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建筑旅游(地上建筑)古代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运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营造的生产、生活场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意识水平,是人类文化的物质结晶。古代建筑包括宫殿、坛庙、陵墓、雕塑等,它们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不仅是建筑、考古、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地 上 建 筑 南阳的古代建筑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南阳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南阳古代优秀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寺庙祠观等,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闪烁在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宝库之中,成为人类古代建筑中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南阳古建筑旅游(地上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劳动人民运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营造的生产、生活场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意识水平,是人类文化的物质结晶。古代建筑包括宫殿、坛庙、陵墓、雕塑等,它们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不仅是建筑、考古、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地 上 建 筑
南阳的古代建筑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南阳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南阳古代优秀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寺庙祠观等,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闪烁在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宝库之中,成为人类古代建筑中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一、 南阳府衙——中国惟一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
南阳府衙坐落于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历经元、明、清共199任知府。现存房屋150余间,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36000平方米,是我国惟 一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知府衙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府衙门现存建筑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艺术。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两侧辅助,布局多路,院落数进。中轴线两侧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寝。单檐硬山式建筑。它是清代全国215个知府衙门中目前保存完整、规制完备的惟一府级官署衙门。府衙的照壁呈凹形,高5米,宽22.5米,用青砖砌成,砖上有“南阳府城”、“南阳府”砖铭。照壁前左、右两侧现有召父、杜母坊遗址,是为纪念两汉时治南阳政绩卓著的两位贤太守召信臣、杜诗而建的。大门前筑女儿墙,两侧是八字墙,墙体内各镶石碑4通。进入面阔3间、进深2间的拱券式的大门,便是仪门。仪门形制同大门,惟前坡内侧檐部采用木构卷棚。仪门为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内。嘉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圣旨或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也要大开仪门。仪门之后便是大堂,它面阔5间,进深3间,是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也是第三进院落。檐下置斗拱,斗拱疏朗,梁架奇巧,明亮宽敞。大堂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正中设公案,两侧列“肃静”、“回避”及其他仪仗等。大堂之后的二堂是府衙长官处理一般公务的地方,有庄重威严的气氛。穿过二堂大门20米便是三堂,是知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公务及宴居的地方。堂后为府衙花园——一泓池水,明静清澈,山石玲珑,树木青葱,奇花异草,争芳斗艳,为知府及家眷的休憩场所。
