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创新发展的分析探讨
再深思
再深思 Lv.2
2016年07月12日 14:22:51
只看楼主

水电创新发展的分析探讨 作者:王树然 现在的水力发电普遍采用的是拦河筑坝方式,利用下泄的水流带动水轮机旋转发电。这样的水电模式工程量巨大、投资额奇高、建筑周期太长,对河流的生态环境影响非常严重。 难道水力发电只能采用拦河筑坝这一种方式吗?其实,单纯从发电的角度考虑,筑坝形成的巨大库容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即使大部分库容被泥沙淤积,只要能够保持原有的水位和落差,发电仍能照常进行。可能有人会说,巨大的库容有利于防洪抗旱;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用于发电的水库,防洪抗旱的作用并不大。为了保证发电的正常和稳定,水位必须维持在一定的幅度范围,洪水来临前,库容不能大幅腾空;下游干旱时,也不宜大量放水。可见,用于发电的水库,其巨大的库容对旱涝的调节作用并不大。比如,2011年长江中下游干旱,三峡水库为了保发电,不敢大幅降低库容水位,对下游的抗旱帮不上什么忙。撇开建设过程中的移民拆迁、农田淹没和库区文物保护等不谈,三峡建成后的泥沙淤积、库坡塌方、下泄清水对下游堤岸的冲刷等等众多生态环境保护难题,仍在等待人们去解决。

水电创新发展的分析探讨
作者:王树然
现在的水力发电普遍采用的是拦河筑坝方式,利用下泄的水流带动水轮机旋转发电。这样的水电模式工程量巨大、投资额奇高、建筑周期太长,对河流的生态环境影响非常严重。
难道水力发电只能采用拦河筑坝这一种方式吗?其实,单纯从发电的角度考虑,筑坝形成的巨大库容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即使大部分库容被泥沙淤积,只要能够保持原有的水位和落差,发电仍能照常进行。可能有人会说,巨大的库容有利于防洪抗旱;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用于发电的水库,防洪抗旱的作用并不大。为了保证发电的正常和稳定,水位必须维持在一定的幅度范围,洪水来临前,库容不能大幅腾空;下游干旱时,也不宜大量放水。可见,用于发电的水库,其巨大的库容对旱涝的调节作用并不大。比如,2011年长江中下游干旱,三峡水库为了保发电,不敢大幅降低库容水位,对下游的抗旱帮不上什么忙。撇开建设过程中的移民拆迁、农田淹没和库区文物保护等不谈,三峡建成后的泥沙淤积、库坡塌方、下泄清水对下游堤岸的冲刷等等众多生态环境保护难题,仍在等待人们去解决。
看来,人们花费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建成的巨大库容,对防洪抗旱起不了多大作用;截断河流后,也不能将河水全部用来发电,仅仅利用了部分水流发电。这样的水电模式,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可是,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人类应用百年的成熟模式,还有什么值得怀疑?是的,现有的水电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电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现有水力发电模式的反思,并不是否定现有水电对人类做出的贡献;而是为了在现有的基础上,探寻更科学、更实用的水力发电模式。
既然人们只是利用河流的部分流量来发电,真的有必要筑高坝来截断整个河流吗?我们能否不截断河流,只利用河流中上层较清的水来发电?这样,可以避开库容淹没、移民拆迁、水运阻缓、上游泥沙淤积和下游清水冲刷等等难题。这样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能!只要我们中国人敢于创新、科学创新,一旦想得到,应该能做到。
大家知道,现有水电建设拦河筑坝的目的,就是为了抬高水位来增加水的势能,让坝区的水位与河流上游数公里、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水位持平。假如我们从河流上游凌空高架水平引水渡槽到达坝区,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水力势能。但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巨大又高耸的长距离引水渡槽,其工程量将远远超过拦河筑坝。
