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大会在京召开
10月20日,2016年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大会暨节能创新成果应用交流会在京召开,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指导,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网络运营专业委员会主办,以“绿色通信 创新未来”为主题,聚焦行业热点问题,关注节能前沿技术,推动信息通信业可持续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在会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通信行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www. chinaeser .cn 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深化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老旧高耗能设备退网,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推动构建绿色信息通信网络,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着成效,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并提出通信行业要抓住发展机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新理念, 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信息通信网络全面应用节能减排技术,高能耗老旧通信设备基本淘汰,能耗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信行业促进社会节能减排水平进一步提高。
分析海绵城市内涵 明确建设措施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和试点城市示范的进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已成为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以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为目标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国展开。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又包括植被草沟、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等。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层面。广义讲,海绵城市是指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这些大海绵具有良好的生态机能,能够实现城市的自然循环、自然平衡和有序发展。这就要求城市开发建设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城市生态格局。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尤其是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敏感地区的保护;其次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维持城市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再有在对城市进行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狭义讲,海绵城市是指分散的、小规模源头初期雨水控制机制与技术,又叫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进入市政管网前先要通过植被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雨水调蓄净化设施对雨水进行过滤和流量控制,有效降低雨水径流,达到对雨水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径流污染进行控制的目的,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自然水文状态尽量接近于开发前。大面积透水铺装及下凹式绿地等雨水控制和利用措施对小区综合径流的削减作用十分明显,尤其在低重现期时效果更明显;通过这些“小海绵”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削减雨水峰值流量,同时涵养水资源,补充城市地下水,促进水循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固化土应用于路面的研究
至今仍在使用的水泥固化材料,在PH值为14的强碱状态下长时间持续的这种情况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沥青及其烟气对皮肤黏膜具有刺激性,有光毒作用和致癌作用。正因为如此,强烈希望使用能够替换水泥的、对环境负荷小的材料,并确立这种材料的施工方法。由此,开发了能够替换水泥、抑制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土壤铺路用的伊克尔环境技术的固化土路面。固化土路面以天然无机材料为主要成分,既美化环境又能制造高强度产品。正是基于改变上述目前国内面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这一严峻现状的发展理念,将国际最前沿的环保理念,技术及产品引入中国,从而为中国的空气环境治理,PM2.5 和PM10 颗粒物的抑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土流失的防治,城乡生态道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土壤固化剂技术作为主要技术之一,通过将天然的砂土通过科学配比,进行稳定而形成的一种全新固化土路面系统。
城市雨水利用的现实意义
随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我国的治水思路也发生了变化。治水方式开始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防御、控制洪水到利用洪水资源转变,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雨水利用是节约和开源的有效途径把城市雨水作为中水回用系统的辅助水源。收集的雨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接送到污水处理厂,净化为生活用水,用于消防、洗车、冲厕、基建、浇灌草坪等,将饮用水和其它用水分开,做到水尽其用。城市雨水利用将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有效节约城市水资源,增加城市水资源可利用量,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城市雨水利用可以减少城市径流量,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和防治城市水土资源流失;增加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表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等水体的用水量相对减少,有利于维持河、湖、地下水源等天然水体的正常生态环境用水量;同时,利用雨水补给地下水源可维持正常的地下水位,从而使区域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海绵城市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雨水资源流失、径流污染增加、城市内涝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和城市有序运行。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建设模式应运而生,合理控制城市开发强度、转变传统的粗狂的开发建设模式,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途径。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基础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原则,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被草沟、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下沉式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强调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合理利用城市雨洪资源,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雨水径流的有效控制,从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统筹海绵城市建设 改善城市环境
城镇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城市发展方式急需转变。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转变城市传统的开发模式,从粗放的建设模式向生态绿色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变。 为实现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的目标,我国提出了“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转变了过去雨水要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思路,使雨水管理迈向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新阶段。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和试点城市示范的进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已成为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以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为目标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海绵城市建设已从雨水的源头减控发展为综合治水的国家战略。城市中水的问题非常复杂,既相互关联,又自成系统,海绵城市将这些子系统整合起来,综合考虑解决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的最佳方案。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和目前政府大力推进的黑臭河整治、排水防涝、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排入河道的出口、污水截留干管、市政及小区管网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等。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内容涉及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除了在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采取源头控制的措施外,还涉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优化。无论采取何种“渗透、滞流、蓄存、净化、利用、排放”手段和措施,目的都是缓解城市内涝、控制水体污染、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发挥其海绵功能,将绿色与灰色社会相结合,实现城市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