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利规划与建设的探讨分析
随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以前的水利规划格局的摆布主要集中在对于区域水利规划建设方面,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设城市中的水利小区,由于当时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以及整个社会的城市化程度都不高,就导致了城市对于水利的需求度也不高。而现在的情况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扩大了城市对于水利资源的需求,从而使得城市水利规格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城市水利规划逐渐成为了一个专项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也引起了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水利建设的现状 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同步,建设之初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基础较弱、水平较低的整体情况。那时候我们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都不高,水利建设情况也不例外,相关的水利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业用的灌溉排水体系尚未建立,一些水利工程存在很多隐患和问题。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水利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 七大江河基本形成了以骨干枢纽、河道
国家批准了城市建设的新规划
近期,国务院批复了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涉及总投资达8820.03亿元。地铁建设关系到众多行业,其中车辆设备、工程建设、钢材等方面在总投资中占比最大,相关行业和公司也将有望直接受益。 《每日经济新闻》通过调查、采访,为投资者详解8820亿地铁投资的主要去向。 2200亿设备采购超七成"国产化" "目前而言,车辆与机电设备等投资约占地铁工程总投资的25%,根据这一比例计算,8820亿元地铁总投资中,将包括2200亿元的设备采购大单。"12月10日,建设部地铁轻轨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该人士透露,"由于目前要求轨道交通国产化率至少为70%,部分地铁线路甚至超过了80%,可以初步预计,外资厂商最多能从中获得30%的采购订单。" 但是该人士担忧的是,"轨道交通的牵引传动与控制技术、制动技术仍掌握少数几家国外大公司手中,这些技术是国企未来几年要重点攻克的领域。" 外资厂商以核心技术抢订单 由于国家规定轨道交通国产化率必须超过70%,国内设备厂商发展迅速,已经改变几年前外资设备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以城市为中心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以城市为中心 新农村建设,必然也必须是一个“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过程、一个“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过程,是一个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农村地区更加自觉有效地接受辐射的过程。 2006年2月2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而最近一个时期,各级政府都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包含其中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应该正在制定之中。应当说,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应该先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究竟是什么样的规划,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就范围而言,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当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发展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农村地区自身的建设,也不可能每一个乡村独立进行,它只能是一个个一定范围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建设。而这样的区域只能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而不可能以
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针对城市发展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这篇文章提出十一种新建城市规划建设模式,其主要意图在于改“单中心规划”为“多中心规划”,并将城市绿化、美化用地及其建设,以及人工蓄水工程等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中小城市建设和大城市改造步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围着这一个市中心“摊大饼”。它的主要弊端:是1.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程,形成“摊大饼”模式。2.使建设布局不合理,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没有去,建设差;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建设。大量拆迁、反复拆迁,浪费大量建设资金。3.城区建设高度度化,引起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4.城区过大,城区扩展永无休止,形成恶性循环,走进死胡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多中心”的规划建设道路。即在总体规划时就明确,本市将由若干个“城”组成,有分有合,分工协作,相对独立,互相配合。“单中心”走到了极端,必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逐步转变为“多中心”。下面是按照“多中心”的思路提出的一些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11月4日建城字第784号文发布)第一条 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第九条的授权,为加强城市绿化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城市绿化规划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 第三条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指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城市非农业人口。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根据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而定: (一)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不足7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5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6平方米。 (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75-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6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 (三)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超过105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2000年应不少于7平方米;到2010年应不少于8平方米。 第四条 城市绿化覆盖率,是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