那么可否采用其它的方法将上游水流,保持原有的势能引入坝区?答案是:可以的。我们可以采用密封管道,将上游的水引入坝区。根据液体连通器原理,不论管道输送路途中如何高低起伏,管道未端的水位,都可以自动上升到与上游水面同样的高度,达到与高架引水渡槽同样的效果。这样的引水管道可以沿地面浅埋铺设,不仅工程量小、造价低、施工也比较容易;况且引来的是河流上层水,泥沙含量相对较少,对主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大。
但是,这样的管道引水发电方式,可行性如何?密封管道能否承受水的压力?我们知道,密封容器承受外压的能力较差,但承受内压的能力很强,所以管道承压能力不用过多担心。比如:葛洲坝的水位高24米,折算下来仅有2.32个大气压(注:1个大气压等于10.33米水柱);三峡大坝的水位高175米,折算下来是16.94个大气压。其实,在实际运用中,只要能形成几十米的水压差就能满足正常发电需要了,追求过高的水压差,反而使引水距离大大增加,综合经济效益并不划算。
现实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落差大或拐弯形的河道,来缩短引水距离。另外,部分管道还可以用密封隧道(这样的引水隧道,不像公路和铁路隧道有平直要求,完全可以顺山势地形走向蜿蜒曲折,甚至直上直下;同时洞壁也无须修整,只要不会塌陷漏水即可。)来替代,也能缩短引水管道距离。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西部的大江大河不仅水流落差大,而且还有“S”形弯道特别多的天然有利条件,更具备管道引水发电的优势,正好可以加以合理利用。这样的引水发电,工程量小、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每铺通一根管道,就能发出一份电,有利于后续建设资金的迅速筹集;可以达到以电养电,逐步开发的目的,有利于水电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该发电模式最大的优点是:不破坏土地资源,不影响生态环境,更无很多后续烦恼。而常规水力发电不仅要筑坝,还有大量的拆迁安置和后续长年累月的清淤维护等。比如:1959年为了建设新安江水电站,就拆迁了淳安和遂安两个古老县城,以及威坪、茶园、港口三个城镇和49个乡、1377个自然村、淹没38000亩良田,移民人数达29万。而三峡水库的拆迁移民人数更是高达百万,其水电建设和移民安置的总体工程量创世界之最。这项动用了举国之力的宏大工程,其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仅占2011年底全国电力装机总量(10.5亿千瓦)的2.143%。即使不考虑今后的生态环境维护费用,这种水电模式的投入产出,怎能不让人深思?看来,即使管道引水的工程量与筑坝相同,综合比较还是具有很大的环保优势。
也许,专业人士会指出,管道引水的水量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大型发电设备的需求,再加上水在管道内流动过程中的能量耗损,可能发不出多少电,其费效比不合算。当然,管道引水发电的费效比,既与引水管道长度和引水量大小相关,也与发电设备的效能相关。如果我们仍然采用现有的水轮机驱动模式发电,确实存在费效比不高的可能。因为现有的水力发电采用的是:“势能”—“动能”—“机械能”—“电能”的转换方式,造成了大部分水力势能难以有效地转换成电能。尽管人们通常将水力发电,说成是利用水的势能发电,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水轮机的叶片在转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改变高低位置,它和风力发电一样都是利用流体的动能,区别是:风力发电是利用流体水平方向的动能,而水力发电是利用流体垂直方向的动能。
