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子小涵 于 2015-2-5 11:08 编辑 板计算方式:1、按简支计算还是按固端计算,是按照受力特性来分的。因为边梁支座处楼板受边梁抗扭刚度的作用而存在支座弯矩,其大小与正负受边梁刚度的影响。定量指标表现为边梁与板的刚度比。2、应按简支计算的情况:边梁刚度较小时。因为这时,边梁对楼板的约束较弱,楼板边支座负弯矩较小,有时甚至出现正弯矩。3、应按固端计算的情况:当边梁刚度较大时。这时候,负弯矩较大,不应再按简支进行计算了。
板计算方式:
1、按简支计算还是按固端计算,是按照受力特性来分的。因为边梁支座处楼板受边梁抗扭刚度的作用而存在支座弯矩,其大小与正负受边梁刚度的影响。定量指标表现为边梁与板的刚度比。
2、应按简支计算的情况:边梁刚度较小时。因为这时,边梁对楼板的约束较弱,楼板边支座负弯矩较小,有时甚至出现正弯矩。
3、应按固端计算的情况:当边梁刚度较大时。这时候,负弯矩较大,不应再按简支进行计算了。
梁铰接情况:
网友看法:主次梁交接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应该点铰接,过多的铰接会导致内力重分布,导致结构计算和实际受力情况有较大差异,简单的比如一根卫生间次梁,一边和剪力墙连接,一边和梁连接,这个时候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是剪力墙端梁的支座受力确实比和梁相连的支座受力要大,如果按照两端铰接处理,实际上是不符合这根次梁的受力情况的。
一个完整的结构是和软件的分析结果比较匹配的,并没有人为的划分的主次梁,主次梁只是在计算机水平不够发达的时候为了简化计算的一种简化办法,概念比纯粹的有限元要好理解的多,但是却是有其很大缺陷的。
总之,主次梁连接根本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铰接,而且软件计算时候次梁对于主梁的扭矩都是折减的,也就是考虑了不完全固结的实际连接情况。所以,不建议主次梁连接点铰接。
还有看法:一般情况是不点铰接的,但某些情况下受次梁影响,主梁抗扭超筋,此时才去考滤是否要点铰接。
点铰接是要有前提的,点了铰接,我们认为这个次梁梁端允许开裂,即达到极限承载力情况下是允许它破坏,换句话说,这根次梁不是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板肋。
点了铰接以后,注意画施工图时,次梁铰接梁端负筋不能放大,不然会把主梁扭坏,没有达到铰接的效果。
次梁底筋应适当放大,次梁梁端开裂隙后,内力重分布,弯矩向跨中转移。
请大家给予纠正和补充!感激不尽……
又收集的观点………………
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
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
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3、朱炳寅观点:
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
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
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④-1、 框架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④-2、当主次梁交接的时候,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宽、高,主要是高不大于50mm。)我一般不设置铰接,因为两者刚度差别很小,而且上部荷载可能差别也不大(不然次梁截面没必要取那么大。)。当主次梁差别较大时,次梁端部可以设置铰接,或进行弯矩调幅,以缓解支座超筋。
⑤即使按铰接计算了,但事实上梁端弯矩悉数传给了被支撑的主梁,那主梁反而危险了。话再说回来,因为楼板的作用,主梁的抗扭也不是那么弱的,所以就算按铰接计算,就算没有形成梁端铰,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总之,把楼板的作用看出是一个安全储备,能不点铰接还是不点的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那也 要在计算之外,加强一下被支撑主梁的抗扭作用!当被支撑梁为边梁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
⑥我觉得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
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在pkpm计算时,次梁支座弯矩就为零,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铰接的.所以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可以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⑦不论框架梁还是次梁,若梁支座超筋,又无法改变梁截面尺寸时,按铰接计算梁跨中钢筋,支座钢筋按规范规定的最大配筋率配或再乘以0.85倍的调幅系数。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考虑:最不利情况,交接时,梁跨中钢筋满足;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梁支座开裂,因支座配筋相对较大,裂缝宽度也不会太大。弊端就是有点浪费钢筋,但相对于整个工程,个别梁这样处理,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综合以上资料结论如下:
1、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2、次梁点铰,只是对内力分布作了一个人为的计算假定(即假设不传递弯矩,不传递扭矩),但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边梁仍然会受扭。
3、框架次梁与主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4、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需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5、点铰处需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如下:《砼规》9.2.6—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 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6、11G101-1图集P86、P91、P92均有关于梁端设计指定为铰接时的钢筋伸入支座要求,所以若对次梁边支座点铰,需在图纸中注明铰接,施工中按图集中铰接要求施工.
