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铜锤花脸 于 2014-5-13 00:11 编辑 这个论文(见第二个附件)是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的,之所以发到这个板块,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它,同时也希望这篇论文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启发,谢谢。
本帖最后由 铜锤花脸 于 2014-5-13 00:11 编辑
这个论文(见第二个附件)是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的,之所以发到这个板块,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它,同时也希望这篇论文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所启发,谢谢。
23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18 15:03 编辑
原文第三节中写道:
N=,,,,,,。。 (3-1)
式中S是微弯压杆上x截面对截面
中性轴的面积矩。------此种说法大错特错了。
S应该是面微元对截面
形心轴的面积矩之和!
回复
24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24 10:30 编辑
文中的(3-1)式把杆中的应力σ用yE/ρ来代替:σ=εΕ=yE/ρ,其实这里他有错误,这是纯弯应力,
不包含轴力产生的应力。而式中的N也是弯曲应力之和。
压杆中还有轴力产生的应力,而偏心压力所产生的应力应该包括这两部分的应力,应该是σ=yE/ρ+σn,σn是轴力产生的应力。
(3-1)中的S其实是对于
形心轴的面积矩,因为y是对于
形心轴的距离。
(3-1)式的错误,是这篇文章错误的根源,应该将式中的 σ=yE/ρ,用 σ=yE/ρ+σn 来代替,就清楚他错在哪里了。
文章说“可见,在欧拉所研究的微弯理想压杆中,有S≠0的问题存在。“这里,他所谓的对于
中和轴的
"S",
是面微元对截面
中和轴的面积矩之和,不是面微元对截面
形心轴的面积矩之和,当N≠0时,"
S"≠0也是正常啊!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回复
25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18 15:30 编辑
文中的图3,更是让人莫名其妙,压杆中性层的位置画在杆件外面,距离杆件 r 处,搞他不懂,究竟什么是中性层?
还说 "
假设r为常数(微弯状态下杆的挠曲很小,略去υ的值)。
挠度υ是杆件微分方程的变量,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还忽略了,下面的论述还有什么道理?
回复
26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24 10:40 编辑
文章作者又推导到(3-3)式,认为此式是正确的,实际上,就是前面的几个式子代来代去得到的,没有区别,同一个东西。
这里他将自己定义的一个“对于
中和轴的
"S",”放在公式中。又进行了一番推导。(下接29楼)
回复
27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24 10:48 编辑
还有一个错误:“而中性轴的位置决定 I 的值,
在压杆中I=I(x)不是常量”!-----而我们知道,在单杆的情况下,I 的值是按形心轴的位置来计算的,对任一截面, I 都是固定值,用来计算弯曲应力。他连这个问题都没搞清楚,连 I 值怎么计算都不知道。
总之,他问题所在,是将
形心轴和
中性轴搞不清楚,导致了错误。
对于一根受弯杆件, I 都是以
形心轴来计算的,弯曲应力是与 I 相关的,与形心轴相关的,绝对不是以
中性轴来计算的。
形心轴是固定的,而
中性轴是根据杆件的受力状态而变动位置的。
回复
28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21 09:59 编辑
对于压杆而言,截面的应力是由杆件的轴向压力和弯矩共同产生的,
在截面内部,有可能全截面受压,没有拉应力区,也没有零应力区。就是说,没有中性轴。
回复
29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24 11:05 编辑
压杆的
均匀轴向压力对于压杆的失稳,在理论上来讲是没有影响的,是不起作用的,是轴向压力的偏心所产生的弯矩,才能导致压杆的失稳,所以弯矩、曲率才是欧拉研究的要点。
回复
30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24 10:56 编辑
他的错误在于“I=...... 中的y是面积微元dA到
中性轴的距离”
应该是:I=...... 中的y是面积微元dA到
形心轴的距离”。
回复
31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24 11:00 编辑
我们看,欧拉公式是一个临界力的公式,当杆件的材料性质、截面形状、长度、端部的约束条件都确定以后,得到了一个临界力。这是压杆在轴向压力发生了微小的偏心后的一个临界平衡状态。当轴力超过了这个临界力,杆端的侧移越来越大,杆中的弯矩越来越大,压杆不能平衡,
一个轴向受力杆件变成了一个受弯杆件,于是将其称为“
失稳”。
回复
32楼
本帖最后由 lsmqhln 于 2014-11-24 11:33 编辑
继续看他的文章:
S是微弯压杆上x处截面对截面中性轴的面积矩,应该是x的函数。
推导得到:
S=N/2E * (x2/v) , 其中v也是x的函数
他用 S=r *A 将S 换为 r=S/A代入所推导出来的式子。
由 S=N/2E *( x2/v) , 得到 r=N/2EA *(x2/υ) ,
根据他的求证表明,r是变量,而变化规律未知。(因为v 也会影响它),
他说,从图4可看出,除靠近杆底的一段杆截面上有拉应力外,大部分杆段的截面上仅有压应力而无拉应力,即
大部分杆段的截面内不存在中性轴。从而可以推出如下重要结论:
压杆的杆内不存在中性层。
这里他的语言又出现混乱:他说“靠近杆底的一段杆截面上有拉应力”(那么此段应该有中性层?!),又说“结论:压杆的杆内不存在中性层。”----------杆底的一段杆截面上有拉应力,为什么压杆的杆内不存在中性层?
简直自相矛盾。
“大部分杆段的截面内不存在中性轴。从而可以推出如下重要结论:
压杆的杆内不存在中性层。”
------有这样的推理的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