现实情况是:冲击水轮机叶片的水并非来自势能最大的表层水,而是中低层水。高坝蓄水的势能只是为了产生更大的水压,以增加水流冲击叶片时的流速和压力。退一步分析,即使让最高处的表层水冲下来发电,当水流与水轮机叶片接触的瞬间,水的重力势能已经转换成了流体动能。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理论,在密闭管道内的流体,流经某一界面两边的总能量保持平衡。如将水轮机叶片旋转平面看作是流体流速变化的界面,由于流经水轮机叶片旋转平面后的水流速度发生了变化(减速变慢),故有部分动能转化为叶片旋转的机械能。由于流过叶片旋转界面的水流仍然具有相当的速度,所以水轮机不可能将流体动能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另外,由于水轮机叶片旋转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流体动能仅仅只有少部分被转化为机械能用于发电,而大部分沿叶片轴向的动能,被白白浪费掉。
假设水流从水坝高处以自由落体形式下降,其重力势能先转换成下降的动能,对水轮机叶片做功后,部分动能转换成机械能,相应水流的动能减少流速降低。水流经过叶片前后的流速差,代表了动能向机械能转换的大小。从理论上分析,似乎流经叶片后,水的流速差越大,流速越低越好;但在现实中,叶片前后的水流实际都是在管道内流动(与风车不同),叶片后水的流速越低,对叶片前水流的阻力也越大,正是处于一个互相矛盾的状态。所以叶片前后的流速差只能保持动态平衡,不可能相差太大,故能量转换效率必然受到制约。上述分析表明:现有水力发电模式,能量转换效率并不高,并且也很难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将势能直接转换成机械能的方式,来提高能量转换的效率。具体做法是:将密封管道引来的上游河水,通过垂直管道提升到适当高度(考虑到水在管道中能耗损失,将水提升到比上游水面略低高度,让其流速和流量不至于太小),再利用流入容器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缓慢下降过程,直接带动机械装置旋转发电。就像中国古老的轮式水车利用重力转动很类似,但不是用巨大的轮盘旋转,而是采用类似垂直放置的坦克履带样式,悬挂盛水的水箱。也许有人会嘲笑这样的发电方式,认为没有现代水轮机叶片的流体动力学结构设计更科学。是的,这样的方式虽然看上去很原始和笨拙,但它确确实实省去了能量转换过程的中间环节,可以直接将水的势能转换成机械能,是对水的势能更直接、更充分的利用。因为水箱中的水在从高处缓慢下降到低处做功的过程中,在高处和低处时的下降速度没有改变,表明水的势能没有转换成动能,则水的势能必然是绝大部分直接转换成机械能。这样的能量转换效率非常高,是现有水电模式无法比拟的!
所以,我们不必迷信西方人创造的现有水电模式,只要我们将古老的东方水车模式与管道引水工程相结合,就可以克服现有水力发电的种种弊端和不足,何乐而不为?尽管经典的现代水电模式是成熟的,但其产生的众多负面效应,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我们中国人对古老的东方水车模式进行继承和创新,又有什么不好?
当然,本人不是水电专家,对水电发展的思考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以上只是抛砖引玉地提出了一些个人设想,仅供政府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参考。
2012.5.3. 写于南京
2016.6.11. 修改

qq_1475063794325
2016年09月28日 21:19:30
12楼
楼主您好,需要发表职称论文,可以加QQ号1658379935
回复
长老
2016年10月07日 22:53:15
13楼
再深思 发表于 2016-9-27 22:43 尊敬的“长老”先生:普通水库也有调度规程的,不是像你所想的那样,想蓄水就蓄水,想放水就放水的,国家有专门的规范(SL 706-2015 水库调度规程编制导则)要求,政府是要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的。说个实际一点的,就像今年汛期之前,我所在的地方就明文要求所有水库放水腾库,用以调节洪涝。一句既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说的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你能举一个这样的成功的事例么?我知道的是化石燃料继续在用,塑料产品不断。。。明确负责任的告诉你,水电站的效率就是水的势能转换为电能。你不相信,那是你不懂,建议百度或者稍微学习一下。还有就是,要有点常识,西部总体落差大没错,但你想要有个高差上千米甚至数千米,短距离内有这么大落差么?河流不是瀑布,坡降很小的,要想有个几百米的落差,水平面上的距离那得多远啊。你是想这修建一个想南水北调一样的“天河”,在其末端利用落差发电?
