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

0.5106w

本版块主要对中国低碳发展区域特征与战略方向、怎样提高节能环保效率的讨论,各种节能环保资料等等进行技术交流讨论。欢迎大家踊跃发言,共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订阅 发帖
默认 最新 热点 热评
节能环保投融资案例分析--污水处理之一
电加热管的优点原来有这么多?
2016年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大会在京召开
伊克尔固化土路面介绍
工业节能锅炉技术改造的分析
热拌沥青(HMA)混合物与NCP固化土典型动态模量的比较
工业锅炉可从哪方面进行节能改造,达到节能环保?
锅炉节能:锅炉保养时排污系统的状态分析
分析海绵城市内涵 明确建设措施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和试点城市示范的进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已成为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以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为目标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国展开。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又包括植被草沟、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等。对海绵城市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层面。广义讲,海绵城市是指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这些大海绵具有良好的生态机能,能够实现城市的自然循环、自然平衡和有序发展。这就要求城市开发建设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城市生态格局。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尤其是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敏感地区的保护;其次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维持城市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再有在对城市进行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狭义讲,海绵城市是指分散的、小规模源头初期雨水控制机制与技术,又叫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进入市政管网前先要通过植被草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雨水调蓄净化设施对雨水进行过滤和流量控制,有效降低雨水径流,达到对雨水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和径流污染进行控制的目的,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自然水文状态尽量接近于开发前。大面积透水铺装及下凹式绿地等雨水控制和利用措施对小区综合径流的削减作用十分明显,尤其在低重现期时效果更明显;通过这些“小海绵”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污染,削减雨水峰值流量,同时涵养水资源,补充城市地下水,促进水循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构建“海绵型”城市将绿色融入生活
下雨时看雨水堆积成“海”,干旱时看尘土漫天飞扬,这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剪影。如今城里人想出城不再看海,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躲海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内涝还需建设“海绵型”城市,建设一个在暴雨中自由呼吸的城市。 鉴于洪涝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严重时还会危机人们的生命财产,首批全国试点城市率先启动“防洪与水源涵养”等海绵城市6大类项目建设,以期实现汛期新区、老城区改造区基本无积水、无内涝,“小雨存起来,中雨排出去,大雨不成灾,雨天不看海”。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让城市弹性适用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并且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原有的水系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恢复原有的河、湖、湿地调蓄生态环境的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全球变暖带来的雨水增多效应。传统城市建设注重通过单一工程设施,构建灰色排水系统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可想而知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海绵城市建设以低影响理念开发建设城市,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的破坏,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留足够的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净化回存。有人说洪涝灾害那么可怕,那么将所有的河湖都填了不就减免灾害的威胁了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河湖具有调蓄雨水,净化环境的功能,如果将调蓄的场所封闭,那么满城皆水也是很有可能,而且当灾难降临时也不知道从哪防御,这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疏通和渗透,不是对雨水进行围追和堵截,而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回用,当然这需要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参与其中。日前,G20峰会上提出金融助力环保,绿色投融资铺开,这就说明青山绿水本就是巨大的宝库,自毁钱财是不明智的,绿色发展将长久伴随我们的生活。
照明配电线路材料有哪些
合金催化液技术靠谱么?
