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誉为“运河之心”“中国古代第一坝”!它是→
酷酷的小虾米
2024年05月14日 13:43:09
只看楼主

来源:中国水利

  如巨蟒,若长龙 横卧清汶两水间 似铜墙,同铁壁

 


如巨蟒,若长龙

横卧清汶两水间

似铜墙,同铁壁

巍然屹立数百年

夏秋之际

白浪翻滚

漫坝而泄

声若龙吟虎啸

……


它就是

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

“运河之心”的

——戴村坝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百年古坝

聆听运河蓬勃“脉动”

探寻

“七分朝天子, 三分下江南”

的秘密所在吧

~~~



 


戴村坝位于今山东东平县境内大汶河上,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构成之一,是保障明清两代近600年大运河最高段——会通河水源供给、实现漕运畅通的关键。



为何而建?


   

戴村坝工程构成图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后,为实现南粮北运,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对重要河段进行了疏浚改造。当时,京杭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在济宁南旺段,此处比北边临清高出30米,比南边江苏徐州高出40米,无法通行重载漕船。


面对水量不足的难题,工部尚书宋礼深入访查之后,采纳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在汶水下游南城子附近拦河筑坝,遏汶水进入小汶河,引流到南旺的分水口,通过河底部的鱼脊状石拔,将汶水分流南北,实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戴村坝由此被誉为“运河之心”。


如何而建?


   

戴村坝窦公堤段


戴村坝工程全长1599.5米,由主石坝、窦公堤、泄洪坝三部分构成。泄洪坝为长度260米的三合土坝。当主石坝漫水超过2米时,泄洪坝即自行漫水,起到泄洪保坝的作用。在主石坝与泄洪坝之间,是一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千米堤防——窦公堤,迎水面为石砌,当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流速度,确保主石坝安全泄洪。


主石坝长443米,略呈弧形,由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三段组成,坝高各不相同,灵活调整分流量,以保持小汶河安全济运水量。乱石坝处于中间位置,南边的滚水坝高出10厘米,北边的玲珑坝则高出30厘米,随着大汶河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调储汶水水量。


大坝为石结构,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地位如何?


   

戴坝唬啸


除建戴村坝引汶济运,还开辟泉源济运、开浚南旺三湖作为调蓄水柜、在会通河建节制闸群节制水流,并通过精细的运行管理保障了岁漕400万石的运输量。大汶河由此南接淮、黄,北通漳、卫,“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奠定了600年鲁西南地区河湖水系格局。


科学的规划设计保障了大运河南北畅通,对明清两朝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和南北文化的交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戴村坝与“都江堰”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


戴村坝历经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毛泽东誉为“了不起的工程”,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察组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坝”“大运河之心”,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王丽娟 赵新

图片:山东省水利厅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