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篇文章我在中青论坛上发表过,这里整理一下,和大家探讨。本人年纪尚轻,现还在某个地方读书,很不成熟,望大家多多指教。 前几天和一个也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师兄在商量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主题为建筑教育,我们试图炮轰中国建筑教育。我俩分别毕业于一南一北中国“第一流”的建筑院校,对中国的僵死的建筑教育制度深有感触。后怕引起众怒而放弃这一计划。 在国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至少为一非常特殊的学科,学生的来源也形形色色,不象国内,我们都是绝对的理科学生。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它确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介于文理之中。但国外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有这门学科,而中国建筑专业的分布就很怪。著名的北京大学现在有张永和先生主持的建筑研究室,但却没有建筑学的学生。因此从基本出发点来说,中国的建筑教育存在极大的误区。
注:这篇文章我在中青论坛上发表过,这里整理一下,和大家探讨。本人年纪尚轻,现还在某个地方读书,很不成熟,望大家多多指教。
前几天和一个也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师兄在商量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主题为建筑教育,我们试图炮轰中国建筑教育。我俩分别毕业于一南一北中国“第一流”的建筑院校,对中国的僵死的建筑教育制度深有感触。后怕引起众怒而放弃这一计划。
在国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至少为一非常特殊的学科,学生的来源也形形色色,不象国内,我们都是绝对的理科学生。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它确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介于文理之中。但国外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有这门学科,而中国建筑专业的分布就很怪。著名的北京大学现在有张永和先生主持的建筑研究室,但却没有建筑学的学生。因此从基本出发点来说,中国的建筑教育存在极大的误区。
有多少中国的“知识分子”能知道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区别?恐怕少的可怜。我有时会费很大的劲去解释,这么多年来,至少解释了几十次了。 对于建筑和土木的区别,以及怎样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的含义,那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也不是我现在力所能及的。
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说,一幢建筑上集中了很多的技术要求,也凝聚着审美心理。譬如,结构--怎样保证房屋的牢固,设备——供排水,通风及空调,电器设备,物理环境——隔热保温,光学照明,声响,建筑同城市的关系--交通,绿化等等。因此建筑师的工作是给建筑一个大的框架,他要协调这方方面面,试图最好的满足要求。而土木结构师负责的只是建筑结构这一个方面。建筑师是整个工程的LEADER。建筑从无到有,这一步至为关键,也确实最难,最有挑战性。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多数的建筑系的学生都会明白。而国内的建筑教育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层次。所以中国的建筑教育也常培养出画图匠,而出不了建筑大师。
更进一个层次,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LIVING STYLE)。环顾中国的建筑师,能关注到这一层次的非常少,中国的建筑师的作品经不起推敲,没有深度,也与他们缺乏对人生活方式的思考有关。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中国的建筑师,缺乏这种思考,他们擅长的是对建筑大师作品具体形式的分析,然后去模仿。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对某些片段的肢解,便形成国内这么多“庸俗”的水平不一的建筑。
再往高的层次上说,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我们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前,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崇拜,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义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因此,为什么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那么中国现在的建筑物所体现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西方所谓现代“国际式”的建筑在中国的翻版?因此,建筑师要有这样的动力,即我的设计要成为历史。当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会成为历史,但是这样的观念是促使建筑师更好的思考的基础。我举个例子,现在的中国的小城镇,其建筑水平不去评价,不是对大城市房屋的邯郸学步,就是盲乱的无目的建造。如果哪位建筑师以智慧和执着能思考出一种漂亮的解决方式去引导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那么很有可能成为历史。所以我听说清华有几位老先生在潜心研究乡土建筑,心里大为佩服。
前面这么罗嗦的说这么多,想说明的是,中国的建筑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教育未来的建筑师他们的工作的意义在哪里。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悲哀!所以,现在的中国的建筑师,他们的工作不过是从国外的建筑书刊上摘抄一个设计拼凑一个方案,稍微聪明的人,能说几句大话吓唬人,那就能出点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的建筑教育鄙视建筑理论的思考,甚至片面强调绘图能力的高低,一手好的徒手画是学生能力的基本考核点,整个建筑教育的风气即如此,那么除了培养了画图匠,怎会出建筑大师?
