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地坝之一:淤地坝的基本概念作者:孙太旻 淤地坝建设作为水利部2003年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作为这一“亮点工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紧紧围绕淤地坝规划、淤地坝的地位与作用、淤地坝的效益、淤地坝科学研究、淤地坝及坝系建设、淤地坝管理运行机制等内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宣传淤地坝建设对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及减少入黄泥沙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全社会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淤地坝,支持淤地坝建设,我们将陆续刊载有关淤地坝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供大家商榷。
淤地坝之一:淤地坝的基本概念
作者:孙太旻
淤地坝建设作为水利部2003年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作为这一“亮点工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紧紧围绕淤地坝规划、淤地坝的地位与作用、淤地坝的效益、淤地坝科学研究、淤地坝及坝系建设、淤地坝管理运行机制等内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宣传淤地坝建设对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及减少入黄泥沙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全社会更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淤地坝,支持淤地坝建设,我们将陆续刊载有关淤地坝方面的基本知识,以供大家商榷。
一、淤地坝的基本概念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
二、新建淤地坝
筑坝拦泥淤地,对于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防治水土流失、滞洪、拦泥、淤地 (坝地),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淤地坝投资少见效快、坝地利用时间长、效益高,深受群众欢迎。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各级沟道中兴建缓洪拦泥淤地工程,用以拦蓄径流泥沙、控制沟蚀,充分利用水沙资源,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十分明显,是该地区人民群众首创的一项独特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不同于国外的留淤坝和拦沙坝,而是一种淤地种植的坝工工程,在我国晋、陕、蒙、甘等省(区)分布最多。
黄河中游地区,有着悠久的治沟打坝历史,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创造了拦泥淤地、抗旱、增产的淤地坝。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即所谓天然聚湫,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人工修筑淤地坝,始于400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山西汾西一带。到了清代,晋西和陕北地区也开始筑坝。民国时期,我国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将淤地坝作为治理黄河的方略设想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淤地坝逐渐发展成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初,水坠法筑坝的试验成功,使工效成倍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提高工效3-6倍,降低成本60%以上),从而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沟沟打坝、坝坝水坠"的局面。
干、支沟建设的淤地坝工程大多为群众自发兴建,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加之单坝规模偏小,多为"一大件"工程,防洪标准较低。有的工程没有经过设计,而且施工质量差,工程在运行中,每遇暴雨,往往一坝溃决,导致整个沟道连锁垮坝。1977-1978年,陕北地区发生了大面积暴雨,不少淤地坝水毁严重。为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各地对淤地坝的规划布局、工程结构、设计标准、建坝顺序等进行研究,得出了一条经验,即:在修建淤地坝的小流域坝系内,选适当位置修建控制洪水的骨干坝工程,以提高沟道坝系的防洪标准。
骨干坝是指水土流失地区在坡面治理的基础上,为加强综合治理提高流域坝系的防洪能力,减少水毁灾害,而在支毛沟中兴建的控制性缓洪拦泥淤地工程(也通常称治沟骨干工程)。其作用是:保护下游小多成群的淤地坝,减轻下游危害,缓洪拦泥淤地,稳定沟床,防治沟壑侵蚀。
三、新建骨干坝---治沟骨干坝工程的作用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同志曾在1988年"治黄规划座谈会"上指出:为了下游减淤,最直接的是在多沙粗沙地区修建一些治沟骨干坝工程,这些工程应该对当地人民有好处。骨干坝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有效地减少人黄泥沙。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黄土丘陵沟整区,约60%的泥沙来源于沟谷地,加强沟道工程建设可以有效地拦蓄径流泥沙,制止沟床下切,抬高侵蚀基点,其减沙效益在各类水土保持措施中占主导地位。从已竣工验收的1073座治沟骨干坝工程统计分析,拦泥沙约2.54亿m3(合3.43亿t),若按1/2粗泥沙淤积河床计算,可减少下游河床淤积1.27亿m3。十里长川为皇甫川流域的一级支流,15年来建成治沟骨干坝工程51座(其中旧坝配套加固工程16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60km2,总库容7203万m3,其中拦泥库容3698万m3。该流域的川掌沟、忽鸡兔沟和卜洞沟3条小流域,骨干坝工程控制面积均达到90%以上,减沙量占年流失量的91%,其中淤地坝和治沟骨干坝工程的拦沙量占到925%.
