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原来旧建筑改造是这样做的
无聊的牛腩
2020年11月09日 15:29:42
只看楼主

原创 小印帆工作室 小印帆的笔记本 小印帆的笔记本 微信号 gh_7ecb1ca4be24 功能介绍 分享建筑的抄绘笔记 作者 | 谢佳琪(同济大学 研二) 栏目编辑|陈倍嘉(惠州学院)


小印帆工作室 小印帆的笔记本

作者 | 谢佳琪(同济大学 研二)

栏目编辑|陈倍嘉(惠州学院)

活动策划 | 周盈汐 (谢菲尔德大学)


中小型案例抄绘转译 | 第7篇活动回顾

全文3573字 | 阅读约需 10mins




A.  " 项目简介 "




项目名称 :艺仓美术馆 

(Modern Art Museum Shanghai)

位置 :中国上海浦东老白渡滨江

建筑事务所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类型 :工业废墟改造

建成时间 :2016年底


“区位分析”


该建筑位于中国上海浦东老白渡滨江,西邻黄浦江。 该地区处于着重更新以及改造的片区,其周边也有许多优秀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值得学习。




原煤 仓广场所在地   谷歌地图


建筑主体历史变迁




设计思考



如何使该建筑既服务于美术馆主体,又可以与服务于周边环境?




B.  "思维拓展 "


找寻原有建筑物的价值



“建筑物的废墟是一种由对空间和时间的欲望而激发的乡愁。 面对废墟,过去既以其残留存在。 却又无法再被触及,从而激发起强烈的乡愁。

工业建筑与我们生活接触较多的建筑类型不同,其 非日常尺度及空间关系 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强烈的 陌生感 ,是很多建筑所不具备的,但同时也是其魅力和价值所在。




C.  "设计分析 "


原有条件


原建筑是一个简单封闭造型以及左右两侧的煤炭运输架的造型,形式较为单调。在这几十年来,曾改造为观景台,画廊,暂时性展场,现如今为永久性建筑——艺仓美术馆。


图一:原建筑 
图二: 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重新装载” 浦江东岸老白渡码头城市更新实践案例



其煤仓部分作为工业建筑,采用了典型的 筒仓框架结构 ,顶层为大空间。外围护和屋面拆除后的结构骨架清晰可见,也暴露了筒仓结构自身特有的底层薄弱问题。






D.  "临时展场设计分析 "



“总平面图”




总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置入体块+“灰空间”+“废墟园



临时展场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结构分析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师并没有对建筑结构进行大的改造,而是通过往建筑内 置入体块 双坡屋顶(轻钢结构),特殊体块以及围合感强烈的楼梯(比正常扶手高度更高,为强调其存在感)。


剖透视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临时展厅是由顶层进入,作为主入口,进入序厅之前有一个观赏江景的大平台,进入序厅之后,从上往下进入各个展厅空间。

观景平台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一层为较为开放自由,使人们感受巨大体块煤仓带来的视觉冲击。建筑师 利用 煤仓特殊构造 ,进行投影等处理,让人们感受独特的艺术感。


投影展示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废墟园林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底层为开放空间,设计者在此处设置了一些路径,并起名为 “废墟园林” ,如同在废墟中穿行。



平面布局


首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三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四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屋顶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E.  "艺仓美术馆 "



原有结构

原有结构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煤仓部分作为工业建筑,采用了 典型的筒仓框架结构 ,顶层为大空间。外围护和屋面拆除后的结构骨架清晰可见。筒仓结构自身特有的 底层薄弱 问题也很显著。改造后的美术馆需要扩大使用面积,但因为限高问题无法向上扩建,而采用了 在原结构外围扩建 的建筑方案。



“立面造型”

临江立面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改造后的艺仓美术馆及艺仓长廊构成了一段连续的水岸景观体验:从浦江对岸远观,美术馆的滨江立面和长廊均以光洁的铝板勾勒出一段段横向的线条,形成了沿江界面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艺仓美术馆的水平错动的体量构成了滨江景观步道的终点,与其说是一座美术馆,它更像是 景观步道的延续,美术馆被步道与景观平台包裹在内



“剖面”


长剖面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短剖面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F.  "结构更新方案 "


方案比较

结构方案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师最后采纳方案四,满足基础方案、不用额外打桩增加工期、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结构基础完成新老结构连接构造以及建筑空间需求, 释放了底层空间 ,使得底层空间更加开阔。
  新结构像斗笠一样 戴”在原结构上 则可解决数个问题。


“加固薄弱基础”

