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5.13汶川地震对建筑抗震的一些看法
我不是地上建筑业内人士,知识也比较浅薄,试着做些分析,希望指正。地震刚刚发生,还无法获得更详细的资料,本人试图通过对媒体照片的判断,来分析现有房屋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希望建筑党人能为国人提供更安全的栖身之所。 1、现行抗震规范是可行的:我国以三个水准作为抗震设防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要求,此次地震震级高,震源浅,相应的烈度肯定很大,但从汶川县城的照片上看,新建的多高层楼房都没有明显的损害,说明我们的设计规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证明了我们现行规范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2、装配式楼盖在地震中的安全性是可疑的:在现有媒体发布的照片上看到大量的预制空心砼板的碎片,从抗震角度来说,我认为预制空心板很不适合作为楼板,作为个体,他们有很好的刚度,可是当把他们拼装成楼板之后,整个楼板的整体性就非常可疑了,当年唐山大地震,也是这种预制板,被震散后掉落,将人砸伤的案例就不少,现在又看一地的落板。抗震设计规范上规定,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接,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接。但是这种拉接一般都不会很强,在地震中最容易被破坏。 3、围护结构的强度是否应该降低:还有就是看到照片中到处的破
高层地震响应的建筑结构论文
1工程项目案例案例A为河南省郑州市某塔楼项目,结构高度为295m,共67层。采用支撑框架-核心筒-环带桁架混合结构体系,其中外框架由型钢混凝土柱、柱间支撑及钢梁组成。柱间支撑沿着外框四边的边跨(跨度10.5m)布置,柱间支撑在第四道环带桁架处(58层)停止。沿塔楼立面布置了4道加强层,每道加强层由2层楼高的环带桁架将外围框架柱连接在一起,增加了外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侧能力。塔楼标准层结构平面和整体模型如图1(a)和图2(a)所示。竖向构件尺寸由底到顶逐渐减小,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C50。型钢混凝土柱直径尺寸为2400~1200,含钢率为边柱2%~3%、角柱3%~4%。核心筒外墙厚为1100~600,内墙厚为600~300。案例B为无锡市南长区某住宅项目,塔楼地上33层,结构高度为102m。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标准层墙厚为200,底部加强区墙厚为300mm。2不同场地特征的地震作用反应谱抗震规范[4]提供的特征周期值如表2所示,由于场地类别为Ⅰ0的情况很少,只考察Ⅰ1,Ⅱ,Ⅲ和Ⅳ类场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