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dio Dieste 埃拉蒂奥. 迪埃斯特(1917~2000) 迪埃斯特Eladio Dieste,1917年12月10日出生于乌拉圭。19岁进入首都蒙得维的共和国大学就读于工程学院, 毕业后任职于乌拉圭公共事务部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参与桥梁建设。1956年,迪埃斯特与大学校友蒙坦内兹(Montanez)合伙创办了“迪埃斯特与蒙坦内兹事务所”。
Eladio Dieste 埃拉蒂奥. 迪埃斯特(1917~2000)
迪埃斯特Eladio Dieste,1917年12月10日出生于乌拉圭。19岁进入首都蒙得维的共和国大学就读于工程学院,
毕业后任职于乌拉圭公共事务部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参与桥梁建设。1956年,迪埃斯特与大学校友蒙坦内兹(Montanez)合伙创办了“迪埃斯特与蒙坦内兹事务所”。
迪埃斯特的所有作品都是采用配筋砖,他是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师,本文各位读者所看到的作品都是由砌块建造。时至今日,砌体结构是被忽视甚至是被歧视的,小I希望可以通过今天对迪埃斯特作品的介绍,给大家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印象中笨重的砌体结构。
海鸥“Seagull”1976年
迪埃斯特作品中最重要的两种结构形式是自承重壳筒和高斯拱。以下我们就以这两种结构形式为线索,为大家介绍一下迪埃斯特的主要作品,看看为何他的作品能够营造“
让砖块漂浮
”的视觉冲击。为了更好的理解迪埃斯特的作品,首先请随小I大致扫略一下砌体拱的发展历史。
唐.博斯克学校体育馆
“Don Bosco SchoolGymnasium”1983年
砌体拱的前世今生
使用砌体建造拱顶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历史上看,砌体拱顶依据地域可分为三种类型:欧洲式、中东式、泰罗尼亚式,它们的结构特点如下表所示。直到19世纪末,确定砖砌拱的形状和比例依然靠估计和经验,因此拱顶都非常厚重,并且造价昂贵。
1866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卡尔.库尔曼(Carl Culmann)发表了《图解静力学》,利用等比例绘图,为工程师们提供了一种快捷的方法,确定砌体拱的合理形状和应力状况。
图解静力学找拱形示意图
自19世纪60年代末,古斯塔维诺把图解静力学用于加泰罗尼亚的传统拱顶,建造出具备经济性和科学性的砖砌穹顶。法国工程师埃菲尔也曾用图解静力学为埃菲尔铁塔找形。高迪更进一步,还利用图解静力学来确定拱底推力,并把这种方法用在圣家族教堂,同时用一套悬链模型验证了其正确性。
埃菲尔铁塔图解静力学找形手稿
20世纪40年代,迪埃斯特将数值计算方法用于砌体拱的设计,用于计算他所创造的自承重壳筒。
自承重壳筒
迪埃斯特的自承重壳筒不借助任何常规的筒壳承重体系(如扶壁、飞扶壁、连续纵墙等),仅仅几排柱子即可保证其稳定,有时甚至是单柱支撑。
图雷特公共汽车总站“Turlit Bus Terminal”1980年
为何砖砌壳体可做得如此轻盈?要理解其结构原理,我们可从横、纵两个剖面分别考察。壳体的横剖面的形状是受力最为合理的悬链线,保证筒壳内在重力荷载下只存在压力。在中间跨,左右两侧的拱脚推力可相互抵消;在边跨,设置一道水平边梁,由刚度很大的边梁汇集水平推力,并将其传递给与边柱结合的斜撑。
萨尔托公共汽车总站“SaltoBus Terminal”横剖面
壳体的纵向剖面相当于一根梁,将会产生弯曲拉应力和压应力。在柱顶支座部分,拉力出现在壳体的顶部,因此在砖砌体上面混凝土薄层中布置钢筋;如支点在壳筒两端,
在跨中部分,拉力出现在壳体较低部位,因此会在波谷位置埋设钢拉杆。
萨尔托公共汽车总站“Salto Bus Terminal”纵剖面
同时迪埃斯特在壳体内布置了预应力钢筋,预应力使壳体预先受压,可有效减小壳体拱脚的侧推力,并且可抵消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拉力,从而避免开裂。值得一提的是其预应力施加方法:1. 在涂抹外上表面砂浆之前,把扁长环状的钢筋放置在砖壳顶部。2. 环状预应力筋和预先埋设在壳体内的钢筋绑扎。3. 收紧环状钢筋的中间部分,使其变成接近“8”字形,再把腰部绑扎在一起。这样施加预应力的方法类似今天我们所用的扭力扳手,所需外力,远小于沿钢筋轴向施加预应力所需拉力。
壳顶预应力钢筋示意图
施加预应力现场照片
基督圣公教堂1960年建成,是迪埃斯特自承重壳筒的代表作品。教堂墙面与屋面均采用配筋砖结构,墙体的施工不需要借助模板。墙体依靠波浪式的起伏加强水平方向的刚度。直纹曲面墙体的顶部,是钢筋混凝土边梁,帮助屋顶的荷载传递到墙体。埋设在屋顶波谷处的钢连杆,两端固定在边梁上。两侧的曲面砖墙和曲面屋顶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整体。
基督圣公教堂“Church Of Christ The Worker”1960
基督圣公教堂“ChurchOf Christ The Worker”1960
屋顶拱壳单元内部埋有钢连杆吸收一部分水平推力。教堂横向剖面的形状,暗合在自重作用下门式钢架的弯矩图(画在受压一侧),从而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一独创的形式纯粹基于结构受力,体现了结构艺术家的思考方式。
迪埃斯特设计的这类结构,横向最大跨度12.6米,纵向最大跨度32米,最大悬挑16.2米。即使在今日,不管是从结构概念还是建筑艺术,这些砖块凝聚的大跨度结构仍令我佩服不已。
高斯拱
在一定跨度条件下,筒壳的矢高相对较大,但随着跨度增加,筒壳截面厚度增加自重过大,因而不适用于大跨度结构(实际应用的跨度上限是15米)。但是,大跨度低矢高的薄壳,内部压应力也随之增大,容易受压失稳。一般有多种方法可避免拱壳失稳,如加大结构的厚度,但会增加结构自重,同时加大水平推力;或者增加提高刚度的支撑肋,但粗壮笨拙的肋破坏了光滑的结构表面。上面两种方法都不符合迪埃斯特“稳固取决于形式”的目标,迪埃斯特的选择是高斯拱。
