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实践与忧思
1 建筑工业化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峰值,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其弊端也已显露无遗,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粗放型的现场人工作业,对城市、对生态、对产业结构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以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推动绿色装配式建筑必将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全面向工业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2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建筑工业化,就是采用工业化的预制装配化技术,选用合理的可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将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按工业化、精确化、标准化的模式预制生成,再运输到现场进行就位与装配的建造过程。也就是将构配件的生产过程,由传统的现场浇捣砌筑,大量地前移至工厂车间里完成。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工业化建筑具有质量、成本、进度可控等优势,真正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概念。它既节约资源和材料,减少现场的湿作业,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扬尘与噪音污染,又解决了传统建筑
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评价
针对城市设计实践过程,前文已对编制、实施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了城市设计者的行为及其与开发过程行动者的互动。中铁城际对城市设计实践过程的评价则进一步关注城市设计者在实践中的行为动机,在与开发过程行动者的互动中,权衡公共利益与各方集团利益并作出选择的详细过程。 这是以“利益权衡”的视角来检视城市设计者对开发活动的技术干预(编制)和管理干预行为中,是否基于城市设计者规范性的“社会使命”——维护建设环境公共利益,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而成为对城市设计实效判准的另一重要依凭。显然,若仅仅注重实践结果,却不对实践者权衡利益的详细过程作效率和公平意义上的评价,终究难以获取对城市设计实践客观、公正和全面的价值评判。 城市设计从编制到实施,除了考量
城市设计实践的结果和过程
中铁城际规划建设有限公司 拟探讨的“城市设计实践在建设环境形塑过程中实际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这种实际作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分别为对城市设计实效的分析性和解释性开究。 分析性研究侧重于“城市设计实践的结果和过程”,即对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探讨城市设计者的具体行动(编制、管理行为),评析“城市设计者些什么以及是如何做的”。 而解释性研究则更侧重于“城市设计实践的过程”,探讨城市设计者作为开发过程的重要行动者,在“结构性因素”所预设的社会系统框架内,如何与其他主要社会行动者互动; 从而导致城市设计的规范性目标的偏离与调整,并最终对建设环境“公共价值领域”的形成产生实际影响。
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与角色
在建设环境形塑过程中,城市设计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引起环境功能的改变,更主要的是“对环境形式和意义的赋予”,涉及“空间的社会文化形式”。这种“赋予”不可化约为纯粹的“技术或艺术活动”,而是包含了空间形式背后广泛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在对建设环境的形塑过程中,城市设计者的作用受制于社会系统复杂的政治经济基础。具体而言,城市设计实践是公共部门依凭对环境开发活动规划干预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在编制、实施和维护管理各个阶段,与开发过程主要行动者进行互动,以影响和改变行动者的开发决策,使建设环境的开发结果朝着理想环境目标不断接近。 这一实践的“正当性”基础是其“维护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事实上,城市设计实践主要是公共部门行政层面的政府行为,城市设计者有多少“合法资源”可以有效影
城市设计的社会实践特征
城市设计具有“对象性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特征(即客观的物质活动和人有目的的活动),但城市设计实践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产和改造活动,有自身实践独特的作用特征和特定的表现形式。 尽管建设环境作为城市设计者的实践对象(客体),但它是城市发展各种动力因素最终通过建设活动而综合作用、形塑的一种结果。城市设计仅为对这些社会系统结构性动因的作用进行公共干预的一种“协调与整合机制”,而并非是建设环境及其公共价值领域形成的直接动因。 因此,城市设计者是利用和干预协调他人的城市建设活动及其决策行为,以间接的手段来实现对建设环境的物质改造。也即城市设计具有“利用、协调和主客体间接作用”的实践特征。从这一点来说,城市设计社会实践的对象并不等同于城市设计调控的对象,前者是指建设环境,而后者是指管理实践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