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申遗十周年,关于中国大运河的这些知识你了解吗?
qq70552020
qq70552020 Lv.2
2024年05月21日 09:48:35
只看楼主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第十年,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回到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扬州,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专家、学者、观众、网友共赴一场“大运河之约”。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第十年,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回到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扬州,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专家、学者、观众、网友共赴一场“大运河之约”。


     

编辑  |  张宁



   

本期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以“‘河’以载道,水润中华越千年”为主题,回望申遗历程,共同探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时代命题,彰显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晋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进入“世遗时代”此时距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整整历经2500年。


共赴一场“大运河之约”      



在主旨演讲环节,“运河三老”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主要撰稿人之一赵云女士进行专题演讲,深情回望大运河的申遗历程和“世遗时代”中国如何保护运河文化遗产、弘扬运河文化,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取得瞩目的成就。


“这封信880个字,当时郑孝燮先生90岁,罗哲文先生82岁,我61岁。”朱炳仁在《一封信与大运河申遗》主题演讲中回顾了2005年三人如何给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市长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这封信推动了大运河申遗的步伐,三人也因此被称为“运河三老”。


活动现场,朱炳仁展示了这封呼吁信的修改手稿。他说:“对比草稿和定稿,可以清楚地看到罗老、郑老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拳拳之心,体现了他们治学求知的谦逊,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殚精竭虑。”


2006年,全国政协组织全国60多位专家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进行了考察,从通州到杭州,1000多公里的行走,朱炳仁全程参与,既领略了运河文化的灿烂辉煌,也感慨于2000多年运河“老”了,更感受到保护运河遗产、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性。


从扬州到多哈,申遗成功让中国大运河成为了世界名片。“世遗时代”如何回答做好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命题?朱炳仁介绍了零使用保护、零发展保护和零干预保护的“零保护”概念,全方位保护运河遗产价值,多元化手段保证运河文化传承。



“中国大运河的英文翻译是The Grand Canal,不需要加of China,因为大运河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只有中国的这条运河可以被称为大运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主要撰稿人之一赵云,在演讲中从开凿历史、河道长度、运河作用等角度阐释大运河的价值,并作出这样的总结。


“20年来围绕大运河开展的认知、申遗、保护、管理工作,仿佛21世纪以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缩影。”赵云在《大运河三部曲:大沟通,大遗产,大保护》演讲中表示,我国对于大运河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本世纪初,我们还在争论“大运河是不是文化遗产”,毕竟经过历代兴废、黄河改道、漕运终结,当时的大运河已失去昔日的宏大规模和支柱性功能。世界遗产框架下的“遗产运河”概念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提供了理念和方法支撑,之后我们又用了很长时间,对大运河遗产进行统一认定,并最终解决了“大运河是什么”的问题。


大运河申遗为什么能成功?赵云把它总结为“3+3”的突破。针对大运河这一巨型遗产在遗产构成、保存状态、使用功能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多重复杂性,通过创立议事协调机制、保护管理规划编制、遗产监测三项工作机制,解决价值特征、真实性、完整性三个专业难题,实现了大运河作为大遗产的重生,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实践。


“在这里,我们发现自己的大运河,理性或直觉、宏大或亲切。”赵云表示,拥有大沟通的特质,成为大遗产的契机,探索大保护的先驱,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大运河!


“世遗时代”,谱写运河文化复兴华章      


十年来,中国大运河的遗产保护和价值弘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为讲堂发来视频致辞。他表示,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对大运河的保护承诺令人钦佩。诸如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举措,不仅使这条古老的水道焕发了新的生机,更为其他国家保护其文化地标树立了典范。大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它至今仍是该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关键部分,它承载着沿岸人民的不朽精神,是一条滋养着习俗、传统和生活方式的“母亲河”。大运河也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对话的桥梁,它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和平的使命不谋而合。



“申遗不是终点,我们的保护一直在路上。”2019年,我国发布《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规划范围超过85万平方公里,超过此前《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的100倍,更是其他世界遗产和缓冲区的规模所不能相比的。由此可见,不仅大运河生生不息,我们对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永不停步。


//////////


活动现场,两位专家被聘为“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特聘专家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的重点建设区,传递运河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主流媒体责无旁贷。近年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一直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致力于挖掘运河文脉、传播运河文化、讲述运河故事,充分彰显了主流媒体的担当,通过技术赋能,刷新场景体验,打造多维度、全视角、情景化、沉浸式的融媒产品,让大运河“流淌”到每个人的眼前和身边。同时,聚合资源,搭建共创平台,把“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打造成大运河版的“百家讲坛”,将大运河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本次专场活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全程直播,新华网、央视频、中国江苏网、爱南京、新华日报视频号、抖音号、头条号、百家号、新浪网等平台同步直播,400余万网友在线共享该次文化盛宴。



千年文脉,在博物馆里“遇见”大运河      

大运河从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座城市穿流而行,沿线有多家博物馆以运河为名,讲述运河的江苏故事。


位于扬州三湾风景区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1年6月建成开放以来,已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在今年第一季度热门博物馆榜单上,位居江苏博物馆首位。馆藏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图源:央广网


扬州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是对汪鲁门宅进行修缮改造而建成。汪鲁门是扬州最后一批有影响力的盐商之一,汪鲁门宅也见证了两淮盐业的发展与繁荣。在展示馆内,游客可了解盐商大宅的建筑史、扬州盐商兴衰的传奇。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则讲述着这座城市与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渊源。


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 图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全面展现了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演变、古城水系,还重点介绍了苏州城内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虎丘云岩寺塔、盘门水陆城门、宝带桥、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等7处历史文化遗产。


常州的大运河记忆馆 图源:交汇点


常州的大运河记忆馆,反映常州运河两岸风土人情,生动再现数千年来大运河与常州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亲密关系。


淮安处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为水陆要冲;淮安河下古镇,也是大运河畔的盐商重镇,明清时期,朝廷在淮安设立漕运总督公署。在中国古代水运史上,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淮安运河博物馆清江浦记忆馆 图源:淮安运河博物馆


淮安运河博物馆下辖清江浦记忆馆、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运河楹联馆、大运河名人馆、陈(瑄)潘(季驯)二公祠及周信芳故居陈列馆,呈现了地方戏曲、地方名人、河道治理的运河往事。


中国漕运博物馆,图源:漕运博物馆


位于淮安区漕运广场的中国漕运博物馆,集中陈列了古代漕运工具及附属遗留物品,展示了中国漕运的恢宏历史和灿烂文化。馆内还展示了曾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官员的唐代副宰相刘宴、宋代范仲淹、明代史可法等的信函、书札,以及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证券、量具等。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