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水土保持与水资源方面的论文一组
静振
静振 Lv.12
2004年09月13日 19:20:45
来自于水土保持
只看楼主

多环芳烃湿地生物处理规律研究及污染风险分析

多环芳烃湿地生物处理规律研究及污染风险分析
db0ad95c0d353fa14e43.rar
0 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静振
2004年09月13日 23:44:50
12楼
在下惭愧,全部不是我写的,都是我国权威人士所著。
回复
axcd
2004年09月14日 12:57:16
13楼
现在怎么直接进主页面啊?
回复
静振
2004年09月14日 13:12:30
14楼
11
回复
静振
2004年09月14日 19:18:13
15楼
12
回复
静振
2004年09月14日 19:19:28
16楼
13
回复
静振
2004年09月18日 12:45:01
17楼
摘 要:本文以一维河流单种污染物的水污染协同控制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对
河流水污染进行协同控制的一般思想和原则。在达到国家水质标准的重要原则
下,充分考虑了各个污染源的生态情况、经济能力和竞争心理等诸多重要因素。
把目前的总量控制思想、系统规划原理、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方针、对重污染源
实行重点控制的原则和有效治理污染等,均综合地体现在水污染协同控制思想和
基本原则之中。并详细阐述了这些原则在水污染协同控制中的含义和作用,为建
立河流水污染协同控制的理论方法奠定了基本处理框架。
回复
静振
2004年09月18日 12:47:29
18楼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黄土坡面细沟发育特征分析*

倪晋仁1,2,韩 鹏2,3,张 剑1,2
(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2.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清华大学水利系)

摘 要:结合作者提出的坡面发育自组织模型,本文对典型坡度条件下坡面的发育
过程进行了模拟,并重点分析了面蚀与沟蚀在坡面侵蚀中的关系,尤其是关于面
蚀和沟蚀贡献大小的转化机理这样一些过去无法预测的方面。结果表明,面蚀与
沟蚀在侵蚀机理上有本质的区别。当坡度小于20°时,面蚀在总体侵蚀中所占的比
例随坡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当坡度大于20°时,其减小速度随坡度的继续增加则
明显变缓。由面蚀为主向沟蚀为主的转化过程之快慢,在土壤及降雨等条件一定
时与坡面的坡度关系很大。15°以下的缓坡面蚀向沟蚀转化的时刻远远滞后于20°
以上的陡坡。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陡坡发育过程中坡面破碎程度远远高于缓坡所
造成的。

回复
静振
2004年09月18日 12:54:46
19楼
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胡良军,张晓萍,杨勤科,李 锐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摘 要: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基础。本文以黄土高原区域的水
土流失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评价对数据建设的需要,分析了该区的水土流失影
响因素和进行水土流失评价的数据需求状况,运用GIS(ARC/INFO),建立了适于
该区水土流失的系统、宏观、综合和定量评价的基本数据库,并就区域水土流失
评价数据库建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GIS是进行具有海量地理数
据特点的区域地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
回复
静振
2004年09月18日 13:18:01
20楼
应用边界层方法确定溶质迁移参数的实验研究

郑纪勇,邵明安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
室)

摘要:本文以时域反射仪(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作为溶质锋的探测
手段,对利用边界层方法确定的参数和利用穿透曲线拟合法确定的参数进行了比
较,结果表明边界层方法确定的扩散弥散系数(D)与穿透曲线拟合法确定的扩散弥
散系数基本相近。但,因为TDR灵敏度的限制,边界层方法确定的延迟因子(R)大
于穿透曲线拟合法确定的延迟因子。应用边界层方法确定的参数,比较了用边界
层方法和精确方法预测的浓度剖面图,表明边界层方法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精确地
预测污染物的动态浓度分布。实验结果不仅说明了TDR作为溶质锋探测手段的可
行性,同时说明了边界层方法在确定溶质迁移参数方面有一定的可靠性
回复
lafok
2004年09月19日 10:43:14
21楼
真佩服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