加固基础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同时,对于原建筑部分原有构件承载力轻微不足,角柱承载力较大欠缺采取在底层新增钢支撑,进行了必要的加固的方式解决。而原有筒仓偏置,扩建后产生了更加明显的偏心扭转效应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结构方案—— 斜拉交叉的网状拉杆系统 ,既满足了结构扭转问题,又提供了垂直方向上的结构余量。




G.  "功能空间分布 "


“首层空间”


首层开阔,用做供游客休憩观景的大空间。


首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首层室内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灰空间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室外空间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室外观景廊道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层空间”

二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层利用八个煤仓的布局自然而然有了迂回路线,方便展览流线安排,还可以从侧面感受煤仓的体积感;并且在最外侧做了观景长廊,供游客欣赏江景。


二层室内空间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层空间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层室外空间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三层空间”


三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三层空间主要被巨大煤仓所占用,仅留下 侧边的灰空间 ,即可作为观影厅,也可作为欣赏江景的绝妙之处。


观影厅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四层空间”


四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四楼运用现代手法—— 玻璃以及钢骨 围合的序厅作为展览的收尾。
四层空间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五层空间(暂未开放)”



五层平面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高架运煤廊道焕然一新



仅遗留下柱梁的煤仓北侧的高架运煤廊道。改造后将作为老白渡景观绿地的一部分, 提供艺术与服务空间 。针对新的使用功能,需要增设楼板并局部加建至两层。

改造结构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H.  "流线处理 "


首层流线分析   @杰西(同济大学 研一)


二层流线分析   @杰西(同济大学 研一)


三层流线分析   @杰西(同济大学 研一)


四层流线分析   @杰西(同济大学 研一)




I.  "廊道结构更新策略 "


“仅附加楼板的单层区域”



改造前后对比   @杰西(同济大学 研一)



煤仓北侧的高架运煤廊道原为混凝土排架, 仅遗留下柱梁 。改造后将作为老白渡景观绿地的一部分,提供艺术与服务空间。针对新的使用功能,需要增设楼板并局部加建至两层。原有混凝土排架采用梁柱铰接的构造方式,年久失修已经损毁严重。确保安全的同时在设计中呈现出新老结构间的对话关系同样重要。为了清晰呈现原结构的历史遗迹,决定改造后 维持排架为主的结构体系

廊道柱加固与 廊道张弦梁    @杰西(同济大学 研一)

廊道柱加固与廊道张弦梁结构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对于仅附加楼板的单层区域,通过在原有混凝土柱两侧 增大截面 来提高单榀排架的面外抗侧能力,同时 梁柱节点加固后转换为刚接 ,增大排架面内的抗侧能力。

廊道原有柱距6m,结合3m的经济板跨,设计了一种特殊的 张弦系统 ,整片钢梁替代了常规张弦梁中的撑杆,此片钢梁同时减小了新增楼板跨度。



加建为两层的区域


结构改造图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二层扩建部分采用钢结构,并将分立的双钢柱通过缀板连接外包于加固后的一层混凝土柱, 新增结构“夹”住原结构 也进一步强化了加固作用。 

廊道下的新增商业空间,从立面通透性出发,采用了 悬吊结构 与例园茶室类似的钢板屋面悬挂于张弦梁下方。门窗洞口附近的钢板柱仅作为屋面的 抗侧体系




J.  "结构更新与城市空间重塑 "


“重现生命力”

城市重塑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相比美术馆的主体部分,廊道改造的结构动作在建筑的表面更为清晰可读。本来如废墟般的结构,失去了功能,而新的结构作为一个清晰的系统,夹住旧的混凝土柱子,支撑了上部结构,钢的张弦梁搭在旧的混凝土框架梁上,向下又吊挂出新的结构,旧的结构不能支撑新的所有结构,但因承载了大部分的重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的生命力重新出现,旧有的废墟又“活”了过来




K.  "延伸问题 "


结合龙美术馆西岸馆、艺仓美术馆、民生码头及8 万吨筒仓改造性再利用、杨浦边园等4 个上海黄浦江边的改造设计项目,思考归纳在滨江带 工业遗址改造 中大舍运用的设计策略。




L.  "学姐寄语 "

        

建筑的”城市性” 应该成为建筑师关注的重要焦点,建筑除了营造其丰富的内部空间外,如何塑造其对城市开放的空间,如何激发城市公共活动多样性的产生都应被考虑其中,而当建构语言本身与空间诉求高度融合时,一座城市性的建筑便诞生了。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