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世民 来源:《中国远洋》2003年第10期 笔者在上发海南模中学就读时对郑和下西洋的地理大发现很感兴趣。孙中山的“东方大港”也令人向往。从1952年考入河海大学水道港口系到1956年毕业后到上海港务局工作,一直在业余研究“东方大港”的深水港址。30年后笔者终于发现了长江口外围所有深水资源。这些港址中,马迹山已建成我国最大矿石中转码头,洋山港又被作为“上海航运中心”深水港址启动。可是各时期的深水港标准不同,应在洋山港良好开端基础上继往开来,建设永恒的深水港。
笔者在上发海南模中学就读时对郑和下西洋的地理大发现很感兴趣。孙中山的“东方大港”也令人向往。从1952年考入河海大学水道港口系到1956年毕业后到上海港务局工作,一直在业余研究“东方大港”的深水港址。30年后笔者终于发现了长江口外围所有深水资源。这些港址中,马迹山已建成我国最大矿石中转码头,洋山港又被作为“上海航运中心”深水港址启动。可是各时期的深水港标准不同,应在洋山港良好开端基础上继往开来,建设永恒的深水港。
一、船舶大型化的“顶”在哪里
1991年决策耗资160亿将长江口从-7米增深至-12.5米以建“中心”的依据是当时吃水12米载箱4400TEU的第四代集装箱船是到“顶”的船。1995年开工时吃水14米的第五代船已出现。但未修改设计或重新审议,而是照“既定方针办”。最近才听说第三期工程有可能不上。
1995年第五代船出现,许多专家认为吃水14米,载箱5250TEU的第五代船已基本到顶,又受某外国权威误导,认为15000TEU集装箱船吃水仍为14米。所以领导又决策耗资千亿在洋山港用30年时间,建造52个水深-15.5米的泊位。洋山通海航道自然水深-12米,计划浚深至-15米余。2005年时洋山比长江口(二期完工水深增至-10米)深5.5米,对上海港来说是个飞跃,有阶段性重大意义。但是不能52个泊位都取-15.5米,船吃水会增加。
洋山港开工的2002年,吃水15米,载箱10000TEU的第七代船已问世。和长江口一样,设计未调整,方案末重新审议,也是照既定方针办。今悉新规划航道将增深至-16至-18米。长江口增深6米要做导堤防坍,洋山港增深6米尚未论证,不可能增深12米。
2002年同年开工的国内外集装箱码头前沿水深为:天津新港、北仑港、深圳港为-17米,厦门港、青岛港为-17.5米,釜山加德岛外港为-18米。而作为航运中心的洋山港水深却不如以上各港。
2000年荷兰德尔夫特大学的尼科·韦诺安特斯教授提出的研究报告称,载箱18154TEU,载重24.2万吨,吃水21米,长400米,宽60米的“马六甲型”集装箱船最迟在2010年将航行于全球。该大学和劳氏船级社联合对全球港口作了调查后认为,到2003年能提供适合马级船航道的港口将达23个,2008年将增至28个。2003年6月,美国诺福克港和中国青岛港来沪提运外伸距70米能为马级船装卸的装卸桥,可谓超前。但马级船是否到顶了呢?
笔者在1991年《上海港科技》第3期上撰文预测:马级船将于2030年问世,比荷兰专家的预测迟20年。但认为集装箱船最终将发展到吃水23米,载重35~40万吨的“超马六甲型”,因为该级船可全潮位出入45万吨矿、油船港。超马船是否会出现?这取决于45万吨矿、油船是否会出现。笔者撰文的1991年许多人认为矿、油船不会超过30万吨,所以超马船不会出现。
然而2002年由于运量大增,宝钢订购了45万吨运矿船。美国准备44万吨运油船,这些船乘潮可出入的港口,超马集装箱船就可全潮位出入,所以超马船可能出现。
二、吞吐量预测的验证
1991年11月在“上海与相关地区集装箱运输战略研讨会”上预测200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笔者为400万TEU,官方为120—140万TEU。实际吞吐量为561万TEU。1994年预测上海港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官方为600万TEU,笔者为3600万TEU。笔者预测那时上海及外港的总吞吐量为10亿吨,都被认为是“幻想”。现在看来,只要集装箱、原油、铁矿三大深水中转港现在就建还来得及,上述预测吞吐量都能达到,再拖则难说了。
三、船舶大型化及吞吐量预测落后带来的问题
预测吞吐量过少,上海港的吞吐能力就严重不足,否则吞吐量会更大。留给港口的岸线也太少,今明两年上海港吞吐量可能增加500万TEU,但无新的集装箱码头投产。这给郑和下西洋的基地太仓港创造了机遇,据报道,太仓港将从今年起的3到4年内建成20~22个集装箱泊位,形成560万TEU年吞吐能力。太仓港应和外高桥港整合发展,以免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