回复
长老
2016年10月07日 23:13:40
14楼
再深思 发表于 2016-9-27 22:43 尊敬的“长老”先生:还有一点忘了说了,水的势能是水的机械能一部分,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建议你补一补物理知识,我是觉得势能转换为电能与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是一个意思(河道水流速小,可以忽略)
回复
再深思
2016年10月18日 15:36:46
15楼
长老 发表于 2016-10-7 23:13 还有一点忘了说了,水的势能是水的机械能一部分,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建议你补一补物理知识,我是觉得 …尊敬的“长老”先生: 谢谢您的回复!我说中国西部总体水位落差高达数千米,并不会愚蠢地像您理解的那样,试图建设一座落差高达上千米的水电站,那只是您的个人想像,不是我的原意!我的原意是指: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这样巨大的落差,分段建设很多管道引水式电站,包括以前难以利用的落差。 您说:“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没有错!我不需要补一补这方面的物理知识,而是您把物理概念用错了地方!不要嘲笑我。因为机械能确实是包括机械势能和机械动能,比如:铁锤从高处坠落,就是机械势能转为机械动能的过程。而我说:现有的水力发电是将水的势能先转化为水的动能,然后再将水的动能,通过水轮机转化为机械旋转的动能。我这一说法没有错!请不要将水的势能和动能与机械能所包含的势能和动能混为一谈!!! 另外,请您搞清:水的势能转换成电能与机械能的势能或动能转换成电能是两码事,不是一个意思! 您热情参加讨论我真的非常感谢!只是建议您这位水利专业人员多动动脑筋,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应用书本知识。
回复
再深思
2016年10月18日 15:42:56
16楼
笑面如花 发表于 2016-9-28 21:19 楼主您好,需要发表职称论文,可以加QQ号1658379935尊敬的“笑面如花”版主: 您好!好久没来浏览,拖延了回复时间,非常抱歉!感谢您的热情提醒!我撰写该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要发表职称论文,也不是为了个人名和利,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因为我是一位已经退休的原正处职政工干部、高级政工师。多年来对文学、科技、军事等有特殊爱好,经常在网络发表个人原创文章。退休后为防止老年痴呆,兴趣依然地思考多种科学议题,并发表科技原创文章,且有个人博客(网址:njwsr点blogchina点co空m 因不能发网址连接,请将“点”字改成“.”,并将“空”字取消),博客文章不多,仅有10多篇,但全是个人原创,本人从不转发他人文章。如感兴趣,敬请浏览和指教!谢谢!
回复
长老
2016年10月19日 17:50:42
17楼
再深思 发表于 2016-10-18 15:36 尊敬的“长老”先生: 谢谢您的回复!我说中国西部总体水位落差高达数千米,并不会愚蠢地像您理解 … 关于您说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巨大落差,分段建设很多管道,包括难以利用的落差。关于第一句,我想用数据来分析分析。长江上游是落差最大的部分,落差5100m,长度约3500km(百度的,宜宾市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如果要修建100m落差电站,平均管道得68.6km,就算是某处的坡降较大,某处恰好是弯道,管道至少20km吧。建20km的引水式管道,100m落差,扣除损失,到最后的有效水头没几米了。科普一下,管道引水式电站适用于山区,落差大且集中的,长江落差虽然大,却不集中。如果你说的这种具有可行性,恐怕早就实现了。还有就是你这种管道引水式电站,对生态没影响?我个人觉得比现在在长江上修建大坝更影响生态环境,所以我“愚蠢”的以为你是要修建一个天河,在末端发电。关于第二句,小水电站已经逐渐不允许新建了,至于原因我猜第一是对生态有影响,第二是发电量小,对全国电网意义不大,如果你说的是很多小电站,可以不用考虑了,如果是很多大电站,那得多少流量进入管道了,你确定长江不会断流? 关于能量这块,我觉得讨论没意义了,不管能量怎么转化,效率高就行。不知道您学习了没,发电效率是不是我说的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还是那句,现有的效率已经80%左右了,甚至有的达到了90%,你能确定你说的装置存在并且效率比这个还高么? 最后,我想说的是,工程或者科学,得用数据说话,这不是文学,什么充分利用啊,极大的提高啊,利的效率是多少就是多少,提高了多少就是多少,请用数据说话,不要空口说白话,只会显示你的无知。
回复
再深思
2016年10月20日 11:45:17
18楼