2. 可实现淤地增产增收,促进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治沟骨干坝工程"拦、蓄、淤"的功能,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形成了肥沃的坝地,建设粮食、饲草、饲料基地,为大面积的生态恢复、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创造了条件。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阿布亥流域是黄河流域"九五"重点坝系建设流域之一,建成治沟骨干坝工程12座,配套谷坊和淤地坝35座,堰道32.67km,打井12眼,总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4.7 km2,建设总库容824.7万m3,其中拦泥库容248.5万m3,可淤地90.1hm2,发展水地200 hm2。通过坝系建设,显著地改善
2楼
淤地坝之二:黄河流域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独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
工程措施。它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在黄河流域已有几百年的发
展历史。据调查,在沟壑中有距今400多年的淤地坝。
一、淤地坝的产生
黄河流域最早的淤地坝,不是人工修筑,而是山体天然塌方形成的,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乡王家圪洞(黄土洼),因沟壑两岸大山发生巨
型滑坡,堵塞沟道,聚水拦泥形成淤地坝,群众叫“天然聚湫”,坝高62m,集水面积2.72km2,淤成坝
地800多亩。由于坝地土质肥沃,年年丰收,平均粮食亩产在250kg左右。清涧县辛关村、佳县仁家
村都有150多年历史的淤地坝。
人工修筑淤地坝,有文献可考的,最早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据山西省汾
西县志记载: "涧河沟渠下湿处,淤漫成地易于收获高产,值旱可以抵租,向有勤民修筑。"当时的汾
西县知县毛炯曾布告鼓励农民打坝淤地,提出"以能相度砌棱成地者为良民,不入升合租粮,给以印
帖为永业。"于是"三载间给过各里砌筑成地孟复全三百余家。"从此,筑坝淤地在汾西县得到不断
发展,到新中国建立前夕,该县已建成坝地数千亩。
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陕西道监察御史胡定给乾隆皇帝上的《河防事宜条奏》中写道:
“黄河之沙多出之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带破涧中,请令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水发,沙滞涧中,
渐为平壤,可种秋麦。”清代中叶,筑坝淤地在山西省西部和陕西省北部一些地方也有发展。胡定
的修建淤地坝以"汰沙澄源"的建议,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引起乾隆皇帝和河官白钟山
的重视,所以没有产生多大的实际效果。
淤地坝的推广最早始于山西省西部地区。清代嘉庆以前(公元1800年前后),离石县佐主村千回
沟和骆驼嘴华家塌沟均已打坝淤地。嘉庆十二年,柳林县贾家垣农民贾本春,在本村盐土沟用青
砖、石灰砌筑一座“高3.6丈,长36丈,宽1.5丈”的淤地坝。该坝是新中国建立前山西省规模最大
的淤地坝。经过十余年洪水泥沙的淤积,已淤成坝地120亩。当时坝地种麦亩产190kg,种谷子亩产
200kg。光绪三年(公元I877年)大旱,附近坡地颗粒无收,而该坝地亩产小麦仍140kg。光绪以前,洪
洞县娄村一带就已发展到“沟沟有坝,坝坝有田”的川台化。光绪年间,离石县郝家山村民在娘娘
庙沟打坝13座,淤地81亩。
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陕西靖边县石窑沟乡泥家沟天然"聚揪"形成。原坝高60m,现坝高63m,
已淤成坝地400余亩。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陕西靖边县新城乡花豹湾天然"聚漱"形成。
原坝高65m,现坝高67m,已淤成坝地300余亩。
陕西清涧县高杰乡辛关村、佳县仁家村曾有170多年的打坝历史。子洲县岔巴沟、米脂县马家
铺也有近百年以前的坝地。
---民国时期的淤地坝
民国初年,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推行"振兴山西实业"政策。1915年, 阎向应县广济水利公司
投资7000银元,1929年,按公司股东分地规定,分得洪水淤成的坝地1万余亩,设立了"田福堂"、"田
禄堂"、"田寿堂"土地公司。1921年,朔县广裕、山阴富山两水利股份公司为整修大坝投资12000银
元,占当时维修扩建工程总金额的一半。
民国时期,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先驱李仪祉先生,在1922年所著《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文中
极力倡导在沟中筑坝淤地,防止沟壑扩展,减少入黄泥沙的技术方案。他指出:“皆谓沟洫可以容
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又说:“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
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然若分
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
---解放前期由黄委会批准建设的淤地坝
1945年黄委会批准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淤地坝一座,该坝控制流域
面积2.6km2,土方2万m3,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的第一座淤地坝。1946年,关中
水土保持试验区,利用美国援华补助水土保持专款500万元,在荆峪沟流域又建起了第二座留淤土
坝,即南寨沟留淤土坝,控制面积6.17lkm2,坝高16.2m,土方4.65万m3。
二、淤地坝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淤地坝的建设经历了试验示范、全面推广、大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
段。以黄河流域为例,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截止2002年底,黄河流域累计建成治沟骨干工程1480
