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高层结构设计问题探讨
北京院小李飞刀
2013年06月26日 12:51:18
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小_李_飞_刀 于 2014-1-14 21:16 编辑 听了老师的讲座,觉得这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先发上来,大家一起交流: 1、规范中层间位移角限制过于严格 因控制概念偏严格,未考虑填充墙刚度对位移的影响等因素,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控制可放松了10-20%。 2、扭转不规则控制过于严格 不须控制周期比,在层间位移角很小时,可放松超限审查中扭转位移比的控制。

本帖最后由 小_李_飞_刀 于 2014-1-14 21:16 编辑

听了老师的讲座,觉得这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先发上来,大家一起交流:
1、规范中层间位移角限制过于严格
因控制概念偏严格,未考虑填充墙刚度对位移的影响等因素,最大层间位移角的控制可放松了10-20%。
2、扭转不规则控制过于严格
不须控制周期比,在层间位移角很小时,可放松超限审查中扭转位移比的控制。
3、刚度比计算方法过多
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侧向刚度统一为楼层剪力与层间位移角之比。
4、偶然偏心计算的偏移值与平面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应按质量回转半径计算:ei=0.1732ri。
5、地震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不满足时如何调整
明确不以调整结构刚度来满足楼层最小地震剪力要求,仅部分楼层不满足要求时,可直接放大这些楼层的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不需全楼放大。
6、小塔楼地震作用的计算
小塔楼在水平主轴方向振型质量参与系数不小于85%。
7、梁有效翼缘宽度的选取
取两侧各4倍板厚且不大于梁高。
8、短肢墙的定义;
9、短肢墙的构造控制;
10、框剪的调整;
11、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的构造;
12、转换层的底部加强部位;
13、采用扁梁、空心板的板-柱-墙结构和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
14、抗震性能的设计;
15 、浅基础和桩基础承载力的计算。
【答网友问】结构设计热点问题汇总,不看必有损失!
http://bbs.co188.com/thread-8613248-1-1.html
北京院小李飞刀
2013年06月26日 15:57:45
3楼
本帖最后由 小_李_飞_刀 于 2013-12-21 11:36 编辑

大部分内容,我都是做过【答网友问】的,大家不要受我观点的影响,可以继续讨论。
因为我也是向我们北京院和三人行结构的老师学的,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有些是有偏差的,大家辩证着看。
回复
wangxiaopeng3620
2013年06月26日 17:32:18
4楼
飞刀哥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我一直是你的忠实支持者!希望你在论坛上多发帖子!进步才是硬道理!
回复
zsm10002
2013年06月26日 18:58:35
5楼
你们是姐妹花?:lol
回复
mkvedsvuyi
2013年06月27日 00:55:37
6楼
很精彩,拓宽了视野,趋向概念
回复
huangxiang000
2013年06月27日 09:48:34
7楼
提纲很不错,希望楼主展开来说,让我们都学习下呗
回复
北京院小李飞刀
2013年06月27日 12:45:17
8楼
wangxiaopeng362 发表于 2013-6-26 17:32 飞刀哥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我一直是你的忠实支持者!希望你在论坛上多发帖子!进步才是硬道理!谢谢你。神马都是浮云,进步才是王道,呵呵。
回复
lxp6075
2013年07月19日 15:49:00
9楼
广东标准《高规》简介

1、 原则:
1) 主要条文一致;
2) 强条与国标一致;
3) 章节编排与国标一致。构造要求基本一致;
2、 增加的章节
1) 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独立成章;
2) 隔震、减震设计独立成章;
3) 结构地震作用效用计算的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3、 改进和调整:
1) 不限制剪力墙适用C70以上的高强混凝土,但有附加的要求;
2) 结构的侧向刚度均以单位层间位移角所需要的水平力表达;
3) 各类结构设计的刚度有所放松:剪力墙结构:1/1000---1/800; 框剪结构:1/800—1/650: 框架结构:1/550—1/500
4) 不控制结构周期比,仅控制结构在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位移比;
5) 改进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6) 明确不以调整结构刚度来满足楼层最小地震剪力要求;
7) 有条件地放松筒体-剪力墙结构的轴压比限值;
8) 明确一般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剪力调整规定不适合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要求核心筒承担100%的地震剪力;
9) 对国标中的一些未定量条文给出定量解,以方便操作;
10) 保留、调整广东《高规》补充规定的条文;
4、使用C70以上的加强措施
柱:
1) 提高配筋率;
2) 提高配箍率;
3) 采用型钢混凝土柱;
4) 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剪力墙:
1) 端柱:提高端柱或边缘构件以及分布筋的配筋率,加强竖向受力钢筋的约束;采用型钢剪力墙,提高延性。
5、 不控制周期比的原因:
限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位移比,以可控制结构扭转刚度不致过弱。
6、 嵌固端放在地下室一层的时,不再考虑按多塔计算塔楼指标;多塔计算只用于校核连接裙楼。
7、 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
1) 为方便设计人直观把握设防烈度结构构件的安全度,以构件承载力的利用系数ξ的大小表征各性能水准结构构件承载力的安全储备。
2) 第1、2性能水准设计:弹性分析,进行大、中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校核计算时阻尼比不增加,连梁刚度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
3) 第3、4性能水准的结构进行弹性分析对构件进行中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校核。
8、 大震只应控制宏观指标(位移角、受剪截面),不应关注构件。
9、 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要求可用有限元特征值进行计算。
10、梁的负钢筋配置宜考虑有效翼缘楼板钢筋,有效翼缘宽度每边取4倍板厚且不大于梁高。
11、框架柱截面可放松:
非抗震时不应小于200mm;
抗震:四级不应小于250mm;
一~三级:不宜小于350mm;
圆柱:不宜小于300mm;
12、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单跨框架结构不包括局部单跨的框架结构;
定量:单跨部分所提供的侧向刚度大于50%的总侧向刚度定义为单跨框架结构;
13、计算体积配箍率时,可不扣除重叠箍筋的体积;
14、短肢剪力墙:墙肢不大于1600mm且截面厚度小于300mm的剪力墙
回复
bbk4908
2013年07月26日 15:02:14
10楼
zsm10002 发表于 2013-6-26 18:58 你们是姐妹花?同感啊 ~!两位小妹妹~~~:lol
回复
zw308
2013年08月11日 12:09:36
11楼
这么好的帖子为什么没人讨论呢,我说说我的理解吧。
1.侧向控制是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为出发点,以抗侧构件不出现裂缝以及楼盖体系裂缝处于合理范围,同时非结构构件较完整为限制条件,根据工程经验和大量算例得到,一般以层间位移角为指标(剪切变形更符合实际)进行控制。
考虑填充墙进行周期折减(相当于计算地震作用时进行放大),而在算位移时又不考虑填充墙的刚度,双重保守计算较谨慎。但是现在建筑材料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而周期折减系数主要是以砖砌体为考察对象根据经验建立起的认为干预参数,从概念明确的角度更建议填充墙与结构本身做更多柔性连接,以其减少对主体结构影响。
至于飞刀所说,放松的确是合理的,据抗规主编黄总所说,他的学生计算过多例主体结构带填充墙(主要是砖砌体)的结构,结构也确实反映出这个刚度贡献蛮大的。从规范编制者角度来说,放宽这些限制如果不是有较充分的地震灾害经验、国外相关规范以及大量实验研究数据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2.扭转位移比最大可放宽至1.5,前提是层间位移角很小(为规范限值的40%),或者参考广东高规补充规定细分的做法。
回复
nixuebin12345
2013年08月11日 12:36:05
12楼
这些都是广东高规的内容,全国有用吗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