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工长的烦恼:电气暗埋管屡次被破坏。
大西瓜
大西瓜 Lv.10
2013年06月16日 09:11:23
只看楼主

眼下正在进行地下室的预留预埋工作,当然电气预埋工作是这当中很大一部分。工程中电气暗配管屡次被破坏,造成返工现象严重。混凝土工在浇筑楼板混凝土的时候总喜欢踩着管子,多次沟通欠说无明显效果。作为一名水电施工人员对这种现象有无奈、有痛惜。在此想请教有经验的前辈:针对电气暗配管被土建工人破坏的情况有没有好的保护办法可以借鉴?除了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安排专人看管还有其他办法吗?

眼下正在进行地下室的预留预埋工作,当然电气预埋工作是这当中很大一部分。工程中电气暗配管屡次被破坏,造成返工现象严重。混凝土工在浇筑楼板混凝土的时候总喜欢踩着管子,多次沟通欠说无明显效果。作为一名水电施工人员对这种现象有无奈、有痛惜。在此想请教有经验的前辈:针对电气暗配管被土建工人破坏的情况有没有好的保护办法可以借鉴?除了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安排专人看管还有其他办法吗?



DSCN0211.jpg


DSCN0212.jpg


DSCN0215.jpg

免费打赏
ssqqugamd
2013年06月24日 09:05:32
12楼
1,多管相交要避免,钢筋能压坏处,应该提前先用混凝土固定。
2,线管敷设与钢筋施工时机选择对,即不能提前也不能滞后。
3,工种间要协调,平时加强监护。
回复
老盖
2013年06月24日 09:36:39
13楼
用好的材料,处理好工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和泥水施工班组的关系
回复
bobodemoo
2013年06月24日 09:58:20
14楼
埋地的电气管材最好采用薄壁钢管。
回复
bobodemoo
2013年06月24日 09:59:05
15楼
另一个就是要选择好,电气管材预埋的施工时机,和土建施工要配合好,既不能早更不能晚。
回复
hy137430202
2013年06月24日 10:42:55
16楼
从图片感官上看 1. PVC电管及配件强度不够 2.底盒与线管的接口过高 容易造成接口位置断裂。 3.使用的胶水腐蚀性过大,或者用胶水过多,造成接口位置脆化或者软化从而接口断裂或者脱落 。
总的来说预埋时用好的的材料 我工地现在用的都是联塑A管 很少有问题
回复
sky1412
2013年06月24日 11:21:35
17楼
混凝土预埋穿线管应至少采用中型管,也是GY3开头的,能用重型的更好,壁厚大了,强度更好,一般只要线管不是假货,工人踩踏的话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灯盒和部分线管固定欠缺了一些,出灯盒那半米线管固定间距不能按平常1米来算,最好是就近和板的钢筋用扎丝绑上,间距小了才牢靠。
回复
qq184374593
2013年06月24日 11:41:01
18楼
电气施工通病
回复
lz1214928814
2013年06月24日 17:22:13
19楼
1.请按规范预埋。
2.现场浇筑请安排人员监管。
3.总包单位项目经理加强监管。
4.影响水电施工质量,每周监理例会提出,监理及甲方人员会协调处理。
回复
小陆哥
2013年06月24日 19:14:06
20楼
我也是做施工的,这个问题是预埋阶段最常发生的事,楼上哪些说线管质量差和用其他材质线管的基本没做过施工。作为施工单位买材料基本考虑的都是价格便宜,除非设计明确要求线管采用重型PVC线管,否则施工单位绝不会去采购重型PVC线管,即使有些图纸中设计注明了,施工单位采购的时候也会偷偷采购一些中型甚至轻型PVC线管以节约成本。
对于照片中出现的线管损坏问题,即使采用重型PVC线管,甚至采用热镀锌线管都有可能发生,那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混凝土浇捣过程中一定要有两到三名水电工全程看护,对损坏的线管、线盒及时更换,压瘪的线管要用老虎钳夹圆,同时看护的工人要及时对预留孔洞的套管及时清理和拔出。
其次,在混凝土浇捣到线管、线盒处以前,先用锹铲些混凝土盖在易损坏的线管和线盒上,减少损坏的可能。
第三,水电施工人员一定要和土建的施工人员搞好关系,以前我做学徒,浇捣混凝土看模的时候身上最少带三四包香烟,空下来就给他们发烟,遇到线管坏了,就算你没看见土建的人也会提醒你,停下来等你修好再继续,甚至会帮你弄。
在民建项目中一般是以土建装饰为主安装配合,因为安装在总的造价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特别是进度安排,建筑施工的时候安装配合做预埋预留,装饰阶段安装要配合装饰安装。那些说找项目经理、监理甲方协调的都是没戏的,除非安装分包是业主的关系,就算有关系和土建闹毛了最后还是安装的吃苦头。
做民建项目的安装施工是很幸苦的,特别是预埋阶段,预埋做好了后期会轻松许多,如果做不好,线管堵塞不通,漏放错放,后期天天凿墙,浪费材料浪费人工那就要天天挨骂了。
回复
gggkhnje
2013年06月24日 21:53:12
21楼
拿好的线管嘛!把地方规划出来,在守。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