座,总控制面积10041 km2,总库容15.15亿m3。其中拦泥库容8.48亿m3。已建成淤地坝11.35万
座,淤成坝地32万hm2,保护川台地1.87万hm2。“八五”期间规划的14条坝系建设已初具规模
回复
3楼
淤地坝之三:淤地坝的地位与作用
在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流传着:“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
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歌谣,这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对淤
地坝地位与作用的真实评价。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长期
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的一项独特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其坝地是基本农田("三田")的重要组成部
分。由于淤地坝具有拦泥蓄水、淤地造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坝系经济区
等多项作用,深受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被尊称为“聚宝盆”、“命根子”、“钱袋
子”。
一、 淤地坝的地位
淤地坝及其由分布于流域各级沟道空间上的多个库坝所构成的群体集合---坝系具有一系列的特殊
功能,其中以蓄水、防洪、灌溉、拦泥、淤地和生产最为显著,从宏观上讲,在黄河治理开发中,
由于其强大的减沙作用而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在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因其巨大的拦
泥蓄水、促进生态建设与修复功能,而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在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因其
是沟道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撑,而具有重要的经济发展基础地位。
---在黄河治理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拦"是淤地坝发展的核心。淤地坝之所以能在黄土高原地区显示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最核心的还
在于其拦泥蓄水作用。只有拦,才有可能阻止泥沙流出流域之外,才能淤地,才能达到建设高产稳产
基本农田的目的,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由此可见,淤地坝作用的发挥是以"拦"为前提的。所以,
随着黄河治理开发重点由下游的防护向中上游治理的转移,淤地坝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占据着重要
的战略地位。
黄河的根本问题是泥沙。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
地。大量的泥沙不仅淤塞河道坝库,使坝库难以正常发挥效益,同时抬高了下游的河床,使黄河
成为“地上悬河”,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实践证明,加快淤地坝建设能
够快速有效地拦蓄径流泥沙,制止沟床下切,抬高侵蚀基点,控制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生态建
设的重要措施。由于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修建淤地坝,能有效地截断入黄泥沙的来源,加上其
他水土保持措施,对解决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实现“河床不抬高”,黄河长治久安的目标尤为
重要。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沟道是淤地坝建设的保证。淤地坝能否得以建设起来、建成以后效果如何及其发展前景等都取决
于流域内的沟道状况。黄土高原尤其陕北地区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沟道的数量众多,这为淤地坝的
大规模发展提供了空间场所,明确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淤地坝建设作为该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经
济建设的基础工程,可以有效地补偿开发占地,同时快速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
过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及封禁保护,加快生态自我修复,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善生产、生
活和交通条件,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因此,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不仅
为该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各项措施
建设中具有很强大的中心主导地位。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淤地坝是流域演化进程的调控器。人工筑坝于沟道之上,实现拦泥和蓄水,这实际上已改变了天然
流域的原有演化进程。坝地的出现及其增加可以对流域的发育方向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这也是认识
淤地坝深受群众所喜爱的重要标志。所以,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
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作用。
建设淤地坝能够大量地增加沟坝地,形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使农民群众从长期形
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效地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为调整土地利用和农村产业