固化土应用于路面的研究
为什么双层充气膜用ETFE膜而不用塑料膜
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认知
五金件表面前处理加工技术
带式污泥脱水机与叠螺式污泥脱水机的比较
金属表面喷涂和喷漆的区别
城市雨水利用的现实意义
从水入手 建设生态海绵城市
“逢雨必涝、雨后即旱”、“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调”,这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常发生的状况,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当前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无疑是是解决城市发展与水生态之间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解决城市内涝并不是简单地将水排出,而是将能存的存起来。在北方城市中,水资源短缺,雨水需要存起来再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南方水资源充足,综合利用雨水的主要目的可以有效减少径流外排量。内涝并不是由单一的雨水造成的,而是城市发展规划已经不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也就是说用传统的排水手段已经不能够缓解城市内涝与干旱之间矛盾。城市在发展过程首先考虑的是建设速度,当城市发展速度已经超过预期估计时,城市病开始慢慢显现,我们又开始为治理城市病而制定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海绵城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理念形成完整的雨水综合利用体系,让雨水能够循环使用,发挥雨水资源化的优势。海绵城市建设转变传统“建大罐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储、净化雨水,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将降落的雨水综合利用起来。自然降落的雨水混杂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降落到屋顶和地表引起的冲刷以及进入市政管网冲刷管道沉积物等环节都可能造成径流污染。而海绵城市建设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屋顶绿化,绿化的屋顶可以在源头上减弱雨水流速,将雨水中的杂质过滤然后在流进城市管网,这样不仅能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够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降低水资源污染的可能性。海绵城市建设手段不止这一种方式,其建设过程中的措施都围绕着恢复或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在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受损的生态,在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指导下对雨水进行综合利用。雨水是造成内涝的一个原因,同时也是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
“快排模式”和“慢排模式”下的城市环境
城镇化的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辆马车,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其中表现在用水紧张与水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雨水是一种天然的水资源,但是不能合理的利用自然就成为鸡肋,如果加以利用则会成为香饽饽。 可持续社会的发展目标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但是注重发展速度而忽略基础构成很容易出现诟病。今年七月份的一场暴雨让我们认清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也让我们重新正视雨水收集利用的价值。传统城市建设中的雨水处于快排模式,这是因为可供雨水流通的场所被建筑物替代,雨水找不到依附物体只能白白流失。雨水的流失会加重城市用水紧张,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城市就像是一条缺了水的鱼,任凭阳光的拷打。城市的呼吸被堵住,这样的城市环境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慢排模式下的海绵城市建设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环境,将“渗、滞、蓄、净、用、排”理念综合运用到雨水收集利用之中。海绵城市建注重慢排缓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汛期将雨水收集起来,待到旱期时将雨水放出来利用,这样可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让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尊重自然,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的江河湖泊、公园绿地等,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其次要恢复和修复生态环境,在传统城市开发模式下的环境变得脆弱,二次开发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海绵城市建设不是拆了重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海绵体”构建,在低影响的理念下建设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最后需要运用低影响理念。海绵城市理念最初引用低影响开发理念,要求城市建设应该有个限度,不能为了建设而忽略对环境的保护,人类本身就是与周围的环境一体,如果身旁都被高楼大厦充斥,那么人类的生存环境就岌岌可危,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用环保理念最小限度的影响生态环境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缓解水资源矛盾
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出现过“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调”,缺水与内涝并存,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水生态保护,城市硬化面积过大。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而提出海绵城市理念无疑是解决城市发展与水生态之间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 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我们要积极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调查,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的城市有137个,多数的城市已从几年一涝变为一年数涝,“城市看海”成为新常态—这些城市包括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和部分浙江省内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原因,是城市缺水问题严重。有些城市在暴雨到来的时候,到处是“海洋”,可在雨水过后,又缺水。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了城市的又一个急症。城市的积渗进化能力下降,也是急需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原因。城市化改变了流域径流的产汇流规律。简单而言,就是“雨水一下,就赶快排走”,为了实现快排,所有地方都把雨水沉积到下水管道,然后排出去。如果排不走,就形成积涝、形成内涝。但是以这样的模式,就算有再大的管道也很难承受。我们的城市化建设挤压了河湖的洪水调蓄空间,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城市中的建筑覆盖率和硬质化覆盖率,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此外,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新的排水系统又跟不上,在暴雨结束后,雨水全部通过下水管道排到城市之外,土壤没有得到充分补充,雨水过后形成细流往河流补给的水没有了,导致了河流一到暴雨之后就干枯的现象。对国家而言,这么多城市内涝,又有这么多城市缺水,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战略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国家也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把城市下面建的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的时候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的时候,又将这些水从海绵体里“挤”出来,充分达到水的循环利用。
锅炉节能:降低总送风量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海绵城市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统筹海绵城市建设 改善城市环境
城镇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城市发展方式急需转变。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转变城市传统的开发模式,从粗放的建设模式向生态绿色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变。 为实现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的目标,我国提出了“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转变了过去雨水要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思路,使雨水管理迈向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新阶段。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入和试点城市示范的进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已成为业内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以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为目标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海绵城市建设已从雨水的源头减控发展为综合治水的国家战略。城市中水的问题非常复杂,既相互关联,又自成系统,海绵城市将这些子系统整合起来,综合考虑解决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的最佳方案。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和目前政府大力推进的黑臭河整治、排水防涝、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排入河道的出口、污水截留干管、市政及小区管网收集系统、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等。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内容涉及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除了在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采取源头控制的措施外,还涉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优化。无论采取何种“渗透、滞流、蓄存、净化、利用、排放”手段和措施,目的都是缓解城市内涝、控制水体污染、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发挥其海绵功能,将绿色与灰色社会相结合,实现城市水循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