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与景,设计的起点 “院”,作为建筑类型学上最为悠久的基本场所形式之一,很早就被应用于大学校园建筑之中,却在不同的时代,伴随着不同的社会情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尽管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但与西方很多著名学府一样,中国新一代大学校园选址大多也是远离喧嚣闹市,通过与主流商业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来维护求学求知的朴素情结,与都市中心区的商业集聚形成截然相反的两种面貌。
院与景,设计的起点
“院”,作为建筑类型学上最为悠久的基本场所形式之一,很早就被应用于大学校园建筑之中,却在不同的时代,伴随着不同的社会情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尽管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但与西方很多著名学府一样,中国新一代大学校园选址大多也是远离喧嚣闹市,通过与主流商业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来维护求学求知的朴素情结,与都市中心区的商业集聚形成截然相反的两种面貌。
当“院”与校园相遇,空间可分可合,时而开放外向,亦可幽玄封闭。如果说身处繁华都市之中的合院大多呈现出内向封闭的自我保护态势,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所处的“半郊”地带,则为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命题:这组新建的校园建筑群落试图寻找开放的院落与山水景观的种种联系,让自然风景成为造就莘莘学子健全人格的最好课堂,也将人与场所的体验关系变得格外丰富和有趣。
信息学院地处龙岗中心西南部,体育新城南部,其建筑群落除了具备基本的大学校园建筑形制之外,还是“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村”及羽毛球比赛用馆。南校区位于校园核心水景东南侧,保留30万平方米自然山体的北侧,用地中部有一处荔枝山林。建筑群落以一组半合院的聚落,有机的分布于主轴景观一侧,其核心功能为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游泳馆。各建筑单体围绕保留荔枝林,形成围合的“大院落”,山景、水景与建筑互为渗透,各单体以“院”为类型,根据各自所处环境和功能形成轻松活泼的空间组织形态。
教研楼:水平院落
一组教研楼与西侧中心水景相连,东侧紧挨学生住宿区。它们由四栋建筑单体通过二层平台、各层空中连廊相连组成。“一”字折线型限定了东侧的建筑边界,二层通过局部开口与东面居住区通过连廊相连。三个“U”型院落根据不同的位置特征进行适当的旋转,不同体量的界面形成校园南区入口空间序列。半开敞院落朝核心水景打开,各个院落由于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看山、看水皆有微妙的差别。院落以宜人的尺度与水体相映成辉,“U”型院落端头、与山体视线关联处,结合交通系统创造大量开放空间,并在色彩上做了一定的处理,成为师生学习、交流、休憩、自由活动的人文场所。开放空间结合“景”而布置,创造大量 “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场所,让种种偶遇和邂逅可以在此发生。廊道设置结合院落景观特点,在内、外之间不断转换,也在山、水、院之间,成就出独特的场所体验。
办公楼:垂直院落
学院办公楼位于校园核心,南侧遥望自然山景,西侧与校园水景相邻。办公楼为67米塔式高层建筑,出于使用功能的要求,体量上容易显得庞大而单调。于是,建筑师在设计上刻意打破单一尺度,在垂直方向通过集中设置的会议层,极为自然地把建筑划分为两个“U”型“H”型院落。空间流动,尺度怡人。院落在高处以山景为主题体验,呈现“平远开阔”之境;院落在低处以水为景,宁静中和。宜于工作和思考;周边无景之处在内部自成一景……庭院各异,小中见大,别有洞天。外立面强调尺度划分的比例控制线,由此形成相对严整的比例和模数。东、西立面以实墙处理为主,结合会议功能设方形小窗,南、北立面采用小尺度格构式现浇混凝土材料作为遮阳构件体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方格窗的立面意向,也呼应了现代建筑一贯追求的模数感。
在二十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更为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强调教育不应仅在教室课堂上完成,校园空间环境作为“泛教室”对人产生的熏陶作用也作为教育的延伸部分。而当代中国校园许多不太成功的案例,被“宏伟、快速、效率”所主导,空洞乏味的建筑空间几乎扼杀了大学校园本应丰富的场所存在,令我们无限惋惜。
回顾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的建筑群落设计,建筑师运用一系列张弛有序的手法,实现了三种不同院落主题的场所营造。建成的校园弥漫着深深的人文主义气息,让我们不禁感慨:设计通过对传统“院”的回溯、变形处理,使得风景之中,在建筑物内外漫游与校园生活中,不断地回望青山,与自然照面,通过人与山水之间的相望,追问着大学的场所精神。
Credits
项目名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主创建筑师:朱雄毅
总用地面积:1585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22800平方米
其中:办公楼 27300平方米,教学楼 43660平方米, 体育馆游泳馆 23060平方米
容积率:0.68
覆盖率:22%
绿地率:40%
建筑摄影:方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