结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土资源,极大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设施,发展区域经
济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淤地坝建设的大量投资还可以拉动内需,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
增加群众收入,并促使农村剩余劳力向加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群众的脱
贫致富奔小康。
回复
4楼
续:
---淤地坝的显著特征:
1. 促进了流域的侵蚀稳定性。库坝的建设抬高了局部的侵蚀基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沟道空间
上的土壤侵蚀。拦沙淤地的结果是形成了相当面积的坝地,从而成为进一步接纳上游所来水沙的沙
容器,这都大大增加了流域的侵蚀稳定性。作为治理沟道侵蚀的重要措施,淤地坝的作用是很独特
的,这就决定了它在全流域水土保持综合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2. 创造了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坝地聚积了丰富的土壤养分,加上蓄水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
生产用水条件,从而使得坝地成为黄土高原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的主要形式之一。这就奠定了淤地坝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对处于干旱半干旱环境下的黄土高原来说,淤地坝的农
业生产功能是极具竞争力的,这一点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3. 提供了区域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淤地坝的巨大减沙和生产功能为流域实现持续发展创造
了前提条件,因为流域侵蚀稳定性的增加逆转了原有的环境退化过程,而粮食生产的提高为重建这
一地区的人与环境关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对黄土高原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来说,淤地坝的战略地位
是勿容置疑的,可以认为,它为实现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行之有效
的道路。
二、 淤地坝的作用
--- 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
根据有关研究资料,小流域的支毛沟是侵蚀最活跃之处,沟蚀、重力侵蚀(崩塌、滑塌、泻溜等)非
常强烈,由于沟床下切,引起沟岸扩张,是小流域泥沙主要来源地。据绥德水保站的研究资料,韭园
沟流域的侵蚀总量中,沟道侵蚀占36.85%,重力侵蚀占10.0%;61.3%的泥沙来自沟谷地。可见小流域
的支毛沟是洪水泥沙的汇集之处,淤地坝应修建于此,其拦泥、滞洪减沙效益最为显著。
据调查,大型淤地坝控制流域面积一般为3km2-10km2,中、小型淤地坝控制面积一般在3km2以下,拦
泥、滞洪效益显著,且安全得以保证。据有关调查资料,淤成一亩坝地,大型淤地坝可拦泥
8000t,中型淤地坝可拦泥6000t,小型淤地坝可拦泥3000t。由于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组成的坝
系拦泥效益更为显著。如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小流域,总面积32km2,建成淤地坝38座,累计拦
泥645万t,已达到泥沙不出沟。陕西横山县赵石畔流域面积60.68km2,建成淤地坝45座,其中骨
干坝8座,总库容2982.5万m3,已拦泥2039万m3。根据水沙基金、水保基金、自然基金和国家“八
五”攻关等黄河水沙变化课题研究成果综合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
黄泥沙3亿t左右,其中库坝工程减沙占66%。黄土高原地区11万多座淤地坝已累计拦泥210亿m3,
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对黄河减沙和黄河下游的安澜作出了巨大贡献。
淤地坝的库容由拦泥库容和滞洪库容组成。拦泥库容的确定与设计淤积年限关系很大,一般依据工
程规模、用途、地理区位等条件综合选定。在陕北、晋西和内蒙古伊盟等地,淤地坝以拦泥淤地耕
作为主,大型淤地坝淤积年限一般为15年左右,中型淤地坝一般10年左右,小型淤地坝一般5年左右;
在甘肃、宁夏和青海温水流域等地,淤地坝以蓄水灌溉和提高地下水位为主,大型淤地坝淤积年限
一般为20年-30年,中型淤地坝一般15年-20年,小型淤地坝一般为5年-10年。
淤地坝有一定的滞洪库容,从而可调节洪水,削减洪峰,减轻洪水灾害。1989年7月21日内蒙古黄甫
川流域普降大暴雨,处在暴雨中心的川掌沟流域平均降雨量118.9mm,当时已建成的14座骨干工程在
这次洪水中共拦泥沙593万m3,减沙率89.7%。
在坝系布设较好的沟道,当遇较大暴雨时,滞洪减沙效益更加明显。陕西省绥德县的王茂沟小流域
(韭园沟支流),流域面积5.97Km2,1953年-1983年共建42座淤地坝,累计拦泥120万m3,淤地367.2
亩,30年来,基本上达到洪水泥沙不出沟。玉茂沟与邻近自然条件相似但打坝较少的李家寨小流域
(5.41ltd)相比,在1959年8月19日和1961年8月1日两次暴雨中,王茂沟洪峰流量为4.Om3/s和
2.1m3/s,而李家寨为43.Om3/s和18.Om3/s,王茂沟坝系削减洪峰的作用达90.7%和88.3%。
---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
据无定河普查资料(见下表),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面积3km2-5km2的沟道比降为3.5%,淤地坝建设,
使流域川台化,沟道比降变缓,一般为0.65%。从而巩固并抬高了沟床,有效地制止了沟床下切,相应
地稳定了沟坡,减轻了沟壑侵蚀。陕西省子洲县张家山沟,流域面积1.5 km2,从1962年开始打坝到
现在,泥沙未出沟,共拦泥67.7万吨,侵蚀基准面抬高7.6m。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情况表
沟道长度分级 每条沟道面积 每条沟道长度 沟道比降
(km) (km2/条) (km/条) (%)
0.5-1 0.35 0.79 11.9
1-3 2.26 2.30 6.4
3-5 5
回复
5楼
续:
2、增加了耕地面积