1、按简支计算还是按固端计算,是按照受力特性来分的。因为边梁支座处楼板受边梁抗扭刚度的作用而存在支座弯矩,其大小与正负受边梁刚度的影响。定量指标表现为边梁与板的刚度比。
2、应按简支计算的情况:边梁刚度较小时。因为这时,边梁对楼板的约束较弱,楼板边支座负弯矩较小,有时甚至出现正弯矩。
3、应按固端计算的情况:当边梁刚度较大时。这时候,负弯矩较大,不应再按简支进行计算了。
梁铰接情况:
网友看法:主次梁交接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应该点铰接,过多的铰接会导致内力重分布,导致结构计算和实际受力情况有较大差异,简单的比如一根卫生间次梁,一边和剪力墙连接,一边和梁连接,这个时候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是剪力墙端梁的支座受力确实比和梁相连的支座受力要大,如果按照两端铰接处理,实际上是不符合这根次梁的受力情况的。
一个完整的结构是和软件的分析结果比较匹配的,并没有人为的划分的主次梁,主次梁只是在计算机水平不够发达的时候为了简化计算的一种简化办法,概念比纯粹的有限元要好理解的多,但是却是有其很大缺陷的。
总之,主次梁连接根本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铰接,而且软件计算时候次梁对于主梁的扭矩都是折减的,也就是考虑了不完全固结的实际连接情况。所以,不建议主次梁连接点铰接。
还有看法:一般情况是不点铰接的,但某些情况下受次梁影响,主梁抗扭超筋,此时才去考滤是否要点铰接。
点铰接是要有前提的,点了铰接,我们认为这个次梁梁端允许开裂,即达到极限承载力情况下是允许它破坏,换句话说,这根次梁不是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板肋。
点了铰接以后,注意画施工图时,次梁铰接梁端负筋不能放大,不然会把主梁扭坏,没有达到铰接的效果。
次梁底筋应适当放大,次梁梁端开裂隙后,内力重分布,弯矩向跨中转移。
请大家给予纠正和补充!感激不尽……
又收集的观点………………
梁点铰后,并不是忽略了次梁的刚度贡献
④控制支座的约束条件,释放掉不利弯矩
⑤不要老想成铰接与实际不符,我们应承认,它最初的连接仍然是刚接,我们仅仅是释放掉支座的弯矩约束
⑥释放弯矩的实现,是通过降低其抵抗弯矩的能力—配筋,但其自身的截面的截面抵抗矩仍会影响弯矩的释放,因此,不能认为点铰处理后,就不对此类边梁进行抗扭构造措施。
3、朱炳寅观点:
井字梁与框架主梁的交接处是否要定义为铰接,关键要看框架梁对井字梁的约束情况,如果井字梁在支座处如连续梁,即主梁两侧都有,则不宜按铰接计算,反之则应按铰接计算,但设计时应注意实际存在的约束作用,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
4、网上观点:
①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使我们的构造措施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我们认为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因此《混凝土规范》9.2.6条对此作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规范规定,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这一点只得商榷,构造钢筋不能太多,多了梁的转动能力受限,就不能看作铰接了。
②我以为电算建模最重要就是要让模型的主要力学模型接近实际构件.次梁设假想铰危险不在次梁,而在主梁,实际结构次梁端未能按模型形成塑性铰有效卸荷,对主梁依然存在的扭距将对主梁不利.次梁以按铰支考虑不会有危险.
③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尽量不要人为设置铰接。
④-1、 框架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④-2、当主次梁交接的时候,当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宽、高,主要是高不大于50mm。)我一般不设置铰接,因为两者刚度差别很小,而且上部荷载可能差别也不大(不然次梁截面没必要取那么大。)。当主次梁差别较大时,次梁端部可以设置铰接,或进行弯矩调幅,以缓解支座超筋。
⑤即使按铰接计算了,但事实上梁端弯矩悉数传给了被支撑的主梁,那主梁反而危险了。话再说回来,因为楼板的作用,主梁的抗扭也不是那么弱的,所以就算按铰接计算,就算没有形成梁端铰,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总之,把楼板的作用看出是一个安全储备,能不点铰接还是不点的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那也 要在计算之外,加强一下被支撑主梁的抗扭作用!当被支撑梁为边梁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
⑥我觉得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
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在pkpm计算时,次梁支座弯矩就为零,实际情况并不是完全铰接的.所以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可以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⑦不论框架梁还是次梁,若梁支座超筋,又无法改变梁截面尺寸时,按铰接计算梁跨中钢筋,支座钢筋按规范规定的最大配筋率配或再乘以0.85倍的调幅系数。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考虑:最不利情况,交接时,梁跨中钢筋满足;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考虑:梁支座开裂,因支座配筋相对较大,裂缝宽度也不会太大。弊端就是有点浪费钢筋,但相对于整个工程,个别梁这样处理,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综合以上资料结论如下:
1、一般讲混凝土梁之间都是刚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铰接。
2、次梁点铰,只是对内力分布作了一个人为的计算假定(即假设不传递弯矩,不传递扭矩),但假定梁端为铰接的结构,实际上梁端仍然有一定的弯矩,边梁仍然会受扭。
3、框架次梁与主梁节点在没有特别情况下不主张设置铰接,这会改变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
4、次梁端支座在主梁上的节点可以设为铰接,因为次梁端支座在这地方不是连续的,主梁对次梁的约束有限,但这样设置铰接的话,次梁端支座对主梁是有扭矩存在的,尤其是边梁,所以需人工在边梁配置抗扭钢筋。
5、点铰处需满足钢筋的构造要求如下:《砼规》9.2.6—1 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 应少于2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5,l0为梁的计算跨度。
6、11G101-1图集P86、P91、P92均有关于梁端设计指定为铰接时的钢筋伸入支座要求,所以若对次梁边支座点铰,需在图纸中注明铰接,施工中按图集中铰接要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