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祥当代与未来:交通建筑设计的思考
小蝌蚪找妈妈啊
2020年10月10日 10:13:54
来自于建筑构造
只看楼主


城市因交通而兴, 交通因城市而盛。

——郭建祥



文/郭建祥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注册建筑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内交通建筑设计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专家, 原创设计了浦东机场T2航站楼、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等30余项超大型公共建筑、 航站楼和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因交通而兴, 交通因城市而盛。城市是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交通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兴盛。人类最初的聚居方式——聚落的兴起, 与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息息相关。交通工具和交通网络的发展推动社会逐渐完成了由聚落到城市, 再到都市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工业化时代, 铁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20世纪民航的发展更是极大增强了交通运输的国际化辐射的能级。在城市由都市向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这一历程中, 交通建筑, 特别是交通枢纽更是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目前, 在国内提出的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等区域一体化发展中, 均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协同发展的前置条件。社会需要构建和强化大都市圈完善的交通枢纽集疏运体系, 实现区域协同化发展。

如果说交通线路网络可以被看作是城市发展的动脉, 那么交通枢纽则恰如这座城市的心脏。交通枢纽可以被看作是整合不同辐射半径交通工具和不同交通网络的城市节点。人流、 物流、 信息流在此快速交换, 交通线路的规划和交通枢纽的建设成为促进一座城市经济发展实实在在的动因, 它对于城市产业活动产生了极强的产业集聚效应, 切实影响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从日本京都火车站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建设, 乃至今天的上海大虹桥区域的发展, 我们都可以看到交通枢纽对于其所在区域的影响。

交通枢纽是推动城市更新和区域复兴的引擎 :一方面, 中国城市化依然在较快的发展中, 大量的人口资源继续向大型、 超大型都市圈聚集 ;另一方面, 现有城市建筑由增量发展进入存量更新, 大量既有建筑的改造被提上日程。这两个方面都是促进交通枢纽稳步发展的动因。我们通过直接植入交通枢纽模块及对于既有场站的枢纽化改造实现其交通能级的提升, 与其所在城区的城市复兴有机结合, 推动城市更新 ;改善过去因火车站等场站布置因素所造成的城市隔离状况, 通过交通枢纽缝合城市功能, 实现建筑与城市的无缝衔接, 通过高品质的空间规划和设计, 将大量人流引入城区, 成为城市源源不断的活力, 通过交通站点与公共空间的衔接, 带来人气与公共活动向该区域的倾斜, 带动公共空间的复兴。

后疫情时代下, “健康枢纽” 的思考是社会给予建筑师的新命题。当疫情由临时管控转入常态防控阶段, 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思考交通枢纽的“韧性”。后疫情时代下, 交通枢纽作为大量人流聚集的城市基础设施, 我们既要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保证人与人合适的社交距离, 鼓励自然通风,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楼内设施的自助化与智能化, 通过无接触的旅客流程处理保证公众的健康安全, 通过增强建筑的“免疫力” 营造旅客健康的出行环境。

交通枢纽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分层级的, 这对于建筑师而言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既应该重视宏观层面上交通枢纽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积极参与前期枢纽规划 ;也应该重视中观层面上枢纽与其周边区域的相互辐射, 形成相互促进的有机建筑聚落 ;更要重视微观层面交通枢纽的本体设计工作和室内外公共空间设计, 通过交通方式的高效布置、 旅客换乘的枢纽组织、 公共空间的有机营造、 城市功能的渗透结合, 营造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满足未来发展的交通枢纽。建筑师在聚焦建筑设计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向前端延伸, 通过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实施控制的全过程设计, 实现交通枢纽设计的品质控制, 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社会公共空间。

交通枢纽是与时俱进的, 建筑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 交通建筑也一直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从最初的河运码头到今天整合多种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 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迭代, 未来的交通建筑又将发展去何处呢?目前, 民航提出了四型机场的建设, 在诸多交通枢纽的建设中, 智能化、 自助化也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建筑师必须保持对于时代和技术发展的敏感性, 不能满足于既有交通建筑模式化的设计套路, 对于其发展须提出自己的前瞻性思考 ;建筑师也要意识到, 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效率” 和“体验” 始终是不变的主旨, 即始终坚持交通工具的高效运营, 始终坚持旅客出行的舒适体验, 这也是我们建筑师必须坚守的初心。





本文发表于《当代建筑 2020 | No.010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