南阳知府衙门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秦始皇设置郡县制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物标本。现存建筑就是一个历史档案馆,它既是北京故宫的缩影,又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建筑艺术价值。
二、 内乡县衙——中国惟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
内乡县衙位于内乡县城东大街。据《内乡县志》记载,县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历经明、清多次维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筑群。内乡县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1984年被批准为国内惟一的县衙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外博物馆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作“华夏之最”,“中华独绝”,“天下第一衙”。
县衙坐北面南,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中轴线上排列着主体建筑大门、大堂、二堂、迎宾厅、三堂,两侧建有庭院和东西账房等,共6组四合院,85间房屋,均为清代建筑。整个县衙建筑,布局对称、合理、紧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具有我国南北方古建筑文化艺术风格,是迄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
进入县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照壁,为青砖浮雕组成的一字型建筑群,正中有一个形似麒麟的怪兽,叫“(犭贪)”,主要是警戒官员不要贪赃枉法。照壁对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是知县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大门面阔三间,明间为百米甬道的过道,东梢间的前半间置喊冤鼓一架,西梢间的前半间立有两通石碑,上面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更增加了县衙的严肃性。进入大门,就能看到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膳馆和国内仅存的清代监狱。
过了仪门,是高大壮观的县衙大堂。大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堂前有宽阔的月台,堂内雕梁画栋,彩绘清晰美观。堂中有一暖阁,为知县公堂。内有三尺公案,上面放着文房四宝及红绿头案签,红签为刑签,是下令动刑的,绿签为捕签,是下令捕人的。正面屏风上绘着海水朝日图,寓意是为官者要清似海水,明如日光。上面还画有明白鹏鸟,它是正五品官的标志。暖阁两侧分置仗、刀、枪、剑、戟、刑具等,也为知县审理重大案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暖阁中间的八卦图,精致优美,周围的36只白鹤栩栩如生,欲展翅飞翔。两块跪石上留下的跪坑格外引人注目,它体现了封建时代的威严和等级。大堂前甬道的两侧,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是旧时衙门的职能办事机构。大堂东边为县丞衙,西边为主簿衙。
穿过屏门,即为二堂,是知县预审、初审和调处息讼一般案件的地方。二堂左右列的是县官审案时所用的刑具。东边是笞和杖,又称为板子,其中黑红各半的是水火杖,黑色象征水,红色象征火,寓意是罪犯的行为和国家的法律犹如水火互不相容。笞杖在打时轻重不一,笞是从一十到五十大板,杖是从六十到一百大板。西侧的刑具,墙上所挂的是拶子,是审讯女犯时所用的夹手指刑具。下面靠墙的是夹棍,它主要是由中间的三根木头做成,俗称“三木之刑”,是在审理人命盗案时对证据确凿而拒不认罪的人使用。
过二堂就是三堂,是知县日常办公和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一些涉及机密和不宜公开的隐私案件也在此审理。三堂的内部格局与大堂、二堂迥然不同,东边两间为接待室,西边两间为知县的起居室和更衣室。它左右两边是东西花厅院,是知县及其眷属居住的地方。后面为县衙的后花园,供知县赏心悦目及回避政事的地方。