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许多沟道实现了川台化,水沙资源
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淤地坝的增地作用,在不同沟道有较大差异,干沟一般有小块条田、道
路、居住地等,建坝后有一定的淹没损失,增地比例较小。支毛沟多为荒沟,淹没损失很小,建坝后
荒沟变良田,增地作用明显。据绥德水保试验站调查,韭园沟于沟打坝淤地后,净增耕地面积占坝地
总面积的28.3%;在其支沟王茂沟打坝淤地后,净增耕地面积占坝地总面积755%。陕北地区淤地坝普
查显示,建坝后目前已增耕地39.55万亩,还可增加6万余亩,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土地资源。
目前,坝地已成为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干旱年份,
坡地颗粒无收,坝地就成了"保命田"。因此,坝地深受群众的欢迎。
3、提高了粮食产量
据有关典型调查资料,坝地平均亩产量250kg-300 kg,高的达500ltg以上,是坡地的4倍-6倍,是
梯田的2倍-3倍,尤其在干旱年份坝地作用更加明显。
粮食产量随淤地坝的发展而同步提高,坝地产粮在粮食生产中占有相当比重。榆林地区,全区
耕地面积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减少了18.6%,而粮食总产量由23.56万t增加到62.85万t,其中坝地产
粮占总产的比例由0.7%增加到14.896o内蒙古准格尔旗川掌沟流域,通过淤地坝建设和缩河造地工
程,粮食产量由1981年的81.9万kg增长到1989年的147.4万同,增长55.5%。
坝地粮食产量,已成为黄土丘陵沟整区主要粮食来源之一,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所以发展
黄土高原的坝系农业是解决本地区人民基本口粮的主要途径之一。
--- 促进退耕还林还牧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落后。剧烈的水土流失造
成了恶劣的自然条件,人民的生活温饱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土地耕垦指数高,利用极不合理。特别
是群众习惯于广种薄收,一味追求扩大种植面积,大量垦荒,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
环,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随着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化,特别是通过淤地坝建设,
水地、坝地、梯田等基本农田的逐年增加,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群众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
大量陡坡地得以退耕还林还牧。
陕西省清涧县老舍古流域,1982年农耕地66135亩,其中坡耕地58320亩,250以上者占43%,水土
流失严重,单产低而不稳,平均亩产仅29.5kg,遇大旱陡坡耕地几乎颗粒无收,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
当地群众。1983年-1989年治理期间,他们狠抓改土治水,坚持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大力兴建坝
地、梯田等基本农田,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7亩,人均产粮达到415kg,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问
题,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坡地退耕还林还牧。1989年与1982年比较,坡耕地退耕29055亩,占原农耕地
面积的43.9%,农耕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也由48.9%,降为28.3%,林、牧业用地由占总土地面积的
11%提高到56.4%,土地生产利用率也由50.9%提高到84.7%。从淤地坝建设对坡地退耕的作用来看,
治理期间新增坝地1185亩,坝地亩产平均按300kg、坡耕地亩产平均按50kg计,即每种植1亩坝地,可
退耕6亩坡地,按此计算,单从粮食生产看,新增坝地共可退耕坡地7110亩,占退耕坡耕地总量的
24.5%。
淤地坝建设,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解决了林牧用地矛盾,变农林牧相互争地为互相促进、协调
发展。
回复
6楼
淤地坝之四---淤地坝的成就与经验
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特殊地形地貌,是造成当地经济落后、群众贫
困的主要根源。开展以淤地坝为主的沟道治理工程建设,能够拦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水资源
的利用效率,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是防治沟道侵蚀、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条件的有效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淤地坝建设逐步进入了比较规范、科学的发展阶段,并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经验。
淤地坝建设的成就
截止2002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建成淤地坝113525座(其中骨干工程1480座,中小型淤地坝
112045座),控制面积10133km2,总库容13.75亿m3,已拦泥沙210亿m3,淤成坝地31.3万hm2,保
护川台地1.87万hm2。这些淤地坝主要分布在陕西(37207座)、山西(38265座)、甘肃(6823
座)、内蒙古(18116座)四省(区),共有淤地坝100411座,占总数的88.4%。其中对黄河减淤
影响较大的多沙粗沙区分布有63098座,占总数的55.6%,多沙区分布有98946座、占总数的
87.2%;不同侵蚀强度区由高到低的分布现状是:剧烈区37676座,占33.2%,极强度区45733座,
占40.3%,强度区18981座,占16.7%,强度以下区11165座,占9.8%。
这些淤地坝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巩固退耕
还林还草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基本经验
