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缓解水资源矛盾
co1466819691801
2016年12月26日 11:16:36
来自于节能技术
只看楼主

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出现过“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调”,缺水与内涝并存,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水生态保护,城市硬化面积过大。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而提出海绵城市理念无疑是解决城市发展与水生态之间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 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我们要积极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调查,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的城市有137个,多数的城市已从几年一涝变为一年数涝,“城市看海”成为新常态—这些城市包括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和部分浙江省内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原因,是城市缺水问题严重。有些城市在暴雨到来的时候,到处是“海洋”,可在雨水过后,又缺水。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了城市的又一个急症。城市的积渗进化能力下降,也是急需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原因。城市化改变了流域径流的产汇流规律。简单而言,就是“雨水一下,就赶快排走”,为了实现快排,所有地方都把雨水沉积到下水管道,然后排出去。如果排不走,就形成积涝、形成内涝。但是以这样的模式,就算有再大的管道也很难承受。我们的城市化建设挤压了河湖的洪水调蓄空间,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城市中的建筑覆盖率和硬质化覆盖率,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此外,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新的排水系统又跟不上,在暴雨结束后,雨水全部通过下水管道排到城市之外,土壤没有得到充分补充,雨水过后形成细流往河流补给的水没有了,导致了河流一到暴雨之后就干枯的现象。对国家而言,这么多城市内涝,又有这么多城市缺水,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战略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国家也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把城市下面建的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的时候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的时候,又将这些水从海绵体里“挤”出来,充分达到水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出现过“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调”,缺水与内涝并存,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水生态保护,城市硬化面积过大。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瓶颈。而提出海绵城市理念无疑是解决城市发展与水生态之间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
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我们要积极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调查,内涝灾害一年超过3次的城市有137个,多数的城市已从几年一涝变为一年数涝,“城市看海”成为新常态—这些城市包括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苏州,和部分浙江省内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原因,是城市缺水问题严重。有些城市在暴雨到来的时候,到处是“海洋”,可在雨水过后,又缺水。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了城市的又一个急症。城市的积渗进化能力下降,也是急需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原因。城市化改变了流域径流的产汇流规律。简单而言,就是“雨水一下,就赶快排走”,为了实现快排,所有地方都把雨水沉积到下水管道,然后排出去。如果排不走,就形成积涝、形成内涝。但是以这样的模式,就算有再大的管道也很难承受。我们的城市化建设挤压了河湖的洪水调蓄空间,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城市中的建筑覆盖率和硬质化覆盖率,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此外,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排水系统,新的排水系统又跟不上,在暴雨结束后,雨水全部通过下水管道排到城市之外,土壤没有得到充分补充,雨水过后形成细流往河流补给的水没有了,导致了河流一到暴雨之后就干枯的现象。对国家而言,这么多城市内涝,又有这么多城市缺水,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战略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国家也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就是把城市下面建的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的时候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的时候,又将这些水从海绵体里“挤”出来,充分达到水的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绝对不是一项工程,也不是疾风暴雨式的一项运动,它将是我们长期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和行动计划。特别是在雨水比较丰富,但水资源在雨水过后又比较短缺的地方,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成为城市治水新方向。



免费打赏
sdp刘小鱼
2016年12月28日 08:21:09
2楼
路过学习啦!
回复
是我呀
2016年12月28日 08:26:28
3楼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