县衙所有建筑物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堂前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许多党政领导看到这副对联都深有感触,李铁映挥笔题写此联留存县衙,朱镕基对这幅楹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ZM-J在视察河南时,得知此联,引起了特别注意,要求中央办公厅核查此联的出处。可见此联已成为警世名言。
三、 社旗山陕会馆——中国木雕石刻工艺精湛的古建筑群
山陕会馆位于社旗县城中心,为清代山西、陕西在赊旗店的商贾集资兴建,作为他们同乡集会的场所,故名山陕同乡会馆。会馆“春秋楼”内泥塑关羽坐像,并有监、官、僧、道像,会馆亦称“山陕庙”。道光年间曾改称“鼎元社”,1923年复称“山陕会馆”。
会馆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775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一尺见方的青白石板铺砌,现存殿、堂、楼、阁及各种建筑130余间。主体建筑由琉璃大照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四部分组成,自南向北呈现中轴线式分布。前为琉璃照壁、铁旗杆、东西辕门和东西马厩,其后为悬鉴楼、钟鼓楼、东西廊房,再后为大拜殿、药王殿、马王殿,最后为春秋楼。布局严整,庄严肃穆。除后部“春秋楼”被毁外,其余保存尚好,是河南省古建筑中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阳市面积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会馆的前部是巨大而又华丽的“二龙戏珠”浮雕照壁,高20米,宽13米,仿北京“九龙壁”建造,用彩釉陶瓷大方砖砌成,透花雕龙,图案精巧,构图艺术,金碧辉煌。悬鉴楼,又名“八卦楼”,为会馆之戏楼。楼高30米,面阔17米,进深20米,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重檐歇山式建筑,上下三层;环楼上下,均有木、石雕刻;戗脊上饰以人物走兽,雕工精细,玲珑奇观。楼两侧有钟、鼓二楼作陪衬。钟、鼓二楼皆用16根木柱支撑,东楼悬大钟,西楼悬大鼓。钟、鼓楼两侧,有东西辕门和马厩。大拜殿为会馆的中心,楼高34米,面阔23米,进深45米,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大殿建在高台之上,为重檐庑殿式建筑。后殿原有“暖阁”,内有关羽牌位。前殿为宴会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殿檐下木刻“西游记”、“封神榜”等图案,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殿前两侧,各有大石雕,高五余尺,采用浅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雕法。右壁石刻“渔樵耕读”,有山水亭台、人物、鸟兽,雕琢精细,布局严谨;左壁石刻“十八学士朝瀛洲”,雕造工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殿下所筑高台,约四米余,砖、石包砌,围以石栏,中立一石雕牌坊,精雕细镂“金龙缠玉柱”、“文武狮子”、“八爱图”;牌坊下为“九龙口”,斜铺云龙石雕;牌坊两旁立门楼,筑台阶各13级。大殿左右筑以陪殿,东为药王殿,西为马王殿。陪殿之前,均建有东、西廊房各13间,把大拜殿烘托得更加雄伟、肃穆、壮观。
会馆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风格,被誉为我国古建筑明珠之一,是河南省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楼
四、 荆紫关古建筑群——中国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道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淅川县城西北44千米处的荆紫关镇。该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坐落在丹江岸边,“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凭借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商贾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明、清时期,是荆紫关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江东沿海的日杂百货、秦岭和伏牛山之间的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
|
荆紫关
|
古镇依丹江东岸南北延伸2.5千米,地面均系青石铺砌,700多间清代建筑风格的房舍沿街分布,均具清代民间商业建筑风格,翘檐雕饰,古色古香。房门都是木板嵌成,房屋多是进出几层院落,两边厢房对称,均有一堵两米长的封火硬山,高低错落,相互重叠。南街设关门,1914年建,高7米,宽6米,进深1米,砖石结构,二层级,单拱门,跨街而立,中间是拱门,顶部有砖砌斗拱,门楣上书“荆紫关”三个大字。
