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最常用又容易出错的墙板柱设计规范,你都知道吗?(下)
co1473744673744
2016年12月06日 13:20:31
只看楼主

柱设计1截面尺寸 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不宜小于350mm; 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不宜小于450mm;长宽比不宜大于3。2柱截面控制指标剪跨比宜大于2(可用柱净高除以截面长边来>4来确定,净高指层高减梁高)。轴压比限值按《抗规》表6.3.6取用,注意看表下注释;【轴压力设计值除以柱截面积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乘积的比值。】

柱设计
1 截面尺寸
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不宜小于350mm;
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不宜小于450mm;长宽比不宜大于3。

2 柱截面控制指标
剪跨
比宜大于2(可用柱净高除以截面长边来>4来确定,净高指层高减梁高)。
轴压比限值
按《抗规》表6.3.6取用,注意看表下注释;【轴压力设计值除以柱截面积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乘积的比值。】
配筋率
单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
一级框架剪跨比不大于2时,单侧配筋率不应大于1.2%,框架柱和框支柱的全截面配筋率最小按《抗规》表6.3.7-1取值(表中分边柱、中柱、角柱和框支柱来确定配筋率,注意看表下注释),框架柱最大配筋率不应大于5%;
另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较高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增加0.1%;【注意:模型计算值未考虑全截面配筋率是否满足该表中数值,故需要自行核对总最小配筋率】。

箍筋体积配箍率
柱箍筋加密区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核螺旋箍时,箍筋体积应折减0.8;
(实际体积配箍率=100高度范围内不含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除以扣除保护层的混凝土体积;
根据柱轴压比算出的最小体积配箍率=配箍特征值(查《抗规》表6.3.9)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不小于C35)/钢筋受拉强度设计值。)

注 意:
剪跨比不大于2(短柱,易出现在与梯梁连接和框剪结构中的柱中)宜采用复核螺旋箍或者井字箍,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一级时不应小于1.5%;
另外框支柱宜采用复核螺旋箍或者井字箍,其最小配箍率特征值应比《抗规》表6.3.9内数值增加0.2,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核芯区箍筋
最大间距与最小直径按照《抗规》表6.3.7-2确定,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率特征值不宜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
3 配筋构造
纵筋
纵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一般纵筋间距不应小于50mm,一二三级及柱截面边长大于400时纵筋间距不宜小于200mm,四级、非抗震一级截面小于400时不宜大于300;
圆柱纵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

箍筋
1》箍筋直径 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小于6mm,柱根(嵌固部位)处不小于8mm;不应小于d/4(d为最大纵筋);
2》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一级不大于6d、100,二级不大于8d、100,三四级不大于8d、150、柱根100,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不应大于100;
一级框架在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d,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d(d为最小纵筋,此处规范中未说明是最大还是最小,判定为最小);
另外非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注 意:
当纵筋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d为最小纵筋直径),此注意项判定为非加密区箍筋的要求。

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活拉筋约束;
箍筋加密区范围: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1/6和500mm较大值;底层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剪跨比小于2的柱、框支柱、一二级角柱取全高,注意,三四级角柱没有全高加密要求,但是计算的时候还是要按角柱计算的。

4 其它
柱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对于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短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箍,一级时单侧纵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且一级时不应小于1.5%;
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四级框架中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板柱节点计算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9及附录F。

板设计
1 截面尺寸
长宽比大于2.0按单向板算,板厚不小于短边长度的1/30,不大于2时按双向板算,板厚不小于短边长度的1/40;商业及屋面板厚一般不宜于120mm;
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不小于180mm,不作为嵌固端时不小于160mm,且地下室顶板不设井字梁活十字梁,直接设大板即可;
异形板按实际情况至少取跨度的1/30,可酌情加厚;
楼梯设计时取梯板经济厚度为跨度的1/28,一般现浇板厚度详《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9.1.2。

一般,悬挑板厚度取L/10,L为悬挑板跨度;无梁楼盖最小厚度150mm,现浇空心楼盖最小厚度200mm。
2 配筋率
对于单向板垂直于受力筋方向的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为0.15%,受力筋:板作为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需满足构造规定(《混凝土规范》表8.5.1),表中此处为0.20%和45ft/fy%中的较大值(表下说明:当采用强度等级400Mpa、500Mpa的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允许采用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
双向板两个方向均不得小于0.20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温度应力筋配筋率不得小于0.1%。

3 钢筋布置
钢筋间距
当板厚小于150mm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板厚大于150mm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倍板厚及250mm。

标准层钢筋
可以采用分离式配筋,也可采用双层双向附加钢筋,屋面层钢筋必须采用双侧双向配筋附加钢筋。
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
板厚不小于180mm,配筋需双层双向,配筋率不小于0.25%,混凝土等级不小于C30。
4 板配筋计算
计算注意在出现小板大板连接时,进行连扳计算。
PKPM生成施工图
可以用PKPM生成施工图,然后修改,该图中除边界处钢筋长度有问题外,其它基本都可用。配筋时,记得使用范围选数工具。

计算注意检查挠度和裂缝
是否合理,注意设选跳板的话,边界需重新定义。
阳角处增设放射筋。
9b35721e9a50a4576b22.zip
309 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qiangxq1
2016年12月07日 08:06:23
2楼
非常感谢分享
回复
凌晨风羽
2017年03月16日 23:22:25
3楼
谢谢分享
回复
快乐安平
2017年03月17日 07:41:26
4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