从1986年开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骨干坝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以来,淤地坝建设逐步走上
规范化建设的轨道。骨干坝是沟道坝系的主体工程,投资大,技术含量高,从开始实施就得到了
水利部和黄委会的高度重视,按照正规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相继制订了《水土保持
骨干坝技术规范》、《骨干坝建设和管理细则》、《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一
系列技术规范标准,严格按照基建程序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建设经验和效果。
---坝系建设是淤地坝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结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坝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在工程规划布局上,改变过去工程布局分散,规
模效益低的状况,坚持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坝为支撑,以原有沟道工
程为基础,完善小流域淤地坝工程建设,使之形成布局合理的坝系,充分发挥工程群体防护及整
体综合效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的经验之路。“九五”以来,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治理
的原则,在不同省(区)、不同支流、不同类型区选择了数十条小流域,重点进行坝系建设,取
得了很大的成效,保证了淤地坝工程的安全生产和持续高效运行。已建成的一批典型流域坝系,
为推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淤地坝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样板示范作用。
---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是淤地坝建设的基础
近十五年来,黄委会及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根据不同时期淤地坝建设的需要,在工程建设中注重
加强前期工作,先后组织编写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建设规划》、《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骨干
坝规划》、《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流域水土保持骨干坝规划》、《十里长川流域水土保持骨
干坝规划》、《县川河流域骨干坝规划》、《黄河上中游重点治理地区水土保持建设近期实施规
划》、《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骨干坝建设专项规划》、《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骨干坝“八五”规
划》、《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骨干坝“九五”规划》、《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十五”可
行性研究报告》、《2002—2005年黄河上中游淤地坝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窟野河、无定
河、延河、北洛河、县川河、昕水河、蒲河、茹河、湟水等多条支流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
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制订了骨干坝建设的远景规划和近期实施规划,并围绕规划目标,开展了
大量的前期立项工作和项目储备工作,根据不同类型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
指导,使工程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如青海省积极进行项目储备,目前已完成海东地区六县14条坝
系规划,实现了及时申请立项、及时开展建设。甘肃省在前期工作中抓住坝址选择这个关键环
节,每年年初根据乡村的建坝申请,由省、地、县工程技术人员对下一年度申报列项的工程进行
实地踏勘选址,坝坝到位多方案比较、论证。坝址确定后,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坝址、库区地形测
量和地质探查,编制完成单项工程设计。陕西省在20世纪九十年代,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淤地坝
调研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淤地坝的现状、效益及问题。2002年,陕西省又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
人员,开展了淤地坝调研工作,形成了8条流域坝系的专题调研报告。配合陕北水保生态大示范区
启动实施,组织省水电设计院和延安、榆林两市的技术人员,编制了《陕北大示范区淤地坝建设
可行性研
回复
7楼
淤地坝之五---淤地坝的建设与管理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孙太旻
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实施淤地坝建设,不仅能够有
效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巩固扩大其成果,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促进当地群众
脱贫致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该项目是一项对黄河治理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
境改善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所以实施中央和地方共同建设为主,其他多种成分并存的运
行机制,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淤地坝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淤地坝建设期的管理上