关门内南街东侧面为平浪宫,建于清初,屡有重修,取名寓“风平浪静”之意。该宫坐东向西,占地46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大门楼、中宫、后宫及配房数间,另有钟鼓楼各1座,均为硬山式建筑。大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灰色瓦顶,门楣上方嵌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门南侧面题“风平”,北侧面题“浪静”。大门楼两侧面各开1边门,边门外侧面是钟楼和鼓楼,为四角攒尖顶,三重檐,木结构,灰色瓦,砖雕花脊,顶部安有宝珠和塔刹,上书有“风调雨顺”。额枋上有木雕花草,梁架做工精致,结构完好,造型优美。沿中轴线往后是中殿、后殿。中殿面阔、进深各3间,正脊和垂脊上有砖雕,左右山脊各竖钢叉。中宫南侧有3间耳房。后宫面阔、进深各3间,造型和中宫大致相同,南北两侧各建有相同的耳房2间。在中宫和后宫之间南侧,另建道房6间。该宫造型优美,式样别致,四周有围墙环绕。
山陕会馆位于中街,始建于明,重修于清,为山、陕两省富商聚会场所。会馆坐东面西,占地400平方米,现存建筑6座,房屋29间,皆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阁(中殿)、后殿、卷棚等。大门楼3间,门前有青石阶,门两侧各伏一造型奇特的石狮子,门楣与檐间有两层石雕图案,庄重威严。戏楼3间,系两层硬山式建筑:下层为过道;上层中间为戏楼,北间为乐队室,南间为化妆室。楼的前后檐均有木雕组画。从过道楼往后,穿过一条宽2米,长30米的甬道,是春秋阁。春秋阁面阔3间,为硬山式建筑,两侧有透花木雕,前后檐设木雕斗拱,阁内昔供泥塑关公像。阁前南北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高10米,为方形攒尖顶,四角悬铃。上世纪70年代,南侧的钟楼被扒掉,现仅存鼓楼。沿春秋阁北侧殿房穿过,便进入后殿。后殿3间,歇山式建筑。最后有卷棚和住房6间。山陕会馆造型新颖奇异,结构复杂独特,木雕石刻繁多,工艺细致精巧,是荆紫关最大的建筑群。
荆紫关古街道东侧有禹王宫和万寿宫。禹王宫又名玉皇阁,清代建筑,坐东向西,面江而建,是专门为治水有功的禹王所建造的,现存建筑分前宫、中宫、后宫三大部分。万寿宫,又名江西馆,清代建筑,现存宫室12间,占地900平方米,该宫为江西商人集资而建,分前宫、后宫和耳房,均系硬山式建筑。
古街道西侧有清真寺,坐西面东,始建于明代,系硬山式建筑,房顶盖灰板瓦,拱卷门,后曾屡次修复,现状基本保持原貌,该寺为伊斯兰教礼拜场所。
一脚踏三省碑位于荆紫关镇西部白浪街中心,属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西与陕西省商南县汪字店乡接壤,南与湖北省郧县洋溪相连,因境内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之省名,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1987年三省乡镇自发集资,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巧玲珑的三棱大理石塔式碑。碑高5米,三足碑座,中空,碑顶部似塔式,三根贺珠状柱子支撑着角檐及塔顶,顶中心饰圆形葫芦状作装饰。碑身用绿、黄色大理石贴面,为锥状三面体新界碑。
平浪宫、禹王宫、清真寺、山陕会馆等至今保存完好。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3楼
禧玉轩论坛 » 南阳旅游
五、 南阳府文庙及大成殿
南阳府文庙坐落于南阳市老城区新华东路北侧,面对和平街。
大成殿为南阳府文庙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文庙为旧时人们祭孔之地,也是讲学的场所,故亦称“黉学”、“府学”、“儒学”。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南阳设学起于汉,其为庙专祀孔子盖自唐开元始。”明府学址在东关,清初移城内故唐王府,改明府学为先农坛(今进元街东先农坛夹道),今废为民居。《新修南阳县志》亦云:“府文庙旧在延曦门东(先农坛),顺治十年(1653年)移建县治东北故唐王府。”在唐王府旧址重新修建。此后,曾多次对南阳府文庙进行整修和扩建。
南阳府文庙前原修建有陶制浮雕透花照壁一座,宽6米,高5米余。照壁两侧塑对联一幅,上联为“化育谁克独参尚 宫墙瞻美富”,下联为“文明从此大启会 庠序起风云”。中部塑鲤鱼跳龙门、入阁拜相、封侯挂印、五子登科、雁塔题名、十八学士登瀛州等象征吉祥和勉励后学的图像,造工精巧,形象逼真。照壁之北建有半月形泮池,俗称月牙池,池上跨汉白玉拱形石桥,直通“棂星门”。由泮池向北迎东两街通衢处建有东西“仪门”。泮池北部的棂星门,飞凰腾蛟,玲珑奇秀,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其后建有“戟门”,自戟门至大成殿间的东西两侧各建有廊庑九间,内供孔门弟子七十二贤和名儒、名宦及乡贤。