高斯拱“
Gaussian
vault
”
沿跨度方向剖切高斯拱,截面是一条悬链线。当剖切面垂直于跨度方向移动时,悬链线的矢高随之变化,呈斜放“S”形。它起伏的波峰出现在最容易发生失稳的跨中,中点的波浪形加强了壳体刚度,避免结构的失稳。而在跨度的两端,曲面完全变平,与两侧的墙体容易衔接。同时,大跨度低矢高的高斯曲面,将产生强大的水平推力,因此需布置拉杆平衡推力。
唐.博斯克学校体育馆
“Don Bosco SchoolGymnasium”1983年
一组壳体单元收尾相连,相邻“S”形的高低端之间,形成建筑横向狭长的月牙状空隙,也是理想的自然采光面,所以迪埃斯特利用这个狭长的月牙形布置通长的玻璃天窗。使整个屋面显得通透、轻薄,自然光洒在砌体上漫反射形成自然而原始的光晕,对屋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港口仓库“Port Warehouse”1979年
海鸥(Seagull)
“海鸥”顾名思义形似海鸥,仅有一根柱子支撑的四边悬挑砖结构顶棚,是迪埃斯特最令小I叹服的作品。虽然它是由自承重壳筒发展而来,但他并不是一个壳筒,而是两个相互平衡的翼状体。在两翼交汇的波谷处设有钢筋,并沿着翼状体的纵向施加预应力。因此,在纵向和横向剖面,海鸥的受力模式都如一根施加预应力的悬臂梁。由于资料有限,小I对于海鸥的理解也非十分全面,可以留给各位读者思考,并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讨论。
海鸥“Seagull”1976年
海鸥“Seagull”设计手稿
有感而发
特罗哈在他的《结构类型的原理》中写道“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己显著和独特的个性,而每一种形状都对应一种受力状态。解决某一问题最理想也是最自然的方式,是一种不带刻意奇巧的艺术,并且同时满足技术和艺术方面的需求……在开始任何计算之前,应当先建立比计算更
重要的整体构想,使材料处于理想的受力状态下,完成各自的使命。”
在今天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一个问题似乎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时,大师留给我们的教诲显得尤为可贵。在20世纪的建筑界,钢与混凝土的应用已经成为建筑结构的前提,它使得工程师与建造者只认识平板的组合。迪埃斯特抛弃了平板式的建筑思维,用空间曲面建造壳体,并用原始的砖块材料替代混凝土,打破了世人公认的前提。
一面墙通常被理解成一个铅直的平面。然而,对于迪埃斯特和高迪而言,一面墙可以是一个直纹曲面。曲面自身的起伏产生稳定性,避免了薄壳常见的失稳。创新的道路就在眼前,只需我们做好出发的准备。
迪埃斯特“建筑与建造”节选
平板在技术领域的统治地位,极大影响了后来建造方式的演变及随之而来建筑形式的演变……
直到今天,大多数建筑仍被设计成平板组合的框架。结构科学可以分析这样的建筑,它们几乎是我们的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传授的唯一建筑类型。许多古代建筑,例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哥特时期的大教堂,都不是平板式的结构。只有从三维的角度,才能理解和分析它们的结构,这显然比分析平板体系困难许多。
事实上,将平板的建筑画成图纸要容易得多,而这一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建筑的本质是它实在的结构,而不是那些图纸。假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支撑一个好的想法,而图纸无法表达它,那么我们舍弃的不应当是想法
……例如,双曲拱壳的屋顶就很难用图纸表达清楚,然而实际建造过程却是既容易掌握又很经济节省。由于结构工程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画图,很多时候我们思考的对象变成了图纸,而不是结构本身。更准确地说,我们必须借助图纸才能思考结构。
……我们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从塞特(Sert)所说的“绘图板的暴政”下解放出来。我非常担心,前人以更原始的方式实现的成就,经我们之手不但没有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反而因粗暴的简化而逐渐枯萎。
参考资料:
1.Eladio Dieste Innovation in Structural Art
埃拉迪奥.迪埃斯特:结构艺术的创造力,杨鹏译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adio_Diest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lto,_Uruguay
3. 必应图片Eladio Dieste条目
Eladio dieste相关图片收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
本文由iStructuer根据 Eladio Dieste生平资料编辑整理。
谨以此文纪念结构大师 Eladio Dieste!
转载于 iStructure微信公众号
更多结构大师系列:
【结构大师系列】结构设计之美——Cecil Balmond 巴尔蒙德
【结构大师系列】以大自然为设计灵感泉源——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结构大师系列】一生追逐飞行梦想的设计师——Frei Otto 弗雷·奥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