2楼
每当我在看一本西方非常有名的建筑历史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时,都非常感慨,那些在建
筑历史上留名的建筑大师,哪个不是充满对社会的深刻关注,哪个不是深切思考
当时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建筑学教授们,狠命的往自己腰包里赚钱,他们的研究
生们是他们的画图工具,赚钱机器,没有人去思考,没有人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哪怕是经得起推敲的理论观点。这反映的是学术上的急功近利,也是整个国内学
术界的通病!
上次和我的SUPERVISOR聊天,他也对中国的建筑设计表示担忧。他有点讽刺的
指出,中国人,建筑师和老百姓理解的“现代性”(MODERNITY)有点荒唐,最为
典型的是某些仿古的街道和城区,实在不伦不类。不是抄几个立面符号就是维护
传统,延续文脉!我的SUPERVISOR博士论文研究的是英国巴洛克建筑向新古典
主义的转变。他的论文详细论述了培根的哲学思想怎样反映在CHRISTOPHER
WREN (圣保罗教堂的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上,在如何反映在SHAFTSBURY上,
怎样的一种对美的认识、欣赏的转变,论证非常严谨。他说,这才是从根本上认
识建筑。
国内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非常容易,写出来的论文随便什么垃圾也可毕业。有的
博士论文都不忍目睹。我有时在想,国内的论文最大的毛病在于不强调论证的严
密,喜欢说大话,或不加思考的引用。甚至很恶心的一点是,引用的东西不注明
出处。这在国外就是剽窃,小小的剽窃即可导致拿不到学位。所以看中国的论文
和国外的论文区别很明显,凡是注释特别多的,严格标明引用出处的即为外国学
者的论文。这说明什么?说明对待学问的不负责任,存在侥幸心理!
举个例子,日本的建筑师和中国的建筑师,前者的水平高出一大截,同为亚洲的
国家,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日本的建筑师对日本的建筑应该怎样融合于世界,
并且保持自己的IDENTITY,其思考的深度要多很多!日本的著名建筑师,人人都
有理论上的建树。当今中国的建筑,最缺乏的是理论上的思考。因为理论上的思
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作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为什么
在西方,MIACHAEL FOUCAULT,Martine Heddeger很有名,因为他们从哲学上
思考建筑。而中国的建筑系学生,教师绝大部分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对迈耶倒是
津津乐道,后者的白色派建筑是非常好模仿的。
中国的建筑教育轻视理论及历史,强调画图能力,甚至只强调图面的好看,看起
来是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及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大而空,而
且不知道怎样把它一步步落到实处,所以设计到后来,总欠缺深度,细微处的思
考任意为之,最后整个建筑只剩下空壳,不耐看,不耐用,只有大的体量,经不
起推敲。所以我会对湖北一设计人员的国家大剧院方案感到好笑,那实在是下下
之作。
当然中国的建筑教育跟整个大环境有关,现在的建造活动频繁,建筑师以赚钱为
第一,急功近利,自然劣品居多。但这种风气在学校泛滥,在学术界泛滥,那是
中国建筑教育的悲哀!
因为,中国的建筑学教育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理论上的提高!需要从根本上思考
建筑,不再是只制造画图匠!