主体建筑大成殿,坐北向南,殿高9米,面阔22米,进深14米,总面积308平方米。大殿建于基台上,基台高1.6米。殿前建有砖砌平台,台高1.45米,东西长26米,南北宽15米,面积240平方米。平台中央原镶嵌有汉白玉浮雕“龙马负河图”。大成殿为歇山式建筑,重檐斗拱,气势雄伟。殿脊麒麟,形态生动,戗脊上饰以人物走兽,并立有四神将庞涓、韩信、周瑜、罗成塑像。殿内竖立有八根大红明柱,中间为贴金雕花神龛,雕工精细,金碧辉煌。殿中彩塑的孔子坐像,面南端坐,戴冕执圭,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四贤塑像分立两旁,神态庄重,栩栩如生。旧时二、八月上旬丁日,为祭孔日,称为“丁祭”。每至春秋此日,府县官吏、举人秀才、府学教谕,齐集大成殿祭孔,仪式隆重,庄严肃穆。远眺大成殿,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院内奇花异草,姹紫嫣红,景色十分诱人。
历年来,文庙建筑多被拆毁或改建,今已面目全非,仅存其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南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 鄂城寺塔
鄂城寺塔又名隋塔,位于卧龙区石桥镇南鄂城寺(现为卧龙区张衡高中校址)内。其地西汉时属西鄂县,因而名为鄂城寺塔。
该塔建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为六角形砖石结构,底层西面有塔门,以上7层皆叠次出檐。塔身由下及上每层高度依次递减。塔高23米,4~7层乃清水素门,为新中国成立后重修。第二层塔身、塔壁有砖刻佛像8尊,坐、立各半,栩栩如生。院内有石狮2座,系宋时雕刻。
寺内古树葱郁,生机盎然,古建筑皆系清中、晚期结构。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 王府山
王府山位于南阳市老城区北部共和街西段路南,为明藩唐王府花园中一座假山。
王府山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王府山高18米,底部直径21米,面积346平方米。全部用江苏太湖奇石砌成,仿阁楼式塔形结构,5级逐层递减,呈圆锥状。除主峰外,四个支峰分布四角,取“五峰并崎”或“四峦拱朝”之意。支峰下均设有洞窟暗道,上下左右可崎岖贯通。山体内原有八个洞窟,现存5个;暗道8条,现存4条。用大量的汉代画像石条作洞窟、暗道的框架,以长方形灰砖砌成拱形券顶。山间依崖就势,修筑亭台;经60道石阶,绕行三周,盘旋而上,可达山顶。山麓建有神庙,山门匾额书“朝天宫”。底层洞窟内塑有观音菩萨,山南的三清殿,敬奉着“元始天尊”等三尊神像,雕塑精致,线条流畅。
相传唐王登山俯视,凡见民女出嫁,便抢到王府,享受“初夜权”。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载:“居民迫其虐势,致不敢白昼娶妻。”1949年前南阳城晚上娶妻、嫁女风俗即由此而来。旧时还在山脚下建有神庙,四季香火不断,后已倾圮。1952年于山顶增建六角亭,以山中间通道加修护墙数道,后又屡经修葺。
八、 泗洲塔
泗洲塔亦称泗水塔,位于唐河县城大寺路东端招待所院中。因塔建在原泗洲院内,故名。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建,后多有修葺。
塔呈八棱圆锥形,基座边长6.7米,12层,高约50米。底层南辟一拱门,2至10层各有1门。塔内有砖砌塔心柱,与塔壁牢固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抗震性能的整体。沿塔心柱阶梯盘旋而上,可登塔顶眺望,县城美景尽收眼底。每层皆有塔心室,室内斗拱造型各异,壁上有碑刻和壁龛。层层外壁转角华拱上都饰有石质龙首,龙首口内衔环,环上系钟,钟内吊铁鱼,每当风起,丁冬作响。最上为八角形钻尖塔顶,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曾有“古塔凌烟”之称。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 淮渎庙
淮渎庙系淮河水神之庙。淮渎系全国古四渎之一。秦时曾在固庙建淮祠,至北宋迁庙桐柏,历代多次重修,仅清朝就修葺10次。康熙皇帝曾为大殿御书“灵渎安澜”匾额。
庙占地百余亩,三进庙院,房屋殿宇526间。山门前20米处,立有扇形墙一道。左右分踞宋代镇水神兽4只,石狮1对。入山门第一进院内,长“楸包桐”、“桐包柏”连理树两株,大殿前有制作精美的元代铁狮1对。二进院为中殿,汉白玉铺地,山水神像环列四周,两旁竖立石碑两通。第三重院系大殿,画栋雕梁,金身淮渎神像置于殿内。殿前有焚香铁鼎1座。自山门至大殿,皆卵石铺路,两旁护以石雕栏杆。东西两侧立大小石碑百余通,记载着历代祭淮、修庙等活动。自秦至清末,历代朝廷曾派朝臣前来祭淮50余次,地方官在每年仲秋月亦择日祭祀。
1927年冯玉祥督豫,将庙改建学堂,今为桐柏县第一高中校院,现仅存大殿遗址、汉碑及古柏数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阳古建筑旅游(地上建筑)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6.0.0 © 2001-2006 Comsenz Inc.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