长老 发表于 2016-10-19 17:50 关于您说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巨大落差,分段建设很多管道,包括难以利用的落差。关于第一句,我想用 …尊敬的“长老”先生: 您好!首先,感谢您不知疲倦地参与讨论! 您说:“小水电站已经逐渐不允许新建了”是对的!国家之所以限制小水电建设,因为这种拦河筑坝式的小水电,不仅水能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大规模兴建输配电设施也不值得。由于现有的管道引水发电方式,依旧利用水轮机驱动,而水轮机将水的势能转换成机械旋转动能的效率太低,加之管道引水流量有限,所以就更难推广。 我所提出的创新做法是:舍弃现有水轮机发电模式,采用能将水的势能直接转换成机械旋转动能的新型发电装置。而这样新型装置的水能利用率高、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一旦众多分布密集的新型小水电建成后,建设共用输配电设施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同时,该创新既适合小水电建设,也适合大水电建设。 您说:“如果是很多大电站,那得多少流量进入管道了,你确定长江不会断流?”。真是匪夷所思的担心,因为即使建再多的大电站,管道只是汲取河流上层和中层的部分流量,而且管道里的水最终还是流回长江,怎么可能断流?我真不明白:像您这样的专业人员,怎么会有如此的想法?难道管道里的水还能凭空消失?物质不变定律您总不会忘记了吧? 您说:“工程或者科学,得用数据说话”,我非常赞同!但我撰写该文的目的并不是进行工程设计,只是对一种新型水电模式进行探讨,何况我在文章中已经公开表明自己不是水电专家,只是抛砖引玉地提出了一些个人设想,数据说话应该是您这样专业人员的事。您说:“这种管道引水式电站,对生态没影响?我个人觉得比现在在长江上修建大坝更影响生态环境”,您怎么不列举事实或者用数据说话啦? 到目前为止,您反复拿出的专业数据还只是“现有的效率已经80%左右了,甚至有的达到了90%”,就是不肯说明这样高的效率,是指水的势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还是水的动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还是水轮机的旋转动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还是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上述不同的效率可不是一回事啊,我非常希望您这位水利专业人员给予清晰地明示。 我理解:在水电领域的讨论中,您是具有专业优势,我这个无知的外行似乎不应该涉足此领域,但我是真心地想来专业论坛学习请教的,敢来就不怕献丑。我可以明确告诉您:我思考水电创新只是偶然的兴趣,我还经常思考更多领域(天文、地理、风电、军事、历史文化等),不信请看我的博客。八十年代末期,我曾利用一年的业余时间,个人独立义务为空军电脑编程,不仅在全军推广应用,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按照您看来,也是涉足不该涉足的领域啦?另外,我的该水电创新建议,已于今年7月下旬网络发送给国家水电部。水电部不仅回复受理,还批转到本部相关司局阅处,并没有像您那样,冷眼排斥我这个外行参与。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全民创业、创新,我想: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回复
长老
2016年10月20日 13:27:31
19楼
再深思 发表于 2016-10-20 11:45 尊敬的“长老”先生: 我先说明一点,水电发电效率是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上次回复说的是反问句,不是说我不能肯定,我之所以问,是因为凭我说,你肯定不相信,所以希望您去学习了解。 关于我说长江断流,是指修建管段,从管道的入口到出口,请仔细想想。当水头小了,为了保证电站的发电容量,必须增加流量,管段那段的长江的流量注定会减少很多,越往上游,长江的流量就越小,你确定这样长江不会近乎于断流?对长江的生态没影响?对长江的航运没影响?能防洪,能抗旱么?不要再说水库的修建不能防洪和抗旱(防洪是在汛期前已腾库,抗旱是在汛期未结束前就已蓄水,不是网友认为的干旱时才蓄水)。如果在长江上修建您所的那个工程,功能是不是太单一了? 关于数据说话,长江上面现在没有像你说的那种方式,所以不能用数据。我认为对生态影响大,仅我个人结合工作经验的看法。 您的思考的态度值得人学习,但我个人觉得,还是的先有些基本的专业知识。你给我的印象就是,只有一个大概的思路和模糊的想法,只负责思考,不负责后面的实施。如果您能有个具体的方案或者装置,专业的人才肯定会重视的。开句玩笑,如果像您这样,那我也有个想法,发射卫星为什么要用火箭,直接用弹射装置就行啊。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即节能又环保。
回复
再深思
2016年10月20日 16:07:24
20楼
尊敬的“长老”先生:


谢谢您及时回复!