1、统一规划是基础,行业管理是保障
淤地坝建设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黄河治理开发密切相关,由于工程
项目量大面宽,涉及省区多,技术要求高,协调任务重,所以,在宏观上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很有必
要。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施工、监理和运行管护等,都将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因
此,实施行业管理,由水利部和流域机构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对促进淤地坝建设进度和提高
施工质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加强前期工作的统一管理,已成为项目顺
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和组织保障。
淤地坝工程总体规划必须符合支流及流域水沙运行规律,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淤地坝建设的统一规
划,是在流域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以支流为单位的前期工作, 主要包括支
流淤地坝实施方案、小流域淤地坝可行性研究、坝系和单坝初步设计等项目文件的编制、审查、
审核、审批等工作。实践证明,在淤地坝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中加强以流域机构为主的宏观协调、
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强化基本建设程序,推行“三项制度”改革
由于目前已建成的11.3万座淤地坝和即将实施建设的16万座淤地坝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上
百个县市,如果不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建设,就很难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淤地坝作为国家投资
为主的基本建设项目,只有严格基本建设程序,不断强化前期工作、建设管理和建成后的运行管
护,才能确保淤地坝应有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建设管理中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
制,逐步推行工程招投标制,认真真履行合同制,是促进淤地坝建设施工进度和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的重要保证。
项目法人的组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
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0]20号)和水利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水
建管[2001]74号)有关要求执行。由流域机构组织实施的项目,建设法人以流域机构为主负责组建;
由地方组织实施的项目,建设法人以地方政府为主负责组建,项目法人原则上由地(市)级水利水保
部门担任。项目法人的职责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淤地坝建设全面实行监理制,参照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公益性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精神,骨干坝由具备资质条件的监理公司承担;中小型淤地坝由项目法
人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逐步推行招标投标制。在有条件的工程项目,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技标管理规定》
(水利部令14号)进行招标投标。对骨干坝由流域机构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对于中
小型淤地坝等小型工程,采取由县级人民政府总承包,县级人民政府对乡、村及个人签订工程建设
和管护承包合同,项目法人与县级人民政府签定总承包合同的方式进行建设。
严格质量监督机制。由地方政府组建法人的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督由地方政府负责;由流域机构组
建法人的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督由流域机构负责。流域机构负责工程质量的督查。
3、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制
由于淤地坝具有增产增收的显著效果,多年来一直被黄土高原地区群众尊称为“命根子”、“粮
屯子”和“钱袋子”,对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地方各
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地方的人大、政协代表提议案,要求加快淤地坝建设的呼声越来
越高。
肩负着社会公益性职责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双重任务的淤地坝建设项目,主要是靠区域内农民朋
友自己来完成。加之淤地坝建设涉及黄河流域各省(区),工程实施与当地经济结合紧密,项目建设
涉及地方筹资、群众投劳等诸多因素,农民群众又是直接受益者,所以,只有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
组织协调能力,除部分重点支流(跨省区、治理难度大、对黄河泥沙影响重大的支流)外,全面实行
地方政府负责制,加强基本建设管理,才能确保工程建设、验收及运行管理可持续发展。
4、明确分工责任,实行分项管理
淤地坝主体工程原则上由地方政府负责建设。示范坝系建设和整
回复
8楼
说了这么多,先发一组照片供大家了解淤地坝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葫芦河上游坝系一角
回复
9楼
正在施工中的淤地坝
回复
10楼
拦沙蓄水的淤地坝
回复
11楼
山西省汾西县西河流域坝地景观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