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框剪结构怎么有效防止扭转
x2h12005
x2h12005 Lv.4
2007年06月13日 11:25:37
只看楼主

我现在在学习高层结构,不知道怎么样有效的减小止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扭转效应,请各位高手指点

我现在在学习高层结构,不知道怎么样有效的减小止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扭转效应,请各位高手指点
免费打赏
x2h12005
2007年06月15日 09:50:48
2楼
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有效的措施都说说啊,
回复
fangjiashan2006
2007年07月14日 22:10:25
3楼
5.11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未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力位移计算,未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5.12 部分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未按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
5.13 框支梁截面尺寸一般由剪压比控制,未进行截面组合的最大剪压比验算。
5.14 风荷载计算时,软件自动生成的结构基本周期与实际周期相差很大,应作人工干预,而且按实际周期复核后经常会有某些构件配筋量增加。
5.15 常见住宅阳台外侧另设较大挑板的做法,计算时仅考虑挑板传未的竖向荷载作用,未考虑挑板传来的附加弯矩,挑梁配筋偏小,复核计算后挑梁的配筋量甚至会增加一倍以上。
5.16 常见住宅阳台活荷载取2.0 kN/m2,应为2.5 kN/m2。常见走廊、门厅、楼梯活荷载取值偏小,违反强条。
5.17 常见储藏间活荷载取值偏小常见花园荷载未计入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偏小。
5.18 常见檐沟(包括积水)和水箱荷载遗漏,外挑结构非上人位置可能积水时未考虑积水等荷载。
5.19 顶层网架支承于柱上时,计算时未按铰接处理。
5.20 大跨度空旷位结构(体育馆、影剧院、礼堂等)应按平面框架对抗侧力体系进行补充计算。
5.21 对于结构转换梁,未另行进行有限元分析。现在大部分软件都可以进行有限元计算,对于转换大梁配筋计算结果均小于整体计算结果,但其上部的抗震墙经常会出现配筋计算结果大于整体计算结果的现象,未引起注意。

6. 其它构造问题:
6.1 施工图审查时最经常发现的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构造问题主要有:
 普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偏小(如C20板保护层厚度按15mm);
 板配筋不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人防墙、板配筋不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
 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偏小;
 截面长宽比较大的框架柱纵向钢筋单侧配筋率小于0.20%;
 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现有大部分计算软件未提供剪跨比计算结果,现仍按框架柱的净高是否大于柱截面高度的4倍判断)未全高加密箍筋;
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5%;
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未按要求增大2mm;
 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偏小;
 框架梁高小于400时加密区箍筋间距偏大(如采用@100,小于梁高的1/4);
 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未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 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未按连梁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剪力墙连梁抗震等级应与剪力墙一致,当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时,连梁箍筋直径采用φ8偏小;
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箍筋直径小于10mm;
 墙体水平分布钢筋未要求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的直径小于1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小于0.3%;
 框支梁未沿梁高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 楼梯图中,与休息平台梁相连的两端框架短柱箍筋未全高加密,该休息平台梁又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配筋。
回复
user
2007年07月18日 10:42:15
4楼
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见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http://co.163.com/forum/content/234_754554_1.htm
回复
110xhk
2007年08月27日 18:38:12
5楼
谢谢提供
回复
wutingxiao
2007年09月17日 22:37:45
6楼
刚柔相济,达到一个平衡的插入点,扭转自然会消失.
回复
x2h12005
2007年09月27日 08:38:24
7楼
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
1)SATW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见抗规3.5.3条3款及条文说明“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
3)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轴和Y轴)方向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4)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并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5)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规范的要求。
6)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



我把4楼“user”在http://co.163.com/forum/content/234_754554_1.htm上发布的怎么调整结构抗扭性能的方法考了过来,供大家参考
回复
szy19790919
2008年05月15日 10:38:58
8楼
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回复
x2h12005
2008年06月11日 17:12:51
9楼
同意楼上观点,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这个时总的原则。
回复
xjp1960
2008年06月15日 21:01:19
10楼
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回复
liu_shui
2008年10月03日 08:08:31
11楼
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lol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