您说: “水电发电效率是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 我当然不信!其实我早就查过了,火电和水电的发电效率都是以汽轮机(或水轮机)的效率和发电机的效率相乘得出来的,并不是您所说的水电发电效率是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因为您可以想一想,当水流冲击水轮机桨叶的瞬间,水的流体动能真的有可能将自身动能的80%-90%传递给水轮机桨叶吗?何况流过桨叶后的水,在管道内的流速也不可能突然降低很多,其流体动能的损失怎么也不会达到80%-90%,那水轮机获得如此巨大的旋转动能从何而来?既然水的流体动能向机械能转化,都达不到如此高的效率,请问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高达80%-90%如何成立?真的不懂:就连我这位外行通过常理分析就能判断的小问题,您这位水电专业人员为何还固执己见地不明白?


您说: “越往上游,长江的流量就越小” 是不错!但修建任何水电站都是要依据当地的水文资料,人们不可能修建超过河流最小流量的管道引水电站;再说长江(即:金沙江)越往上游河道越窄、水流越急,早就不存在什么航运交通了。退一步讲:即使管道所在河段,真的发生短期接近断流的现象,在那荒无人烟的高原,又能有多大影响呢?何况,在水电站设计时,人们就会充分考虑,根本不可能让这种现象发生。真不明白;您为什么要拿这种几乎不可能发生的特例,来否定一项创新模式?就像您之前所说的: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那么尽善尽美” 。我们只能通过现有水电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对比,看看究竟是哪一种利更多、弊更少?才能作出正确决择。


管道引水发电虽然不能防洪抗旱,但修建新型电站的目的,本来就不是用于防洪抗旱,您偏要将其与现有水电站可以同时起到部分防洪抗旱作用相比,真让我无话可说了,因为拦河筑坝的好处大家都知,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显现。防洪抗旱本来就是普通水库的功能,比如:人们之所以在长江主河道修建三峡电站,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发电,防洪抗旱只是其附带功能;如果仅仅是为了防洪抗旱,那只要在长江多条支流修建七八个大中型水库,可以达到同样目的,并且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您说我是 “只负责思考,不负责后面的实施” 说的对!因为我只是一名普通退休老人,也只能负责思考,不可能负责后面的实施。因为作为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能尽量做好思考也就很不容易了,如真有实施的能力,还需要在贵论坛宣传解释吗?具体实施当然还要靠像您这样的专业水电人员。您又说: “如果您能有个具体的方案或者装置,专业的人才肯定会重视的” ,这句话就说得不太妥了!即使再小的水电站,普通个人也很难拿出具体的方案或者装置,请问仅凭个人您有这个能力吗?看来您对我的要求也太高了吧?为什么有仅一个好的思路,就不会获得专业人士的重视和认可呢?我看未必如此,我曾在网络上对中国航空母舰的降落拦阻装置,提出过一个超越美国的创新型建议 (请见网址:bbs.voc.co空m.c空n/topic-5802275-1-1.ht空ml 因不能发网址连接,请将将“空”字取消) ,就是得到了普遍认可和专业人士的致谢!人家也没有要求我先造出一艘航空母舰来。


回复
长老
2016年10月20日 16:43:23
21楼
再深思 发表于 2016-10-20 16:07 尊敬的“长老”先生: 关于效率问题,您不相信算了,说再多也无用。水力发电,经过这么多130多年的发展,学科已经很成熟完善了,效率高那是必然的。 之前不知道您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人,说话有些不客气,在此向您赔个不是。虽然我不同意你的想法和观念,但是您这种退休后还继续思考学习的人,值得我们尊敬。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