回复
3楼
补充:
上面我写的关于建筑的主要内容在于把建筑的价值(VALUE)和建筑师的责任
(DUTY或RESPONSIBILTY)粗略的分为三个层次:
1,综合各种因素(技术,设备,使用功能等等)而产生的一个综合体
(COMPLEXITY)
2,介绍或引导新的生活方式或者居住的模式
3,反映时代和社会特征,而成为历史的载体。
这三个层次可以再细分,每个层次包含有不同的等第。
我以为,中国的建筑师集中的主要在第一层次,而中国的建筑教育的悲哀在于竟
然没有教导学生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的涵义。因为整个建筑学术界的急功近
利,不强调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不重视潜心的理论思考,而很大程度的不理解
建筑里应该倡导的生活模式及时代反映。反映在建筑师身上,就在于建筑师并不
深刻的理解社会及生活,他们的建筑理念或者空洞无物,或者华而不实,或者
说,建筑师自己并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建筑概念,或者居住方式,因
此,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往往只剩下大的壳子,或者浮华掠影的立面符号而贯彻不
到实处和细微。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
举个例子,上海的金贸大厦,含有中国的传统意蕴(取意于传统的塔)而不失都
市摩天大楼的特征,其室内装修的细微处,你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表达但
决不失时代感。美国人(SOM)的设计确实高出一筹。而上海博物馆,其设计师
在中国可算名家,意图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整个外形取意于青铜器,或者说是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可是在室内设计方面,在布局方面,传统的影子瞬
间消失。中庭的大楼梯,其黄橙橙的金属栏杆在我看来是绝大的败笔。因此,建
筑师的所理解的建筑理念只是一个空壳,是外形的模拟而已。
国外的建筑大师,其建筑的理念则很为清晰,他深刻的了解自己要引导世人什么
样的生活观念。我在回应杜鹃的国家大剧院的讨论时举了库尔哈斯的例子,库在
年轻时在纽约做研究,思考都市建筑的魅力。而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设计师在我看
来非常了不起,因为他们真正介绍了一种新的LIVING STYLE.以前有个英国建筑
师跟我说,在国外找大师设计建筑,就是找特定的建筑大师的风格,而不是业主
本人决定风格。这在中国目前可能有困难,但是,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的建筑
师并不了解建筑及生活,随波逐流,任意摘抄迎合的结果。
我有时候想,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社会科学。建筑师大多愈老愈成熟,很
少有天才的青年建筑师,因为,生活的体验及感悟,对社会的理解需要时间的沉
淀和积累。
实在不好意思的罗嗦了半天,也没什么条理,也有一些错误在里面,希望大家指
正。
回复
4楼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回复
5楼
刚刚写好了一篇回复,却是防火墙打开了,一下子丢了~~~
意思简要说明一下:对国外建筑师过分崇拜,国外也有没有理论的建筑师,建筑大师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对于建筑需要理念这点支持,建筑物虽然是不动的固体,然却是一件会说话的艺术品,能代表一种精神在里面。
回复
6楼
还有一点要说明:美国的Eero Saarinen,他的个人建筑设计风格在哪里?
他是一个创作不同理论的。建筑师首先要做的是创作,原创,一定要原创,而且要有理念基础~~!
回复
7楼
刚刚写好了一篇回复,却是防火墙打开了,一下子丢了~~~
意思简要说明一下:对国外建筑师过分崇拜,国外也有没有理论的建筑师,建筑大师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对于建筑需要理念这点支持,建筑物虽然是不动的固体,然却是一件会说话的艺术品,能代表一种精神在里面。
回复
8楼
建筑无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和人文的凝聚,但金钱和权力总掺杂其中.为了利益所谓的建筑师们在拼命画图纸而已.
回复
9楼
其实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和观点!
几乎国内稍有造诣的建筑师都明白!
但谁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为什么!
在国内建筑师的地位是相当的低,市场竞争的激烈几乎使建筑师沦落到甲方画图的机器的地步!
如今的金钱社会!
做学术的人越来越少了!
回复
10楼
21世纪缺的是什么?是人才!我们论坛缺的又是什么?热心人!象你一样的热心人!谢谢你!
回复
11楼
21世纪多的是什么?是惰才!我们论坛多的又是什么?懒人!象楼上一样的懒人!BS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