒子建筑”易于建造,但它与外部环境绝缘,在疫情之下就变成了牢笼般的存在。我的建筑作品中有很多大的孔洞、阳台、窗户、庭院等,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外部自然元素,打造了很多通风良好的空间。像这样尽可能地增添建筑中的自然元素,可以使人们即使置身建筑之中,也如在大自然中一样开阔。即使是在疫情之下,住在这样的建筑里也不会有被禁锢于“牢笼”之感。 



免费打赏
lijiawei411
2023年11月29日 15:35:10
2楼

“建筑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人类困住,是要让人的身心获得自由。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困在混凝土盒子里,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因而变得虚弱。五感的建筑是让人的身体获得自由、精神获得解放的建筑。为此,我试图调动人类所有的感官。不同于形态优先、视觉至上的20世纪的建筑设计,我想做的是诉诸于所有感官的建筑。我想,这也许是建筑能给疫情后的人类带来的慰藉。”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